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9本字典中找到 22 條與「五陰」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五陰

  (術語)見五蘊條。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五陰

  (術語)新譯曰蘊。舊譯曰陰。淨影之說,如大乘義章八本所謂“積集名陰。陰積多法故。”是與新譯蘊之義同。天臺之說,如止觀五上所謂“陰者陰蓋善法。此就因得名。又陰是積集。生死重沓。此就果得名。”是陰有蔭覆與陰積之二義。見蘊條。色,受,想,行,識,五法之名義,新舊皆同。見五蘊條。

佛學常見辭彙 【3】五陰

  五蘊的舊譯,陰是障蔽的意思,能陰覆真如法性,起諸煩惱。見五蘊條。 - 陳義孝編

法界次第初門 【4】五陰

一色陰  二受陰  叁想陰  四行陰  五識陰

次名色而辨五陰者。以惑者迷名偏重故。大聖教門開名則爲四心。對色合爲五也。此五通稱爲陰者。一往而釋。陰以陰覆爲義。能覆出世真明之慧。而增長生死。集散不絕。故通名爲陰

一色陰  有形質礙之法名爲色。色有十四種。所謂四大五根五塵。此之十四。並是色法也

二受陰  領納所緣名爲受。受有六種。謂六觸因緣生六受。但境既有違順。非違非順之別。故六受亦各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之異也

叁想陰  能取所領之緣相名爲想。想有六種。謂取所領六塵之相。爲六想也

四行陰  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爲行。行有六種。大品經中。說爲六思。思即是行。謂于六想之後。各起不善業善業無動業也

五識陰  了別所緣之境名爲識。識有六種。即是六識。若諸論師多雲。識在二心之前。諸大乘經中。明識最居後。今依經爲次料簡 - 隋·智顗 撰

法門名義集 【5】五陰

色受想行識。此五陰共成衆生也。何以色陰。形礙爲色。領納爲受。假名爲想。起作名行。了別爲識。何謂爲陰者。陰蓋積聚。以成衆生 - 唐·李師政 撰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6】五陰

即五蘊之舊譯,參閱“五蘊”條。 - 于淩波居士著

阿含辭典 【7】五陰

另譯作「五蘊」,包括 - 莊春江居士編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8】五陰

  (譬喻)四魔之一。與五蘊魔同。

佛學常見辭彙 【9】五陰

  五陰是色、受、想、行、識,因此五者與煩惱,都是迷惑人的,所以叫做魔。 - 陳義孝編

阿含辭典 【10】五陰

形成五蘊,參看「五陰」。 - 莊春江居士編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1】五陰盛苦

  (術語)八苦之一。又曰五盛陰苦。解盛有二義:一就苦而說。人各具五陰而衆苦熾盛,故曰盛。又五陰之器盛衆苦,故曰盛。中論疏七曰:“有斯五陰,衆苦熾盛,名五盛陰苦。又此五陰,盛貯衆苦,名五盛陰苦。”次一義,爲五陰之作用熾盛,故名爲五陰盛或五盛陰。舊譯之經常呼五陰而言爲五盛陰者,即此意也。增一阿含經十七曰:“世尊告諸比丘曰:彼雲何爲擔?謂五盛陰是。”然則五陰盛苦,猶單言五陰苦也。

佛學常見辭彙 【12】五陰盛苦

  五陰是色、受、想、行、識,爲構成人身的五種要素,人生的種種痛苦,都是由這五種要素組成的人身而來,所以說是五陰盛苦,爲八苦之一。 - 陳義孝編

佛識慧集 【13】五陰盛苦

五陰是色、受、想、行、識,爲構成人身的五種要素,人生的種種痛苦,都是由這五種要素組成的人身而來的,所以說五陰盛苦。

- 梵心居士編

佛學大詞典 【14】五陰世間

  五陰之世間。爲叁世間之一。又作五蘊世間、五衆世間。即色、受、想、行、識等五陰之法,有十界有漏、無漏等之差別。摩诃止觀卷五上載,十法界雖通稱爲陰入界,然其一一之法界實則各有不同,如叁途爲有漏之惡陰界入,叁善爲有漏之善陰界入,二乘爲無漏之陰界入,菩薩爲亦有漏亦無漏之陰界入,佛爲非有漏非無漏之陰界入;即以十種之陰界各自不同之故,稱爲五陰世間。此乃天臺智顗大師根據大智度論所立之說法。[大智度論卷四十七、大般涅槃經疏卷十八、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五之叁]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5】五陰世間

  (術事)與五蘊世間同。

佛學常見辭彙 【16】五陰世間

  見叁世間條。 - 陳義孝編

阿含辭典 【17】五陰異受

即「在五陰以外另外有執取」,此處的「受」爲「執取」的另譯,參看「五受陰」,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除了五取蘊外還有執取」。 - 莊春江居士編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8】五陰喻經

  (經名)五陰譬喻經之略名。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