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7本字典中找到 39 条与“习气”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21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当前显示“习气”的词条结果 显示所有
佛学大词典 【1】习气

  梵语va^sana^,巴利语同。又作烦恼习、余习、残气。略称习。由于吾人之思想及行为(尤以烦恼)经常生起,其熏习于吾人心中之习惯、气分、习性、余习、残气等,称为习气。如由纳香之箧中取出香,箧内犹存香气;用以比喻虽灭除烦恼之正体(称为正使),尚存习惯气分。佛典中所记载,如难陀之淫习、舍利弗及摩诃迦叶之嗔习、卑陵伽婆跋之慢习、摩头婆私吒之跳戏习、憍梵钵提之牛业习等,均为习气之例;唯有佛乃能永断正使及其习气。

  唯识宗以习气为种子之异名,乃现行熏习之气分,具有产生思想、行为及其他一切有为法之能力,含藏于阿赖耶识中。又将习气分为三种,称为三种习气、三种熏习,即:(一)名言习气,指依名言(言语之表象)而熏成之种子(即名言种子),系使一切有为法各自产生之直接原因。亦即由名相概念熏于阿赖耶识形成之种子;此类种子反转过来即成为现实各种事物之原因。若就引生等流果(与因同种类之果)之观点而言,名言习气又称为等流习气。其中又可分依表义名言(以音声表义)与显境名言(缘虑对境之心、心所)而产生之二种习气。(二)我执习气,乃依我执而熏成之习气。亦即由吾人之“我见”熏习阿赖耶识而成之种子;此类种子即是吾人于现实生活中分别你、我及其他种种差别之原因。(三)有支习气,由有支(梵bhava^n%ga  ),即三有(于三界之生存)之因(支即因之意)所熏成之善恶业种子。亦即吾人自身所作善恶诸业熏于阿赖耶识而成之种子;此类种子即是后世获得各种不同果报之原因。若就其招感异熟果(果报)之观点而言,有支习气又称为异熟习气。

  此外,诸善根积习之气分,亦称习气。如旧华严经卷四十离世间品所载,第十地之菩萨有菩提心习气(又称本气)、善根习气(成行气)、教化众生习气(下化)、见佛习气(上见)、于清净土受生习气(受生)、菩萨行习气(大行)、大愿习气(十愿)、波罗蜜习气(十度)、出生平等法习气(理智)、种种分别境界习气(量知)等,凡十种,皆由厌伏烦恼之故,于诸行积累熏习气分,方能究竟断伏烦恼,称为习气。除上记之外,另有等流习气与异熟习气,或名言种子与业种子等之分别。[大智度论卷二十七、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二、成唯识论卷八、十地经论卷十一、俱舍论光记卷一、大乘义章卷五本、华严经疏卷五十三](参阅“种子”5863)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习气

  (术语)大乘之妄惑,分现行与种子及习气三者,既伏惑之现行,且断惑之种子,尚有惑之气分而现惑相,是名习气。舍利弗既断嗔惑之种子,而动则怒气如摧,是嗔惑习气尚存之现证,三乘中声闻全不断之,缘觉稍侵害之。佛全断之。述记二末曰:“言习气者,是现行气分薰习所成,故名习气。”

佛学常见辞汇 【3】习气

  坏习惯。 - 陈义孝编

俗语佛源 【4】习气

  犹言习惯,系长期养成的难以改变的行为、语言和意向。如宋·苏轼《再和潜师》诗:“东坡习气除未尽,时复长篇书小草。”陆游《抄书诗》:“书生习气重,见书喜欲狂。”“习气”多含贬义。如谓“官僚习气”、“流氓习气”等。“习气”一词出于梵语Vasana,谓现行的烦恼历久而形成的种种积习,包括“名言习气”、“我执习气”等。正如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所说:“言习气者,心现行气分重习所成。”习气相续到成熟时,能招生死果报。法相宗认为:断除了烦恼的“种子”,伏除了烦恼的“现行”之后,还存在烦恼的“习气”。“习气”在烦恼中程度较轻微,但是难以断除。隋·智顗《四教仪》卷八谓:“十佛地者,大功德力资智慧,一念相应慧观真谛,习气究竟尽也。”这就是说,二乘罗汉还有“习气”,只有佛才能完全断除“习气”。(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法相辞典 【5】习气

瑜伽六卷七页云:谓于诸行中,曾有净不净业,若生若灭。由此因缘,彼行胜异,相续而转。是名习气。由此相续所摄习气故;爱不爱果生。是故于我无过,而汝不应道理。 - 朱芾煌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6】习气

又作烦恼习、余习、残气。略称习。就是我人经常生起的思想及行为,其熏习于我人心中的习惯、气分、习性、余习、残气等,称为习气。如由纳香之箧中取出香,箧内犹存香气;用以比喻虽灭除烦恼之正体,尚存习惯气分。唯识宗以习气为种子的异名,乃现行熏习之气分,具有产生思想、行为及其他一切有为法之能力,含藏于阿赖耶识中。又将习气分为三种,称为三种习气,即名言习气、我执习气、有支习气,见分释条。 - 于凌波居士著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