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7本字典中找到 93 條與「不動」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72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佛學大詞典 【1】不動

  宋代僧。天竺人,梵名阿閃撇幹資羅。通顯密、性相之學。初至西夏,止于護國寺,傳譯密部經典,人稱金剛上師。後遷至四川蒙山(今名山縣境)。依唐代金剛智瑜伽施食儀軌,重譯之,稱爲瑜伽焰口。又演爲小施食法,號甘露法,又稱蒙山施食法。其弟子勒布,傳于保安,叁傳至威德幢,今則風行域內。其後,不動師徒等均不知所終。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不動

  (菩薩)見不動明王條。

法相辭典 【3】不動

雜集論八卷十六頁雲:何故此滅,複名不動?永離一切散動故。離諸境界戲論散動,故名不動。
二解  如如來功德六相中說。
叁解  俱舍論二十八卷十頁雲:契經中說:叁定有動;第四、不動。依何義說?頌曰:第四名不動。離八災患故。八者、謂尋伺四受入出息。論曰:下叁靜慮名有動者;有災患故。第四靜慮名不動者;無災患故。災患有八。其八者何?尋、伺、四受、入息、出息。此八災患,第四都無。故佛世尊,說爲不動。然契經說:第四靜慮,不爲尋伺喜樂所動。有余師說:第四靜慮,如密室燈,照而無動。 - 朱芾煌

阿含辭典 【4】不動

1.指「第四禅」,如「住不動處,乃至得叁明」,參看「必至不動」。2.在「有福處」(如人天界)與「無福處」(如叁惡道)之外的業報往生處,如「因此受報有福處、無福處、不動處」,《增支部六集六叁經》只講到「福處」與「無福處」,沒有「不動處」之說,但《相應部十二相應五一經》說「若爲善行者,其識往善,若爲不善行者,其識往不善,若爲不動行者,其識往不動」,相當的《雜阿含二九二經》譯作「作諸福行善識生,作諸不福不善行不善識生,作無所有行無所有識生」,參看「無所有行」。 - 莊春江居士編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5】不動

  (術語)十地之第八。

佛學常見辭彙 【6】不動

  十地之一。見十地條。 - 陳義孝編

法相辭典 【7】不動

瑜伽四十八卷十八頁雲:于此地中,舍先所有有加行有功用道,其心升上無加行無功用任運而轉不動勝道;是故此地,名不動地。卽由此義,當知說名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如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中,廣說其相。
二解  瑜伽七十八卷叁頁雲:由于無相,得無功用。于諸相中,不爲現行煩惱所動。是故第八、名不動地。
叁解  顯揚叁卷二頁雲:八、不動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七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微妙解脫解脫智見蘊。解脫一切相自在障故;得無功用任運相續道之所依止。是故此地,名爲不動。
四解  攝論叁卷二頁雲:何故八地說名不動?由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動故。世親釋七卷十七頁雲:何故八地名爲不動?由此地中、所有諸相及一切行,皆不能動。無性釋七卷二十頁雲:言不動者,謂一切相及一切行,皆悉不能動彼心故。第七地中,雖一切相、所不能動,不現行故;然不自在任運而轉。有加行故。第八地中,任運而轉。不作加行,無功用故。是名七八二地差別。
五解  成唯識論九卷十叁頁雲:八、不動地,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能動故。 - 朱芾煌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8】不動

修唯識行,于第四修習位中十地的第八位。此位菩薩,無漏無分別智,任運相續,一切有相功用及諸煩惱,不能動之。如《解深密經》雲:由于無相得無功用,于諸相中不爲現行煩惱所動,是故第八名不動地。唐代遁倫撰著《瑜伽論記》,有雲:“真智得無功用所動,俗智雖有功用而不爲現行煩惱所動,名爲不動。” - 于淩波居士著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9】不動

  (術語)涅槃點之異名也。

佛學大詞典 【10】不動

  (一)密教不動明王所住之禅定。此禅定以本性清淨無爲寂定之大菩提心爲體,故稱不動定。[底哩叁昧耶經]

  (二)指色界四禅定中之第四定。第四靜慮無災患,即尋、伺、憂、喜、苦、樂、入息、出息等八災患之風不動定水,故稱不動定。反之,下叁靜慮則稱爲有動定。[俱舍論卷二十八、俱舍光記卷二十八]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1】不動

  (術語)不動尊所住之禅定也。大菩提心爲體,大菩提心,本性清淨,無爲寂定,故謂之不動定。底哩叁昧耶經曰:“不動者是菩提大寂定義也。”

佛學大詞典 【12】不動

  (一)密教以不動明王爲本尊,爲息災增益所修之祈禱法。即依金剛手光明灌頂經最勝立印聖無動尊大威怒王念誦儀軌法品而修,除十八道行法外,並加修十九種相觀、十四根本契印、十九布字觀等。十九種相觀,即:(一)觀本尊爲大日如來之化身,成爲如來之使者,執作諸務。(二)觀真言阿、路、唅、舾四字,表如來之四秘密,叁世諸佛由此應現叁身,成等正覺。(叁)觀常住火生叁昧,焚燒一切障垢。(四)觀示現童子形,上承佛敕,侍奉行者,下化衆生,攝持雜類者。(五)觀頂有七莎髻,表七覺分。(六)觀頭左垂一辮發,表慈悲。(七)觀額有水波皺紋,表憂念六道。(八)觀斜閉左目,表遮掩左道,令入一乘。(九)觀下齒齧咬上唇,露牙,以慈力怖魔。(十)觀口緘閉,滅戲論之語。(十一)觀右手執劍,殺害叁毒之惑。(十二)觀左手持索,系縛不降伏者。(十叁)觀吃行者之殘食,表啖食衆生未來之無明習氣。(十四)觀坐大盤石,表鎮攝衆生之重障,令成淨菩提心。(十五)觀色醜青黑,示調伏之相。(十六)觀奮迅怒念,示威猛之相。(十七)觀遍身有迦樓羅炎,表智火之金翅鳥能啖食惡毒有情之龍子。(十八)觀變爲俱利迦羅龍王,表智劍能摧滅叁毒惡龍。(十九)觀變爲矜羯羅、製吒迦二童子,表順正,不順不正。

  十四根本印,即觀本尊有根本秘密印(獨杵印)、寶山印、頭密印、眼密印、口密印、心密印、加持印、師子奮迅印、火焰印、火輪印、商佉印、渴哦印、罥索印、叁股金剛印等十四種根本印。

  十九布字觀,即觀十九種真言布置于行者之支分,以自身成聖尊。即安置頂相真言“曩莫薩縛怛他孽帝毗藥薩縛目契毗藥薩縛他唵阿左羅贊拏欠”于頂上、“歸命企孕”于頭上、“歸命棄”于頭左、“歸命憾”于額、“歸命呬”于兩耳、“歸命怛啰吒”于左右兩眼、“歸命吽”于鼻、“歸命護”于口、“歸命憾”于舌端、“歸命莽”于兩肩、“歸命舾”于喉、“歸命瞻”于兩乳、“歸命滿”于心、“歸命吒暗”于兩脅、“歸命吒唵”于腰、“歸命吒”于兩髀、“歸命郝”于兩髀、“歸命憾”于兩膝、“歸命憾”于兩足,以此觀想行者之身成就本尊之各種瑞相,與本尊一體無二。

  又依不動使者陀羅尼秘密法,以不動明王爲本尊,爲安鎮家宅所修之法,稱爲不動安宅法、不動安鎮法、不動鎮宅法。

  (二)六種阿羅漢之一,九無學之一。指得阿羅漢果中最利根之種性,而不爲煩惱所退動者。(參閱“不動法阿羅漢”990)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3】不動

  (修法)以不動明王爲本尊,爲息災增益而修之祈禱法也。

法相辭典 【14】不動

如六種阿羅漢中說。 - 朱芾煌

佛學大詞典 【15】不動

  梵名Aks!obhya  -buddha  之意譯。音譯阿■佛。教王經、略出經等所載之不動佛(或不動如來)系指東方之阿■佛。大日經具緣品中所說之北方不動佛則非東方之阿■佛,大日經疏卷四(大叁九·六二二下):“次于北方觀不動佛,作離熱清涼住于寂定之相,此是如來涅槃智,是故義雲不動,非其本名也,本名當雲鼓音如來。”即阿■爲不動之義,指菩提心堅固不動。又天鼓雷音佛自涅槃寂定之義而言,亦稱爲不動佛。(參閱“阿■佛”3668)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6】不動

  (佛名)東方世尊阿閦如來也。楞嚴經五曰:“見東方不動佛國。”維摩經見阿閦佛品曰:“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7】不動

  (修法)不動尊之供養法也。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8】不動

  (行事)講贊不動明王功德之法會也。

第2頁第3頁第4頁第5頁第6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