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loka-dha^tu,巴利語同。音譯路迦馱睹。意謂可毀壞之處所。略稱界。據楞嚴經卷四載,世,即遷流之義;界,指方位。即于時間上有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之遷流,空間上有東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場所之意。亦即指衆生居住之所依處,如山川、國土等。由上所述,可知世界原指叁界之有爲世界;然大乘佛教亦指蓮華藏世界(華嚴宗所說佛之境界)、彌陀淨土等,即包含超越相對世界之絕對世界、無爲世界。
古代印度依須彌山之說成立宇宙論,即以須彌山爲中心,加上圍繞其四方之九山八海、四洲(四天下)及日月,合爲一單位,稱爲一世界。合千個一世界,爲一小千世界;合千個小千世界,爲一中千世界;合千個中千世界,爲一大千世界(大千界、大千)。一個大千世界包含小、中、大叁種“千世界”,故大千世界又稱爲叁千大千世界(叁千世界)。宇宙即由無數個叁千大千世界所構成,由此可見世界之廣大無邊。
一佛施行教化之範圍(即一佛土),或爲一世界,或一叁千大千世界,或爲更廣大之世界。“世界”一語本與“世間”同義,包含有情世間、器世間,然一般慣指器世間(山河大地)而言。
此外,住于一世界中之有情衆生,可分類爲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等六道之別。其中,前五道所住之世界,稱爲欲界;而天道之中,有色天所住之世界,稱爲色界;無色天所住之世界,稱爲無色界。然于大乘諸經論中,則載有諸佛淨土存在于上述叁界以外之說。如摩诃止觀卷五上載,于六道之外另立聲聞、緣覺、菩薩、佛等四聖,總稱十界,此十界各有其所居之國土。又如華嚴五教章卷叁依據華嚴經而舉出十佛境界之所依爲國土海、世界海二種。即:(一)國土海,乃十佛自體之所居,爲不可說圓融自在之依報。(二)世界海,乃舍那十身攝化之處,又分爲蓮華藏莊嚴世界海、十重世界海、無量雜類世界海叁類。[起世因本經卷一、舊華嚴經卷叁十七離世間品、大樓炭經卷一閻浮利品、大智度論卷五十、卷九十叁、瑜伽師地論卷二、卷九十叁](參閱“一佛世界”45、“世間”1524、“國土海世界海”4431)
(術語)梵語曰路迦Loka,世爲遷流之義。謂過現未時之遷行也。界謂具東西南北之界畔。即有情依止之國土也。又曰世間。間爲間隔之義,故與界之義同。此二者雖通用于有情與國土。而常言者爲國土也。楞嚴經四曰:“世爲遷流,界爲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北,上下爲界,過去未來現在爲世。”名義集叁曰:“間之與界名異義同,間是隔別間差,界是界畔分齊。”
又名世間,即有情衆生所住的國土。佛經以過去現在未來爲世,東西南北上下爲界,由此可見有情衆生所居住的國土,不但有東西南北上下的分界,而且是有生滅的,不是永恒存在的東西。 - 陳義孝編
梵語謂路迦馱都(lokadhatu),原意爲日月照臨的範圍,即佛教中以須彌山爲中心的四大洲,名爲一小世界(亦含有地獄、天上等領域)又泛指宇宙,如叁千大千世界和華藏世界。世含流遷意,指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界含方位意,指十方(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的空間。《楞嚴經》卷四:“世爲遷流,界爲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爲界,過去、未來、現在爲世。”後“世界”成爲一個偏義複詞,側重于“界”的含義。現在常用時一般指地球所有的地方。(無名氏)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術語)同于惡世。散善義曰:“五濁惡時,惡世界。”
(界名)色界諸天,總雲梵世界。離淫欲之梵天住處也。智度論十曰:“梵名離欲清淨,今言梵世界已總說色界諸天。”
又名梵世天,是色界諸天的總稱。 - 陳義孝編
(異名)佛所住之國土。有穢土,有淨土。
(界名)即器世間。
與器世間同義。 - 陳義孝編
(一)爲舊華嚴經卷五十六所揭示,別存于叁千界外,初地以上菩薩境界之十種世界。又作十重世界。即:(一)世界性,同類之義。(二)世界海,色類多、深廣之義。(叁)世界輪,齊用之義。(四)世界圓滿,具德之義。(五)世界分別,不雜之義。(六)世界旋,正旋之義。(七)世界轉,側轉之義。(八)世界蓮華,敷發之義。(九)世界須彌,勝妙之義。(十)世界相,形貌之義。[華嚴經搜玄記卷一下]
(二)出自新華嚴經卷七十五,指華藏世界海中十方無量諸世界種所攝之世界,與(一)不同,非十種各別之世界,而系一世界所知之相狀。[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華嚴經疏卷五十九]
即十佛攝化之諸種世界。爲“國土海”之對稱。據華嚴五教章卷叁載,世界海有叁類,即:(一)蓮華藏莊嚴世界海,又作蓮華藏世界、華藏界。相當于十佛之境界,系就“證入生”之位而言。(二)叁千界外十重世界海,又作界外十重世界海、十重世界。相當于地上菩薩之境界,系就“解行生”之位而言。(叁)無量雜類世界海,又作雜類世界。即以須彌山形,乃至衆生形等遍滿法界、彼此無礙之世界,系就“見聞生”之位而言。又于上記叁種世界海中,關于雜類世界之形類,新舊華嚴經各舉出九種(舊華嚴)與二十種(新華嚴)之多。[舊華嚴經卷四盧舍那佛品、新華嚴經卷八華藏世界品、華嚴經探玄記卷叁](參閱“國土海世界海”4431)
指世界之主。佛經中每謂世界有一小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等大小之類別,而謂每一世界各有其主,如初禅天之梵王,爲一小世界(即四天下)之主;第二禅天之梵王,爲小千世界之主;第叁禅天之梵王,爲中千世界之主;第四禅天之大梵王,爲大千世界之主。四禅天之廣量,依其次第,與一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相當。
(雜名)初禅天之梵王,一小世界即四天下之主也,二禅之梵王,小千世界之主也,叁禅之梵王,中千世界之主也,四禅之大梵王,大千世界之主也。四禅之廣量,如其次第,與一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相均。
顯揚一卷十七頁雲:謂一日月之所照臨,名一世界。
二解 顯揚十八卷十八頁雲:何因緣故,此叁千大千世界中,有多世界,乃至色究竟天;而同說爲一世界,但至梵世?謂亦由二因故。一、同成壞故,二、建立衆會故。
叁解 集論四卷二頁雲:乃至一日一月,周遍流光所照方處,名一世界。 - 朱芾煌
一初禅俱有初禅以下之欲界,名一世界。一世界具一日月四天下。四天下者,即四洲也。 - 明·楊卓
道,與五道、六道之道同義;塵道,一般指穢土而言。依華嚴宗之意,塵爲微塵,即十方虛空界一一微塵中皆有世界,稱爲塵道世界。又作毛道,即一毛端處,有刹有佛。又塵道世界,于密教亦稱加持世界,即大日如來爲教化衆生,由自性法身變現他受用加持身,宣說叁平等句法門所現之世界,即指凡夫生存之世界。(參閱“加持世界”1573)
(術語)稱加持世界。見密軌問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