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0本字典中找到 44 條與「五蘊」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27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當前顯示「五蘊(二)」的詞條結果 顯示所有
佛學次第統編 【1】五蘊(二)

  法界次第雲:“名色開之爲五陰。”所以開爲五陰者,以惑者迷名遍重故。大聖教門,開名則爲四,心對色合爲五也。此五通稱爲陰者,一往而釋。陰以陰覆爲義,能覆出世真明之慧,而增長生死,集散不絕,故通名爲陰。大乘廣五蘊論名五蘊,蘊者集聚之義,謂衆生由此五法,積聚成身。複因此身,積聚有爲煩惱等法,能受無量生死也。翻譯名義雲:“積聚有爲,蓋覆真性也。”五蘊者,謂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
  一、色蘊  有形質礙之法名色,色有十四種,所謂四大、五根、五塵。此之十四,並是色法也。名色蘊者,謂眼、耳、鼻、舌、身諸根,和合積聚,故名色蘊也。但如論所雲:雲何色蘊?謂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色。
  一、雲何四大種  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二、雲何四大所造色  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聲、香、味及觸一分、無表色等。
  一、雲何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茲略不釋。
  二、雲何色  謂眼之境,顯色、形色及表色等。
  叁、雲何聲  謂耳之境,執受大種因聲。非執受大種因聲,俱大種因聲。
  四、雲何香  謂鼻之境,好香、惡香、平等香。
  五、雲何味  謂舌之境,甘、酸、堿、辛、苦、淡等。
  六、雲何觸一分  謂身之境,除大種,謂滑性、澀性、重性、輕性、冷饑渴等。
  七、雲何無表色等  謂有表業,叁摩地所生無見無對色等。
  二、受蘊  領納所緣名受。受有六種,謂六觸因緣生六受。俱境既有違順非違順之別,故六受亦各有苦樂不苦不樂之異也。名受蘊者,謂六識與六塵相應,而有六受和合積聚,故名受蘊也。但如論雲:雲何受蘊?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受謂色之領納也。
  叁、想蘊  能取所領之緣相名想。想有六種,謂取所領六塵之相,爲六想也。名想蘊者,謂意識與六塵相應,而成六想,和合積聚,故名想蘊。如論雲:雲何想蘊?謂能增勝取諸境相。
  四、行蘊  遷流造作名行。行有六種,謂于六想之後,各起不善業善業無動業也。名行蘊者,謂因意識思想諸塵,造作善惡諸行,和合積聚,故名行蘊。但如論雲:雲何行蘊?謂除受想,諸余心法及心不相應行。
  一、雲何余心法  謂與心相應諸行,觸、作意、思,欲、勝解、念、叁摩地、慧,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舍、不害,貪、嗔、慢、無明、見、疑,忿、恨、覆、惱、嫉、悭、诳、谄、憍、害、無慚、無愧、惛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惡作、睡眠、尋、伺,是諸心法,叁是遍行,五是別境,十一爲善,六爲煩惱,余是隨煩惱,四爲不決定。
  一、雲何爲觸至嗔,茲略不釋。
  二、雲何慢  慢有七種,謂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
  叁、雲何無明  謂于業果及谛寶無智爲性,此有二種:一者俱生,二者分別。
  四、雲何見  見有五種:謂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
  一、雲何薩迦耶見  謂于五取蘊,隨執爲我,或爲我所,染慧爲性,即于此中,見一見常,異蘊有我,蘊爲我所等。
  二、雲何邊執見  謂薩迦耶見增上力故。即于所取,或執爲常,或執爲斷,染慧爲性。
  叁、雲何邪見  謂謗因果,或謗作用,或壞善事,染慧爲性。
  四、雲何見取  謂于叁見及所依蘊,隨計爲最爲上爲勝爲極,染慧爲性。
  五、雲何戒禁取  謂于戒禁及所依蘊,隨計爲清淨爲解脫爲出離,染慧爲性。
  五、雲何疑至伺,茲略不釋。
  二、雲何心不相應行  謂依色心等分位假立,謂此與彼不可施設異不異性,此複雲何?謂得、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天、命根、衆同分、生、老、住、無常、名身、句身、文身、異生性如是等。
  五、識蘊  了別所緣之境名識。名識蘊者,謂于諸塵境上,照了分別,和合積聚,故名識蘊。如論雲:雲何識蘊?謂于所緣了別爲性,亦名心,能采集故。亦名意,意所攝故。若最勝心即阿賴耶識,此能采集諸行種子故。又此行相不可分別,前後一類相續轉故。又由此識從滅盡定無想定無想天起者,了別境界轉識複生,待所緣緣差別轉故,數數間斷還複生起,又令生死流轉回還故。阿賴耶識者,謂能攝藏一切種子,又能攝藏我慢相故。又複緣身爲境界故,又此亦名阿陀那識,執持身故。最勝意者,謂緣藏識爲境之識,恒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相應,前後一類相續隨轉。除阿羅漢聖道滅定現在前位,如是六轉識,及染汙意。阿賴耶識,此八名識蘊。
  ┌四大種………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色蘊┤  │色(顯色、形色、表色等)
  │  │  │聲(執受大種因聲、非執受大種因聲、俱大種因聲)
  │  └四大所造色┤香(好香、惡香、平等香)
  │  │味(甘、醋、堿、辛、苦、淡)
  │  │觸一分(滑性、澀性、重性、輕性、冷、饑、渴等)
  │  └無表色等(有表業、叁摩地所生無見無對色等)
  │
  │受蘊……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
  │想蘊
  │
  │  ┌叁遍行……觸、作意、思
五蘊┤  │五別境……欲、勝解、念、叁摩地、慧
  │  │十一善……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
  │  │  精進、輕安、不放逸、舍不害
  │  │  ┌貪、嗔、慢(慢、過慢、慢過慢、我慢、
  │  ┌余心法┤六煩惱┤  增上慢、卑慢、邪慢)
  │  │  │  └無明、見(薩加耶見、邊燭見、邪見、
  │  │  │  見取、戒禁取執疑
  │行蘊┤  │  ┌忿、恨、覆、惱、嫉、悭、诳、谄、憍、害、
  │  │  │二十隨煩惱┤無慚、無愧、惛沈、掉舉、不信、
  │  │  │  └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
  │  │  └四不決定……惡作、睡眠、尋、伺
  │  └心不相應行……得、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天、命根、衆同分、
  │  生、老、住、無常、名身、句身、文身、異生性
  └識蘊……六轉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染汙意、阿賴耶識 - 明·楊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