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loka-dha^tu,巴利语同。音译路迦驮睹。意谓可毁坏之处所。略称界。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亦即指众生居住之所依处,如山川、国土等。由上所述,可知世界原指三界之有为世界;然大乘佛教亦指莲华藏世界(华严宗所说佛之境界)、弥陀净土等,即包含超越相对世界之绝对世界、无为世界。
古代印度依须弥山之说成立宇宙论,即以须弥山为中心,加上围绕其四方之九山八海、四洲(四天下)及日月,合为一单位,称为一世界。合千个一世界,为一小千世界;合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合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大千界、大千)。一个大千世界包含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故大千世界又称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世界)。宇宙即由无数个三千大千世界所构成,由此可见世界之广大无边。
一佛施行教化之范围(即一佛土),或为一世界,或一三千大千世界,或为更广大之世界。“世界”一语本与“世间”同义,包含有情世间、器世间,然一般惯指器世间(山河大地)而言。
此外,住于一世界中之有情众生,可分类为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等六道之别。其中,前五道所住之世界,称为欲界;而天道之中,有色天所住之世界,称为色界;无色天所住之世界,称为无色界。然于大乘诸经论中,则载有诸佛净土存在于上述三界以外之说。如摩诃止观卷五上载,于六道之外另立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四圣,总称十界,此十界各有其所居之国土。又如华严五教章卷三依据华严经而举出十佛境界之所依为国土海、世界海二种。即:(一)国土海,乃十佛自体之所居,为不可说圆融自在之依报。(二)世界海,乃舍那十身摄化之处,又分为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十重世界海、无量杂类世界海三类。[起世因本经卷一、旧华严经卷三十七离世间品、大楼炭经卷一阎浮利品、大智度论卷五十、卷九十三、瑜伽师地论卷二、卷九十三](参阅“一佛世界”45、“世间”1524、“国土海世界海”4431)
(术语)梵语曰路迦Loka,世为迁流之义。谓过现未时之迁行也。界谓具东西南北之界畔。即有情依止之国土也。又曰世间。间为间隔之义,故与界之义同。此二者虽通用于有情与国土。而常言者为国土也。楞严经四曰:“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名义集三曰:“间之与界名异义同,间是隔别间差,界是界畔分齐。”
又名世间,即有情众生所住的国土。佛经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世,东西南北上下为界,由此可见有情众生所居住的国土,不但有东西南北上下的分界,而且是有生灭的,不是永恒存在的东西。 - 陈义孝编
梵语谓路迦驮都(lokadhatu),原意为日月照临的范围,即佛教中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四大洲,名为一小世界(亦含有地狱、天上等领域)又泛指宇宙,如三千大千世界和华藏世界。世含流迁意,指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界含方位意,指十方(东西南北、四维、上下)的空间。《楞严经》卷四:“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后“世界”成为一个偏义复词,侧重于“界”的含义。现在常用时一般指地球所有的地方。(无名氏)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术语)同于恶世。散善义曰:“五浊恶时,恶世界。”
(界名)色界诸天,总云梵世界。离淫欲之梵天住处也。智度论十曰:“梵名离欲清净,今言梵世界已总说色界诸天。”
又名梵世天,是色界诸天的总称。 - 陈义孝编
(异名)佛所住之国土。有秽土,有净土。
(界名)即器世间。
与器世间同义。 - 陈义孝编
(一)为旧华严经卷五十六所揭示,别存于三千界外,初地以上菩萨境界之十种世界。又作十重世界。即:(一)世界性,同类之义。(二)世界海,色类多、深广之义。(三)世界轮,齐用之义。(四)世界圆满,具德之义。(五)世界分别,不杂之义。(六)世界旋,正旋之义。(七)世界转,侧转之义。(八)世界莲华,敷发之义。(九)世界须弥,胜妙之义。(十)世界相,形貌之义。[华严经搜玄记卷一下]
(二)出自新华严经卷七十五,指华藏世界海中十方无量诸世界种所摄之世界,与(一)不同,非十种各别之世界,而系一世界所知之相状。[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华严经疏卷五十九]
即十佛摄化之诸种世界。为“国土海”之对称。据华严五教章卷三载,世界海有三类,即:(一)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又作莲华藏世界、华藏界。相当于十佛之境界,系就“证入生”之位而言。(二)三千界外十重世界海,又作界外十重世界海、十重世界。相当于地上菩萨之境界,系就“解行生”之位而言。(三)无量杂类世界海,又作杂类世界。即以须弥山形,乃至众生形等遍满法界、彼此无碍之世界,系就“见闻生”之位而言。又于上记三种世界海中,关于杂类世界之形类,新旧华严经各举出九种(旧华严)与二十种(新华严)之多。[旧华严经卷四卢舍那佛品、新华严经卷八华藏世界品、华严经探玄记卷三](参阅“国土海世界海”4431)
指世界之主。佛经中每谓世界有一小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等大小之类别,而谓每一世界各有其主,如初禅天之梵王,为一小世界(即四天下)之主;第二禅天之梵王,为小千世界之主;第三禅天之梵王,为中千世界之主;第四禅天之大梵王,为大千世界之主。四禅天之广量,依其次第,与一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相当。
(杂名)初禅天之梵王,一小世界即四天下之主也,二禅之梵王,小千世界之主也,三禅之梵王,中千世界之主也,四禅之大梵王,大千世界之主也。四禅之广量,如其次第,与一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相均。
显扬一卷十七页云:谓一日月之所照临,名一世界。
二解 显扬十八卷十八页云:何因缘故,此三千大千世界中,有多世界,乃至色究竟天;而同说为一世界,但至梵世?谓亦由二因故。一、同成坏故,二、建立众会故。
三解 集论四卷二页云:乃至一日一月,周遍流光所照方处,名一世界。 - 朱芾煌
一初禅俱有初禅以下之欲界,名一世界。一世界具一日月四天下。四天下者,即四洲也。 - 明·杨卓
道,与五道、六道之道同义;尘道,一般指秽土而言。依华严宗之意,尘为微尘,即十方虚空界一一微尘中皆有世界,称为尘道世界。又作毛道,即一毛端处,有刹有佛。又尘道世界,于密教亦称加持世界,即大日如来为教化众生,由自性法身变现他受用加持身,宣说三平等句法门所现之世界,即指凡夫生存之世界。(参阅“加持世界”1573)
(术语)称加持世界。见密轨问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