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sam!vr!ti,巴利語sammuti。略稱世或俗,即世間通俗之義,與“勝義”相對。爲施設安立虛妄假有之法。又“世”有隱覆真理、可毀壞之義;“俗”有顯現流世、顯現順于人情之義。世事,即俗法;舉凡叁界之事法,皆具此二義。顯揚聖教論卷十六(大叁一·五五九上):“宣說我法用,皆名爲世俗。”成唯識論卷一(大叁一·一中):“境依內識而假立,故唯世俗有。”此言我法等非真實有,唯隨世情而假設其名,故稱世俗。
顯揚聖教論卷六舉出叁種安立之俗,即:(一)世間俗,如田、宅、瓶等物。(二)道理俗,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叁)證得俗,如預流果、一來果等四沙門果。成唯識論卷八亦舉出叁種世俗:(一)假世俗,屬于遍計所執之妄有。(二)行世俗,屬于依他起性之假有。(叁)顯了世俗,屬于圓成實性之實有。此外,諸論中每以有漏之心稱爲世俗心;以緣世俗之境而生起之有漏智,稱爲世俗智;以世俗智斷除諸染,稱爲世俗道。[大毗婆沙論卷七十七、成唯識論卷九、俱舍論卷二十六](參閱“勝義”4865)
(術語)世有隱覆真理之義,可毀壞之義。俗有顯現流世之義,顯現順于人情之義。世事即俗法,叁界之事法,悉具此二義,故曰世俗。唯識述記一本曰:“世謂覆障,可毀壞義。俗謂顯現,隨世流義。”俱舍光記一本曰:“言世俗者,有遍之法隱障真理名世,事相顯現隨順俗情名俗。又解,有遍之法可毀壞故有對治,故名爲世,俗即世名俗。”
大毗婆沙論九十七卷十一頁雲:何故名世俗?爲可變壞故名世俗?爲貪依處故名世俗?若可變壞故名世俗者;聖道亦可變壞,應名世俗。若貪依處故名世俗者;亦是瞋癡依處,何獨說貪?答:應作是說:是可變壞故名世俗。問:若爾;聖道亦可變壞;應名世俗?答:若可變壞,能續諸有,增長有者;名爲世俗。聖道雖可變壞;而不能續諸有,乃令諸有損減;故非世俗。複次若可變壞,能令生死流轉無窮,生老病死恒相續者;名爲世俗。聖道雖可變壞;而不令生死流轉無窮,乃斷生老病死,令不相續;故非世俗。複次若可變壞,是趣苦集行,亦是趣有世間生老病死集行者;名爲世俗。聖道雖可變壞;而非趣苦集行,亦非趣有世間生老病死集行;故非世俗。複次若可變壞,是有身見處,是顛倒處,愛處,隨眠處;是貪恚癡安立足處,有垢,有毒,有過,有刺,有濁,有染,隨有世間隨苦集谛者;名爲世俗。聖道雖可變壞;而與彼相違。故非世俗。複有說者,是貪依處故名世俗。問:若爾;亦是瞋癡依處,何獨說貪?答:彼雖亦是瞋癡依處;而貪初勝,是故偏說。然契經中說可變壞故名世俗。如契經言:具壽豐贍來詣佛所,頂禮雙足,而白佛言:世尊所說世俗;世俗義、何謂耶?佛告豐贍,是可變壞故名世俗。具壽豐贍複白佛言:何謂可變壞?佛告豐贍:眼處可變壞,色處可變壞,乃至意處可變壞,法處可變壞。由可變壞,故名世俗。問:何故世尊說十二處,是可變壞,故名世俗;非余法耶?答:觀受化者,宜聞諸處是世俗言而得悟解;故偏說處。如余經中,說取蘊等,名爲世俗。此經亦然。複次十二處教,是處中說,而攝法盡;故偏說之。問:諸變壞者,皆世俗耶?答:應作四句。有是世俗,而非變壞。謂過去未來苦集二谛。有是變壞,而非世俗。謂現在道谛。有是世俗,亦是變壞。謂現在苦集二谛。有非世俗,亦非變壞。謂過去未來道谛,及一切無爲。 - 朱芾煌
即世間通俗之義,與“勝義”相對。爲施設安立虛妄假有之法。又“世”有隱覆真理、可毀壞之義;“俗”有顯現流世、顯現順于人情之義。世事,即俗法;舉凡叁界之事法,皆具此二義。“成唯識論”卷一:“境依內識而假立,故唯世俗有。”此言我法等非真實有,唯隨世情而假設其名,故稱世俗。 - 于淩波居士著
指叁俗谛。(一)法相宗依遍、依、圓叁性所立。叁種爲:(一)假世俗,爲遍計所執性。即以世俗爲名,無體性而唯有名者。于四俗中相當于第一世間世俗。(二)行世俗,爲依他起性。行,即遷流之義。有爲之行,其體爲世俗。于四俗中相當于第二道理世俗、第叁證得世俗。(叁)顯了世俗,爲圓成實性。即指斷除染汙之依他起性及遍計所執性,依此二空門所顯現之真如。于四俗中相當于第四勝義世俗。[成唯識論卷八、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二末]
(二)顯揚聖教論卷六所立之叁世俗爲:(一)世間俗,謂無實體,假名而安立者,如田宅等。(二)道理俗,謂有實體,依之安立者,如蘊、界、處等。(叁)證得俗,謂爲達到悟境之方法而安立者,如預流果等。此叁世俗相當于四世俗谛中之前叁者。[辯中邊論卷中]p
538
指叁俗谛。唯識宗依遍、依、圓叁性所立。叁種世俗爲:一假世俗,爲遍計所執性。即以世俗爲名,無體性而唯有名者。于四俗中相當于第一世間世俗。二、行世俗,爲依他起性。行,即遷流之義。有爲之行,其體爲世俗。于四俗中相當于第二道理世俗、第叁證得世俗。叁、顯了世俗,爲圓成實性。即指斷除染汙之依他起性及遍計所執性,依此二空門所顯現之真如。于四俗中相當于第四勝義世俗。見《成唯識論》卷八。 - 于淩波居士著
梵語sam!vr!tti-satyatva, sam!vr!ti-satya。(一)世間一般所見之真理、道理,爲真俗二谛之一。“勝義谛”(真谛)之對稱。略稱世谛、俗谛。由于絕對最高真理之第一義谛,不易爲一般人所理解,故先以世俗之道理與事實爲出發點,再次第導向高境地。如指月之指、渡彼岸之船,皆爲到達真實第一義谛之必要手段。 (二)爲“覆俗谛”之舊稱;以其顯現有相,而隱覆真理,故稱覆俗谛。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之夾注(大五四·二二八中):“覆俗谛者,舊雲世俗谛,義不盡也;意道俗事覆他真理。色本非瓶,妄爲瓶解;聲無歌曲,漫作歌心。(中略)由此蓋真,名爲覆俗矣!”(參閱“真俗二谛”4217)
(術語)慈恩謂爲世俗谛。義淨謂爲覆俗谛。皆爲于勝義谛之稱。單曰世谛或俗谛,亦同。世俗之道理也。寄歸傳四曰:“覆俗谛,舊雲世俗谛,義不盡也。意道:俗事覆他真理,色本非瓶妄爲瓶解,聲無歌曲漫作歌心。(中略)由此蓋真名爲覆俗矣。此據覆即是俗,名爲覆俗,或可但雲真谛覆谛。”
又名世谛,或俗谛,是世俗的道理的意思。 - 陳義孝編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二十叁頁雲:卽于如是四聖谛中,若法住智所行境界;是世俗谛。
二解 瑜伽九十二卷十叁頁雲:雲何世俗谛?謂卽于彼谛所依處,假想安立我,或有情,乃至命者,及生者等。又自稱言:我眼見色,乃至我意知法。又起言說,謂如是名,乃至如是壽量邊際。廣說如前。當知此中唯有假想,唯假自稱,唯假言說,所有性相作用差別;名世俗谛。
叁解 顯揚二卷一頁雲:世俗谛者;謂名句文身,及依彼義一切言說,及依言說所解了義。又曾得世間心及心法,及彼所行境義。
四解 顯揚五卷五頁雲:論曰:初世俗谛、說我,說法,及說作用。說我者:謂說有情、命者、生者、補特伽羅、人、天、男、女、佛友、法友、如是等。說法者:謂說色、受、如是等。說作用者:謂說能見、能聞、能生、能滅、如是等。是謂世俗谛,應知。此雖非實有;然依世俗故說有。問:若世俗谛非勝義故有;爲何義故說?答:爲隨余故說。謂爲欲隨順勝義谛故,說世俗谛。
五解 顯揚十九卷六頁雲:一切言說,及因彼意解所得義,皆名世俗谛。
六解 俱舍論二十二卷十頁雲:論曰:若彼物覺,彼破便無;彼物應知名世俗谛。如瓶被破爲碎瓦時,瓶覺則無。衣等亦爾。又若有物,以慧析余,彼覺便無;亦是世俗。如水被慧析色等時,水覺則無。火等亦爾。卽于彼物未破析時,以世想名,施設爲彼。施設有故;名爲世俗。依世俗理,說有瓶等是實非虛;名世俗谛。 - 朱芾煌
谛是真實不虛的意思。世俗谛,是世間一般所見的真理、道理,爲真俗二谛之一,也是“勝義谛”(真谛)的對稱。略稱世谛、俗谛。由于絕對最高真理之第一義谛,不易爲一般人所理解,故先爲說世俗之道理與事實,再次第導向最高境地。如指月之指、渡彼岸之船,皆爲到達真實第一義谛的必要手段。《成唯識論》卷一載︰“境依內識而假立,故唯世俗有。”參閱“二谛”條。 - 于淩波居士著
瑜伽七十八卷二十頁雲:世俗相者:當知叁種。一者、宣說補特伽羅故。二者、宣說遍計所執自性故。叁者、宣說諸法作用事業故。
二解 顯揚二十卷十四頁雲:世俗相者:當知宣說補特伽羅,宣說遍計所執自性,宣說諸法作用業具等相。 - 朱芾煌
雜集論叁卷一頁雲:雲何世俗有?幾是世俗有?爲何義故,觀世俗有耶?謂雜染所緣,是世俗有義。一切皆是世俗有。爲舍執著雜染相我故;觀察世俗有。雜染所緣者:能發一切雜染義故。雜染相我者:執我爲雜染因故。 - 朱芾煌
(術語)世俗凡夫之智,謂之世俗智。緣世間俗事之智,亦曰世俗智。此義通于凡聖。
瑜伽六十九卷九頁雲:謂世俗智、或善,或不善,或無記;或有漏,或無漏;唯是世間。無漏者、謂于已斷一切無學身中可得。此及所余,總名俗智,亦唯世間。當知所余法類智等,是出世間;亦唯無漏。
二解 顯揚二卷十六頁雲:四、世俗智。謂世間慧。由依此故,如來爲諸衆生,隨其意解,隨其隨眠,宣說妙法。
叁解 集異門論七卷一頁雲:世俗智雲何?答:諸有漏慧,是名世俗智。
四解 大毗婆沙論一百六卷六頁雲:問:何故名世俗智?答:知世俗故,名世俗智。問:亦知勝義;何故但名世俗智耶?答:雖亦少分知蘊界處四聖谛等諸勝義法,而多分知男女往來,瓶衣車乘,舍林山等,世俗法故;名世俗智。複次此世俗智,實無智相;而諸世俗、共立智名。如非王種,但諸人衆,假想施設,共立王名。複次此世俗智,一切有情,展轉共許,無有诤論;如僧上坐,如悅衆人,衆所許故;名爲世俗。複次此世俗智,遍諸有情,緣一切境;故名世俗。複次此世俗智,愚癡所依,系屬愚癡,是愚癡者安立足處;故名世俗。聲論者說:此世俗智,爲諸無知之所覆蔽;如器中物,器所覆蔽;故名世俗。複次此世俗智,爲對治道之所變壞,爲愚癡者之所欣尚;故名世俗。
五解 入阿毗達磨論下叁頁雲:諸無漏慧,名世俗智。此智多于瓶衣等世俗事轉故,名世俗智。此有二種。一、染汙。二、不染汙。染汙者、複有二種。一、見性。二、非見性。見性有五。謂有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非見者、謂疑貪瞋慢無明忿害等相應慧。不染汙者,亦有二種。一、善。二、無覆無記。無覆無記者,非見。不推度故。是慧及智善者,若五識俱,亦非見。是慧及智,若意識俱。是世俗正見;亦慧亦智。
六解 發智論八卷五頁雲:雲何世俗智?答:叁界有漏慧。
七解 品類足論一卷六頁雲:世俗智雲何?謂諸有漏慧。 - 朱芾煌
如安立真實中說。 - 朱芾煌
如安立真實中說。 - 朱芾煌
如安立真實中說。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