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5本字典中找到 13 条与“不信”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查询结果:
佛学大词典 【1】不信

  梵语a^s/raddhya。乃心所之名。为七十五法之一,亦为百法之一。指内心污浊之精神作用。于四谛三宝等,未能忍许爱乐,自相浑浊,内心不澄净,称为不信。说一切有部视之与邪见相当,而相应于一切染污心,故为十大烦恼地法所摄。唯识家则以之为八大随惑之一。[俱舍论卷四、成唯识论卷六、品类足论卷三、大乘广五蕴论](参阅“信”3715)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不信

  (术语)心念不澄净。于三宝之实德不乐欲也。俱舍论四曰:“不信谓心不澄净,是前所说信所对治。”唯识论六曰:“不信,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能障净心惰依为业。”

法相辞典 【3】不信

瑜伽六十二卷一页云:云何不信?谓于佛法僧,心不清净;于苦集灭道,生不顺解。
二解  显扬一卷九页云:不信者:谓于有体、有德、有能,心不净信为体。障信为业。乃至增长不信为业。如经说。若人不住不净信心;终无退失所有善法。乃至广说。
三解  杂集论一卷十七页云:不信者:谓愚痴分,于诸善法,心不忍可,心不清净,心不悕望,为体;懈怠所依为业。懈怠所依者:由不信故,无有方便加行乐欲。
四解  五蕴论五页云:云何不信?谓信所对治,于业果等不正信顺,心不清净为性。
五解  广五蕴论十一页云:云何不信?谓信所治;于业果等,不正信顺;心不清净为性。能与懈怠所依为业。
六解  俱舍论四卷五页云:不信者:谓心不澄净。是前所说信所对治。
七解  品类足论三卷一页云:不信云何?谓不信、不信性、增上不信性、不忍、不可、不欲作、不欲为、不欲造、心不澄净性;是名不信。
八解  界身足论上三页云:不信云何?谓不信、不信性、不现信性、不印、不可、不已委信、不当委信、不现委信、令心不净;是名不信。
九解  入阿毗达磨论上八页云:心不澄净,名为不信。是前所说信相违法。 - 朱芾煌

阿含辞典 【4】不信

不以恭敬心布施。 - 庄春江居士编

法相辞典 【5】不信

如言屈中说。 - 朱芾煌

阿含辞典 【6】不信解欲

不沉溺于欲中。(相关词「不信解恚、不信解害、不信解色、不信解己身」,「五出要界」的修学内容之一。) - 庄春江居士编

法相辞典 【7】不信三种

此中不信,是现观四障之一。瑜伽九十五卷十五页云:言不信者,复有三种。一、于谛现观,不生信解。二、于僧善行,不生信解。三、于佛菩提,不生信解。为欲断除初不信故;世尊自引现量所证圣谛现观,告诸弟子;言我已于四圣谛理,得现观故;证觉无上正等菩提。为欲断除第二不信故;复说言:我昔与汝辈,长世久流转。由未正思惟,觉悟于真谛。我今与汝等,由正见通达。以通达为因,尽生死流转。彼因缘尽故;自今无后有。唯余最后身,任持令不灭。第三不信,于佛菩提,如是相转。谓若沙门乔答摩种,是一切智;何故有问,一类能记,一类不记?为欲断除如是不信,故复说言:我所觉法,无量无边;譬如大地诸草木叶。为他说者,少不足言;譬如手中升摄波叶。多分能引无义利故。少分能引有义利故。当知此中非不知故,而不记别;但由能引无义利故,而不记别。 - 朱芾煌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8】不信心所

唯识宗立五位百法,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大随烦恼心所之一。不信者谓无诚信,既无真实之信,则于一切实事实理不能认可。《成唯识论》曰:“云何不信?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能障净信,堕依为业,谓不信者多懈怠故。” - 于凌波居士著

法相辞典 【9】发生不信

瑜伽七十一卷十四页云:复次由三因缘,发生不信。一、由不正知,三宝功德故。二、行外道见故。三、未遇诸佛及圣弟子三种神变、随其一种、所调伏故。 - 朱芾煌

阿含辞典 【10】于彼为信为不信

即「对此可能相信,可能不相信」,《别译杂阿含一二八经》作「汝或时信。或不信」,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这里,你可能有困惑,可能有疑惑」。 - 庄春江居士编

法相辞典 【11】不信如来而行布施

无性释八卷五页云:若诸菩萨不信如来而行布施者:谓证法性,自了自信而行惠施;非唯信他。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12】于大师所生不信

  瑜伽七十九卷十一页云:由三种相,应知于大师所,生不信顺。谓于有体、尊胜、得智。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13】无净信者倍令不信有净信者令其变异过失

瑜伽九十九卷三页云:若非威仪、入聚落等,乞食受用。坐不如法。澡手涤器。或不因请,于其食前,辄入他舍。或不观日,于其食后,游履邑居。如是等类,当知是名无净信者,倍令不信,有净信者,令其变异,过失。 - 朱芾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