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7本字典中找到 93 条与“不动”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72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佛学大词典 【1】不动

  宋代僧。天竺人,梵名阿闪撇干资罗。通显密、性相之学。初至西夏,止于护国寺,传译密部经典,人称金刚上师。后迁至四川蒙山(今名山县境)。依唐代金刚智瑜伽施食仪轨,重译之,称为瑜伽焰口。又演为小施食法,号甘露法,又称蒙山施食法。其弟子勒布,传于保安,三传至威德幢,今则风行域内。其后,不动师徒等均不知所终。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不动

  (菩萨)见不动明王条。

法相辞典 【3】不动

杂集论八卷十六页云:何故此灭,复名不动?永离一切散动故。离诸境界戏论散动,故名不动。
二解  如如来功德六相中说。
三解  俱舍论二十八卷十页云:契经中说:三定有动;第四、不动。依何义说?颂曰:第四名不动。离八灾患故。八者、谓寻伺四受入出息。论曰:下三静虑名有动者;有灾患故。第四静虑名不动者;无灾患故。灾患有八。其八者何?寻、伺、四受、入息、出息。此八灾患,第四都无。故佛世尊,说为不动。然契经说:第四静虑,不为寻伺喜乐所动。有余师说:第四静虑,如密室灯,照而无动。 - 朱芾煌

阿含辞典 【4】不动

1.指「第四禅」,如「住不动处,乃至得三明」,参看「必至不动」。2.在「有福处」(如人天界)与「无福处」(如三恶道)之外的业报往生处,如「因此受报有福处、无福处、不动处」,《增支部六集六三经》只讲到「福处」与「无福处」,没有「不动处」之说,但《相应部十二相应五一经》说「若为善行者,其识往善,若为不善行者,其识往不善,若为不动行者,其识往不动」,相当的《杂阿含二九二经》译作「作诸福行善识生,作诸不福不善行不善识生,作无所有行无所有识生」,参看「无所有行」。 - 庄春江居士编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5】不动

  (术语)十地之第八。

佛学常见辞汇 【6】不动

  十地之一。见十地条。 - 陈义孝编

法相辞典 【7】不动

瑜伽四十八卷十八页云:于此地中,舍先所有有加行有功用道,其心升上无加行无功用任运而转不动胜道;是故此地,名不动地。卽由此义,当知说名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如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中,广说其相。
二解  瑜伽七十八卷三页云:由于无相,得无功用。于诸相中,不为现行烦恼所动。是故第八、名不动地。
三解  显扬三卷二页云:八、不动地。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七地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证得极净微妙解脱解脱智见蕴。解脱一切相自在障故;得无功用任运相续道之所依止。是故此地,名为不动。
四解  摄论三卷二页云:何故八地说名不动?由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动故。世亲释七卷十七页云:何故八地名为不动?由此地中、所有诸相及一切行,皆不能动。无性释七卷二十页云:言不动者,谓一切相及一切行,皆悉不能动彼心故。第七地中,虽一切相、所不能动,不现行故;然不自在任运而转。有加行故。第八地中,任运而转。不作加行,无功用故。是名七八二地差别。
五解  成唯识论九卷十三页云:八、不动地,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 - 朱芾煌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8】不动

修唯识行,于第四修习位中十地的第八位。此位菩萨,无漏无分别智,任运相续,一切有相功用及诸烦恼,不能动之。如《解深密经》云:由于无相得无功用,于诸相中不为现行烦恼所动,是故第八名不动地。唐代遁伦撰著《瑜伽论记》,有云:“真智得无功用所动,俗智虽有功用而不为现行烦恼所动,名为不动。” - 于凌波居士著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9】不动

  (术语)涅槃点之异名也。

佛学大词典 【10】不动

  (一)密教不动明王所住之禅定。此禅定以本性清净无为寂定之大菩提心为体,故称不动定。[底哩三昧耶经]

  (二)指色界四禅定中之第四定。第四静虑无灾患,即寻、伺、忧、喜、苦、乐、入息、出息等八灾患之风不动定水,故称不动定。反之,下三静虑则称为有动定。[俱舍论卷二十八、俱舍光记卷二十八]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1】不动

  (术语)不动尊所住之禅定也。大菩提心为体,大菩提心,本性清净,无为寂定,故谓之不动定。底哩三昧耶经曰:“不动者是菩提大寂定义也。”

佛学大词典 【12】不动

  (一)密教以不动明王为本尊,为息灾增益所修之祈祷法。即依金刚手光明灌顶经最胜立印圣无动尊大威怒王念诵仪轨法品而修,除十八道行法外,并加修十九种相观、十四根本契印、十九布字观等。十九种相观,即:(一)观本尊为大日如来之化身,成为如来之使者,执作诸务。(二)观真言阿、路、唅、舾四字,表如来之四秘密,三世诸佛由此应现三身,成等正觉。(三)观常住火生三昧,焚烧一切障垢。(四)观示现童子形,上承佛敕,侍奉行者,下化众生,摄持杂类者。(五)观顶有七莎髻,表七觉分。(六)观头左垂一辫发,表慈悲。(七)观额有水波皱纹,表忧念六道。(八)观斜闭左目,表遮掩左道,令入一乘。(九)观下齿啮咬上唇,露牙,以慈力怖魔。(十)观口缄闭,灭戏论之语。(十一)观右手执剑,杀害三毒之惑。(十二)观左手持索,系缚不降伏者。(十三)观吃行者之残食,表啖食众生未来之无明习气。(十四)观坐大盘石,表镇摄众生之重障,令成净菩提心。(十五)观色丑青黑,示调伏之相。(十六)观奋迅怒念,示威猛之相。(十七)观遍身有迦楼罗炎,表智火之金翅鸟能啖食恶毒有情之龙子。(十八)观变为俱利迦罗龙王,表智剑能摧灭三毒恶龙。(十九)观变为矜羯罗、制吒迦二童子,表顺正,不顺不正。

  十四根本印,即观本尊有根本秘密印(独杵印)、宝山印、头密印、眼密印、口密印、心密印、加持印、师子奋迅印、火焰印、火轮印、商佉印、渴哦印、罥索印、三股金刚印等十四种根本印。

  十九布字观,即观十九种真言布置于行者之支分,以自身成圣尊。即安置顶相真言“曩莫萨缚怛他孽帝毗药萨缚目契毗药萨缚他唵阿左罗赞拏欠”于顶上、“归命企孕”于头上、“归命弃”于头左、“归命憾”于额、“归命呬”于两耳、“归命怛啰吒”于左右两眼、“归命吽”于鼻、“归命护”于口、“归命憾”于舌端、“归命莽”于两肩、“归命舾”于喉、“归命瞻”于两乳、“归命满”于心、“归命吒暗”于两胁、“归命吒唵”于腰、“归命吒”于两髀、“归命郝”于两髀、“归命憾”于两膝、“归命憾”于两足,以此观想行者之身成就本尊之各种瑞相,与本尊一体无二。

  又依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以不动明王为本尊,为安镇家宅所修之法,称为不动安宅法、不动安镇法、不动镇宅法。

  (二)六种阿罗汉之一,九无学之一。指得阿罗汉果中最利根之种性,而不为烦恼所退动者。(参阅“不动法阿罗汉”990)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3】不动

  (修法)以不动明王为本尊,为息灾增益而修之祈祷法也。

法相辞典 【14】不动

如六种阿罗汉中说。 - 朱芾煌

佛学大词典 【15】不动

  梵名Aks!obhya  -buddha  之意译。音译阿■佛。教王经、略出经等所载之不动佛(或不动如来)系指东方之阿■佛。大日经具缘品中所说之北方不动佛则非东方之阿■佛,大日经疏卷四(大三九·六二二下):“次于北方观不动佛,作离热清凉住于寂定之相,此是如来涅槃智,是故义云不动,非其本名也,本名当云鼓音如来。”即阿■为不动之义,指菩提心坚固不动。又天鼓雷音佛自涅槃寂定之义而言,亦称为不动佛。(参阅“阿■佛”3668)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6】不动

  (佛名)东方世尊阿閦如来也。楞严经五曰:“见东方不动佛国。”维摩经见阿閦佛品曰:“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7】不动

  (修法)不动尊之供养法也。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8】不动

  (行事)讲赞不动明王功德之法会也。

第2页第3页第4页第5页第6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