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作六趣。即众生各依其业而趣往之世界。即:(一)地狱道(梵narakagati ),(二)饿鬼道(梵pretagati ),(三)畜生道(梵tiryagyonigati ),(四)修罗道(梵asura -gati ),(五)人间道(梵manus!ya -gati ),(六)天道(梵deva -gati )。此六道中,前三者称为三恶道,后三者称为三善道。
有关五道六道之废立,各从其部派而不同,依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二、大智度论卷十等载,说一切有部删除阿修罗道,唯说五道;犊子部等则立六道。我国及日本皆专行六道之说。又摩诃止观卷五上谓六道加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四界,称为十界,复立六观音、六地藏等,为六道能化之救主。[法华经卷一、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五、大智度论卷三十、俱舍论光记卷八、往生要集卷上](参阅“五趣”1198、“阿修罗”3651)
(名数)与六趣同。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是也。此六者,乃众生轮回之道途,故曰六道。众生各乘因业而趣之,故谓之六趣。法华经序品曰:“六道众生生死所趣。”法华玄义二曰:“约十法界谓六道四圣也。”见六趣条。
Six States of Existence == 六道
see Six Directions of Reincarnation.
Six Paths == 六道
see Six Directions of Reincarnation.
[出法华文句] 道即能通之义。谓六道生死。展转相通。故名六道。一天道天即天然自然。乐胜身胜。是名天道。二人道人者忍也。于世苦乐之境而能安忍。是名人道。三阿修罗道梵语阿修罗。华言无酒。又言无端正。又言无天。此道或居海岸海底。或居半须弥山岩窟。宫殿严饰。怀猜忌心。常好鬭战。是名阿修罗道。(无酒者。法华疏云。修罗于四天下采华。酝海为酒。鱼龙业力。其味不变。于是嗔石。誓愿断酒。故云无酒。无端正者。修罗种类。男丑女端。故云无端正。无天者。净名疏云。此 - 明·一如等 撰
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因此六者是一切众生乘业而趣向之处,故又名六趣。 - 陈义孝编
地狱道。畜生道。饿鬼道。阿修罗道。人道。天道。是为六道众生。亦名六趣 - 唐·李师政 撰
众生的六种分类,即「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另译为「六趣、六生」。 - 庄春江居士编
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
- 梵心居士编
我国自汉魏以降,埋葬死者皆有瘗钱,据事物纪原卷九载,汉代之葬礼,昏晚时埋钱于圹中,以为死者之用,称为昏寓钱,后世焚纸钱以代之。日本民间仿效我国,于棺内置铜钱六枚,称为六道钱,近代亦改用纸钱。
(物名)我国习俗,于昏晚埋钱圹中为死者之用,谓之昏寓钱。日本效之谓之六道钱,然非佛经之说也。事物纪原九曰:“汉葬者有昏寓钱,谓昏晚埋钱于圹中,为死者之用也。”
三界 欲、色、无色。
三有 即三界。
六道 地狱、畜生、饿鬼、修罗、人、天。
六凡 即六道。
九地 杂居、乃至非想。
九有 即九地。
二十五有 略。
地狱 八寒、八热、十六游增等。
八寒地狱 疱、乃至白莲花等八。
八热地狱 等活、乃至阿鼻等八。
十六游增小狱 黑沙、乃至寒冰等十六。
饿鬼 无财、少财、多财。
无财鬼 炬口、针咽、臭口。
少财鬼 针毛、臭毛、大瘿。
多财鬼 得弃、得失、势力。
势力鬼 夜叉罗刹毗舍阇。
修罗 畜、鬼、人、天。
四洲 北俱卢、西牛贺、东胜神、南胆部。
四轮王 金、银、铜、铁。
十仙 地行、乃至绝行。
二十八天 六欲天、十八色天、四无色天。
六欲天 四王、乃至他化。
四王天 持国、增长、广目、多闻。
忉利天 善法堂,东南西北各八。
十八色天 初、二、三、四、禅。
初禅三天 梵众、梵辅、大梵。
二禅三天 少光、无量光、光音。
三禅三天 少净、无量净、遍净。
四禅九天 无云、乃至色究竟九天。
无色四天 空、识、无所、非想。 - 明·杨卓
(经名)八卷,吴康僧会译。如来往昔行菩萨道时之六波罗蜜行也。
六道,即地狱、畜生、饿鬼、人、天、阿修罗等,有善恶等级之别。众生由其未尽之业,故于六道中受无穷流转生死轮回之苦,称为六道轮回。[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二、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二](参阅“十界”457)
Six Directions of Reincarnation == 六道轮回
(1) Naraka, i.e. Hell(地狱)
(2) Presta, i.e. Hungry Ghost(饿鬼)
(3) Tiryagyoni, i.e. Animal(畜牲)
(4) Asura, i.e. Malevolent nature spirits(阿修罗)
(5) Manusya, i.e. Human Existence(人)
(6) Deva, i.e. Heavenly Existence(天,梵天)
六道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六道的众生都是属于迷的境界,不能脱离生死,这一世生在这一道,下一世又生在那一道,总之在六道里头转来转去,像车轮一样的转,永远转不出去,所以叫做六道轮回。 - 陈义孝编
轮回,梵语Samsara,又译为轮转、流转。轮回的原始思想产生于古印度婆罗门教,而佛教则发展了这一理论,谓“轮回”的主体是虚妄的“执持识”,“轮回”的动力是“业感”,“轮回”的结束是“解脱”。佛教认为,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即在“六道”中轮回,循环往复,如车轮旋转不息,造善业得乐报,如天、人二道,造恶业得苦报,如地狱、饿鬼、畜生等“恶道”。正如《观佛三昧经》卷六所说:“轮回六趣,如旋火轮。”“六趣”即“六道”,是生死轮回的六个去处:地狱、饿鬼、畜生、天、人、修罗。俗语中常用“六道轮回”。如元·李寿卿《度抑翠》第一折:“我著你脱离生死,免却六道轮回。”又如元·无名氏《蓝采和》第一折:“则你那六道轮回怎脱免,使不的你九伯风颠。”反映出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之说在民间影响之大。(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这六道的众生都是属於迷的境界,不能脱离生死,这一世生在这一道,下一世生在哪一道,总是在六道里转来转去,永远转不出去,所以叫六道轮回。
- 梵心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