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8本字典中找到 60 條與「八識」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37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佛學大詞典 【1】八識

  梵語as!t!au  vijn~a^na^ni。瑜伽行派與法相宗五位法中之心法。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共八識。其中眼等六識隨所依根而立名;末那識即爲意,依其自性而立名;阿賴耶識依攝持諸法因果之義,亦即從自性而立名。或稱眼等五識爲前五識,意識爲第六識,末那識爲第七識,阿賴耶識爲第八識。又眼至末那乃阿賴耶所生、轉易故,總稱爲轉識或七轉識;對此,阿賴耶爲七轉諸法之因,故稱根本識、種子識。又有分八識爲叁能變,阿賴耶識名爲初能變,末那識爲第二能變,前六識爲第叁能變。  

  若就其性而言,眼等之前六識以了別爲其性,緣色等六境,通善等叁性;末那識以恒審思量爲其性,乃有覆無記性,唯緣阿賴耶識之見分爲自之內我;阿賴耶識爲無覆無記性,以微細之行相緣自所變之器界、種子及有根身。地論家以阿陀那(末那識)爲妄識,阿賴耶爲真識;攝論家則以阿賴耶爲妄識,別立第九無垢淨識;唯識家則謂識僅限八種,且此諸識皆爲依他起性,即非真常淨識。[入楞伽經卷八刹那品、成唯識論卷七、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末](參閱“識”6697)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八識

  (名數)法相宗謂耳目鼻舌身意六識之外。更有末那識阿賴耶識二者,末那之義爲我執。謂執持我之見者。即此識也。阿賴耶者。即末那識所執以爲我者也。其義爲藏。謂能藏一切法。世俗所雲神識性靈,皆指此。詳見識條。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3】八識

  (名數)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識與末那識Manas及第八識也。末那爲意,意爲思量之義,無始已來無間斷,了別第八識,思量我癡我見我慢我愛,故名意識。此識爲識體意,故名意識。前之第六識以此意爲所依,故名意識。因而爲別二識,存梵名也。是爲一切衆生妄惑之根本。第八識,即阿賴耶識也,譯曰藏,以含藏一切諸法之種子故。是爲有漏無漏一切有爲法之根本。恒了識種子五根器界之叁境,故名爲識。舊曰阿梨耶,譯曰無沒。無沒爲不失之義,與藏同意(賢首)。又雖在生死,亦不失沒,故名無沒(淨影)。[囗@又]性宗于楞伽經開真識現識分別事識而爲八識。[囗@又]大乘義章叁末列八識。前六識如常。第七爲阿陀那識&Amacron;d&amacron;na,譯曰無解。以體是無明癡闇故也。是當于唯識之第七識。第八爲阿梨耶識。合楞伽經之真識與唯識之阿賴耶識而爲一識之名也。

叁藏法數 【4】八識

  [出宗鏡錄]  一眼識謂眼以色爲緣而生眼識。眼識依根而生。眼根因識能見。而能見者。是名眼。二耳識謂耳以聲爲緣而生耳識。耳識依根而生。耳根因識能聽。而能聽者。是名耳識。叁鼻識謂鼻以香爲緣而生鼻識。鼻識依根而生。鼻根因識能齅。而能齅者。是名鼻識。四舌識謂舌以味爲緣而生舌識。舌識依根而生。舌根因識能嘗。而能嘗者。是名舌識。五身識謂身以觸爲緣而生身識。身識依根而生。身根因識能覺。而能覺者。是名身識。六意識謂意以法緣而生意識。意識依根而生。意根因識而能 - 明·一如等 撰

佛學常見辭彙 【5】八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佛教的唯識學,把一心分八識。茲列表說明如下:
  ┌1眼識──眼根緣色塵┐
  │2耳識──耳根緣聲塵│
  │3鼻識──鼻根緣香塵├識(了別爲義)──────────────┐
  │4舌識── - 陳義孝編

佛學次第統編 【6】八識

  八識,即第八阿賴耶識。末那爲我執,阿賴耶即末那識所執以爲我者也。其識爲藏,謂能藏一切法,世俗所雲神識性靈,皆指此耳。譯曰藏,以含藏一切諸法之種子故。是爲有漏無漏一切有爲法之根本,恒了識種子五根器界之叁境,故名爲識。按新舊譯不同,舊曰阿梨耶,譯之曰無沒,無沒爲不失之義,與藏同意。又雖在生死,亦不失沒,故名無沒。有情根本之心識,執持其人可受用之一切事物而不沒失之義。又作阿剌耶,新稱阿賴耶,譯之曰藏,含藏一切事物種子之義。又曰室,謂此識是一身之巢宅也。蓋此識中所含藏之種子,爲外緣所打而現起,以組織其人之依正二報之義,即由此識而立。大日經疏曰:“阿賴耶義雲含藏,正翻爲室。謂諸蘊于此中生,于此中滅,即是諸蘊巢窟。故以爲名。”又曰:“阿賴耶,是房義,是盛受義。”此識有叁種境:
  一、種子,生一切有漏無漏現行法之種子也。
  二、五根,眼、耳、鼻、舌、身根之五根也。
  叁、器界,山河、草木、飲食、器具等一切衆生之依報也。
  阿賴耶識常以此叁種爲所緣之境。
  “八識十種異名”十種異名者:
  一、八識  謂七後得名。  六、金剛智識  謂藏體無斷。
  二、和合識  謂真僞雜用。  七、寂滅識  謂體非寂亂。
  叁、藏識  謂蘊積諸法。  八、體識  謂中實非假。
  四、熏變識  謂住持起發。  九、本覺識  謂藏體非迷。
  五、出生識  謂凡成聖。  十、一切種智識  謂功德圓滿。
  又八識有諸種義。
  一、心  心有積集,集起二義,阿賴耶識爲積諸法種子,又生起諸法者,故名曰心。唯識論曰:“或名心,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述記曰:“梵雲質多,此名心也。即積集義,是心義;集起義,是心義;以能集生多種子故,說此識以爲心。”
  二、阿陀那  釋曰執持。此識之力,執取維持善惡之業因,及有情之身體,使不破壞。解深密經曰:“阿陀那識甚細微,一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唯識論曰:“第八識雖諸有情,皆悉成就,而隨義別,立種種名。或名阿陀那,執持種子及諸色根,令不壞故。”述記曰:“梵雲阿陀那,此雲執持。”
  叁、所知依  唯識論曰:“或名所知依,能爲染淨所知諸法爲依止故。”
  四、種子識  唯識論曰:“或名種子識,能遍任持世出世間種子故。”述記曰:“即爲諸法爲種子義,前第一心是積集,積種在其中義。今此取能生諸法義,故二差別。生諸法一一之原因,謂之種子。”
  五、異熟識  唯識論曰:“或名異熟識,能引生死善不善業異熟果故。”
  六、無垢識  唯識論曰:“或名無垢識,最極清淨,諸無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來地。”述記曰:“唯無漏依,體性無垢,先名阿末羅識,或名阿摩羅識,古師立爲第九識者非也。”
  七、第八識  從末向本,數爲第八。
  八、現識  唯識了義燈引楞伽經雲:“諸法皆于本識上現故。”
  九、無沒識  無相論雲:“一切諸種無所隱沒,故無沒也。”
  十、本識  唯識了義燈曰:“名本識者,謂是一切法之根本故。”
  十一、宅識  無相論雲:“是種子之宅舍故。”
  十二、執持識  即阿陀那之譯名。
  十叁、根本識  述記曰:“如小乘名根本識。”唯識了義燈曰:“大衆部立爲根本識。”
  十四、第一識  唯識了義燈曰:“第一識,從本問末,數爲第一。”
  “賴耶叁相”謂自相、果相、因相也。
  一、自相  謂阿賴耶,此翻曰藏,此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義,故謂之自相。
  二、果相  謂此能引諸界趣,生善不善業異熟果,故名異熟識,謂之果相。
  叁、因相  謂此能執持諸法種子,令不失故,名種子識,謂之因相。
  “賴耶叁位”賴耶叁位者:
  一、我愛執藏現行位  即七地以前菩薩,二乘有學,一切異生,從無始來,名阿賴耶,此雲執藏,至無人執位。
  二、善惡業果位  謂從無始乃至極解脫道時,乃至二乘無余依位,名毗播迦,此雲異熟,至無所知障位。
  叁、相續執持位  謂從無始乃至如來盡未來際,利樂有情位,名阿陀那,此雲執持。
  “執非執受”于第八識所變叁境,如何分別執受非執受?謂若能生覺受,有根身是執受,種子及器界是非執受。據實言之,生覺受者,唯是身根;以余四根色香味觸,不離身根,同聚一處,亦名覺受。若約安危共同,種子及有根身是執受,器界是非執受。 - 明·楊卓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7】八識

唯識宗所立五位百法中的第一位法。即八識心王,略稱八識。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八識。其中眼等六識隨所依根而立名;末那識即爲意,依其自性立名;阿賴耶識依攝持諸法因果之義,亦即從自性立名。或稱眼等五識爲前五識,意識爲第六識,末那識爲第七識,阿賴耶識爲第八識。又眼識至末那識系由阿賴耶所生起,總稱爲轉識或七轉識;對此,阿賴耶爲七轉識之因,故稱爲根本識、種子識。在《唯識叁十頌》中,分八識爲叁能變,阿賴耶識爲初能變,末那識爲第二能變,前六識爲第叁能變。若就其性而言,眼等前六識以了別爲其性,緣色、聲、香、味、觸法六境,通善、惡、無記叁性;末那識以恒審思量爲其性,乃有覆無記性,唯緣阿賴耶識之見分爲自之內我;阿賴耶識爲無覆無記性,以微細之行相緣自所變現的器界、種子、及有根身。見《百法問答鈔》。 - 于淩波居士著

佛學常見辭彙 【8】八識

  所有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一切種子,都收藏在第八識裏,遇到緣,就會發行現行,像是田地放下了種子就會生出果來一樣,所以叫做田。 - 陳義孝編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9】八識

  (術語)阿賴耶識之異名。大乘所說八識中自末數本居于第八爲諸識之根本。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0】八識

  (術語)阿賴耶識之別名。八識中之第八。述記叁末曰:“攝論第二卷初,亦名第八識。”唯識了義燈四本曰:“從末向本,數爲第八。”

佛學常見辭彙 【11】八識

  即阿賴耶識,華譯爲藏識,因它能含藏諸法的種子。 - 陳義孝編

佛學大詞典 【12】八識

  眼、耳、鼻、舌、身等五識與第八阿賴耶識。五八識皆屬現量,無我法二執,于證達佛果時,眼等五識轉爲成所作智,爲利益一切凡夫二乘類成種種變化事之智;阿賴耶識轉爲大圓鏡智,又稱一切種智,爲如來萬德之總本。[成唯識論卷十、百法問答鈔卷八]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3】八識

  (術語)眼等五識與第八阿賴耶識也。此二種識俱爲現量,無我法之二執者。至佛果時,同時五識爲成所作智,八識爲大圓鏡智。

佛學常見辭彙 【14】八識

  五識與八識。五識是眼、耳、鼻、舌、身;八識即第八阿賴耶識。 - 陳義孝編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15】八識

指眼、耳、鼻、舌、身等五識,與第八阿賴耶識。前五識與第八識皆屬現量,無我法二執,于證達佛果時,眼等五識轉爲成所作智,爲利益一切凡夫二乘類成種種變化事之智;阿賴耶識轉爲大圓鏡智,又稱一切種智,爲如來萬德之總本。見《成唯識論》卷十。 - 于淩波居士著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16】八識二執

二執爲我執與法執,此在八識中並不相同。前五識與第八識,一向無執;第六識與第七識,二執俱有,同時俱起。 - 于淩波居士著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7】八識規矩

  (書名)天親宗相撮瑜伽百卷爲嗢陀藍。護法愍迷,造成唯識論解叁十頌。闡發慈氏之奧典。十師精貫,百卷洞該。類聚群分,各遵其本。玄奘大師糅玆十釋,譯成十卷。既使文同義異者,若出一師。然而記憶猶艱。乃造八識頌,以統其緒。謂之規矩者,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之八識,行相心所緣性量境界地諸法各有定斷故也。見相宗八要中。玆將本書各家之注述列之如下。八識規矩補注二卷。明晉泰補注。○八識規矩補注證義一卷。明明昱證義。○八識規矩略說一卷。明正誨略說。○八識規矩頌解一卷。明真可述。○八識規矩通說一卷。明德清述。○八識規矩纂釋一卷。明廣益纂釋。○八識規矩直解一卷。明智旭解。○八識規矩淺說一卷。行舟說。○八識規矩頌注一卷。行舟注。○八識規矩論義一卷。性起論釋。善漳等錄。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18】八識界地

在叁界九地中,鼻、舌二識,僅通于欲界五趣雜居地。眼、耳、身叁識,通于欲界五趣雜居地,及色界離生喜樂地。六、七、八叁識,通于叁界九地。 - 于淩波居士著

第2頁第3頁第4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