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7本字典中找到 28 條與「利他」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利他

  (術語)二利之一。利益他人也。無量壽經上及贊阿彌陀佛偈曰:“自利利他力圓滿。”淨土論曰:“應知由自利故則能利他,非是不能自利而能利他也。”

佛學常見辭彙 【2】利他

  利益他人,爲二利之一。 - 陳義孝編

俗語佛源 【3】利他

  佛教有“二利”之說,上求佛法爲“自利”,下化衆生爲“利他”。如《無量壽經》卷上:“自利利人,人我兼利。”利人,即利他。利他是大乘佛教行菩薩道,普度一切衆生的特征。利他是在自利的基礎上進行的。如唐·伽才《淨土論》所說:“應知由自利故,則能利他;非是不能自利而能利他也。”佛教認爲,不具備由自利而修得的智慧、定力、正見、慈悲等,就無法真正地利他。其他宗教教義也多包含利他的內容。近代西方倫理學家孔德創“利他主義”,認爲道德的原則就是使利己的沖動從屬于利他。(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法相辭典 【4】利他

  瑜伽叁十五卷十八頁雲:此中菩薩于純利他應知應斷者:謂以邪見、修行施等;以無因見、及無果見、毀犯屍羅。遠離正行,爲他說法。若諸菩薩、于諸靜慮,善巧回轉,已超下地;而更攝受下地白法。謂彼已能安住靜慮;由悲願力,舍諸靜慮,隨其所樂,還生欲界。又諸菩薩、已得自在;于十方界、種種變化、作諸衆生種種義利。又諸牟尼、自事已辦;依止如來力無畏等所有一切不共佛法,遍于十方無量衆生,能作無量大利益事。當知此等、名純利他。如是所說純利他行,菩薩于前所說二種,應知應斷。 - 朱芾煌

佛學大詞典 【5】利他

  爲四攝法之一。即嘉惠他人之行。對行自利之聲聞、緣覺二乘而言,菩薩乘最主要之特色即在度化多人之利他行。(參閱“四攝法”1853、“菩薩乘”5220)  

法相辭典 【6】利他處苦

  瑜伽四十二卷十頁雲:利他處苦者:謂諸菩薩,修十一種利有情業,如前應知。由彼所生種種憂苦,菩薩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爲菩薩忍受利他處苦。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7】利他精進

  如一切種精進中說。 - 朱芾煌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8】利他叁心

  (名數)見利他一心項。

佛學大詞典 【9】利他一心

  指藉由他力而往生淨土之一念信心。利他,即他力之意,此指阿彌陀佛之本願力。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大二六·二叁○下):“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又若自法華經中開演叁乘教義以會歸一佛乘之思想而言,此一心即無量壽經(康僧铠譯)中之至心、信樂、欲生等叁心,乃根據阿彌陀佛之本誓所立者,故爲他力之叁心;與觀無量壽經中之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等自力之叁心相對。然叁心與一心,對修行者而言,並非相異之二事;即于所謂叁心之中,殆無初、中、後之次第或差別。蓋修行者歸命之刹那,不外乎一念,實無一心、叁心之分。[觀無量壽經義疏卷末]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0】利他一心

  (術語)利他者,他力之意也:“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見淨土論。開會一心,則爲無量壽經之至心,信樂,欲生叁心。此對于觀無量壽經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等自力之叁心,而謂爲利他之叁心,一心叁心,于行者之信上非有相異。叁心者,非言初至心,中信樂,後欲生。歸命之刹那,不外乎一念。叁心有拘泥字義之觀。

佛學大詞典 【11】他利利他

  謂利他有“他利”與“利他”兩種不同之深義。世親之淨土論(大二六·二叁叁上):“菩薩如是修五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昙鸾之往生論注卷下(大四○·八四叁下)釋之:“修五門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然核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爲增上緣。他利之與利他,談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衆生而言,宜言他利。”蓋淨土論中所說五功德門之前四門,旨在揭示衆生之自利法門,屬于“入”功德;第五門則揭示利他之法門,即衆生既已往生淨土,更宜回入娑婆世界,度化苦惱衆生,此乃利他之行成就,屬于“出”功德。昙鸾乃根據此說而謂,衆生之所以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皆是以阿彌陀佛之本願爲增上緣,故知衆生之利他與彌陀廣大之利他有所區別,爲不使混同之故,衆生之利他稱爲“他利”,彌陀之利他則稱“利他”。上舉淨土論一文,不言“自利他利”,而言“自利利他”者,“他利”系以衆生得利益爲主,施者之力難顯;言“利他”則表利益衆生而顯施者之力,此中亦含有佛之慈悲力。又日本淨土真宗,以此爲其宗乘論題之一。[往生論注記卷五、論注服宗記卷六](參閱“五念門”1109)

佛學大詞典 【12】自利利他

  自利,梵語sva^rtha,巴利語attattha;利他,梵語para^rtha,巴利語parattha。又作自益益他、自利利人、自行化他、自利他利、自他二利、自他利(梵sva  -para^rtha  )。同義語尚有自覺覺他、自信教人信等。自利,乃利己之意,即爲自身之功德而努力修行,以此所産生之善果而自得其利;利他,乃利益他人之意,即非爲己利,而爲救濟諸有情而致力行善。以上二者合稱二利,通于世間、出世間二法,成辦二者之利益,乃大乘佛教之目的,即佛之世界,稱爲自利利他圓滿。相對于此,小乘則偏于自利方面。

  據成唯識論卷九載,菩薩所修之勝行隨意樂之力,通于一切自他利行。若依別相而論,則六度、菩提分等屬自利行;四種攝事、四無量等屬利他行。菩薩地持經卷一自他利品,列有十種自利利他行:(一)純(梵kevala  ),(二)共(梵para  -sam!boddha  ),(叁)安(梵hita^nvaya  ,利益種類),(四)樂(梵sukha^nvaya  ,安樂種類),(五)因攝(梵hetu  -sam!gr!hi^ta  ),(六)果攝(梵phala  -sam!gr!hi^ta  ),(七)此世(梵aihika  ),(八)他世(梵a^mutrika  ),(九)畢竟(梵a^tyantika  ),(十)不畢竟(梵ana^tyantika  )。

  發菩提心經論卷上,就六度之行一一解釋自、他二利之意義:(一)修行布施,能流布善名,隨所生之處而財寶豐盈,此爲自利;能令衆生得心滿足,教化調伏其悭吝,此爲利他。(二)修行持戒,能遠離一切諸惡過患,常生善處,此爲自利;能教化衆生不犯惡業,此爲利他。(叁)修行忍辱,能遠離衆惡,達于身心安樂之境,此爲自利;能化導衆生趨于和順,此爲利他。(四)修行精進,能得世間、出世間之上妙善法,此爲自利;能教化衆生勤修正法,此爲利他。(五)修行禅定,能不受衆惡而心常悅樂,此爲自利;能教化衆生修習正念,此爲利他。(六)修行智慧,能遠離無明,斷除煩惱障、智慧障,此爲自利;能教化衆生皆得調伏,此爲利他。

  佛之叁身中,自性身通于自、他二利,受用身中之自受用身屬于自利,他受用身及變化身則屬于利他。又佛之叁德、四弘誓願、叁聚淨戒等,亦各有自利利他之義。

  此外,唐代淨土宗大德昙鸾于往生論注卷下,對利他與他利二者有所區別,謂利他乃立于佛之觀點而言,他利則立于衆生立場而言。日本淨土真宗開祖親鸾承此說而主張自利即自力,利他即他力之意。依其所著愚禿鈔卷下載,至誠心有二種,即衆生虔誠所起之真實心,與佛發願救度衆生所起之真實心二種。前者爲自力之真實心,稱爲自利真實;後者乃他力之真實心,稱爲利他真實;二者合稱二利真實。[未曾有因緣經卷下、無量壽經卷上、無上依經卷上菩提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卷下、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往生論、大藏法數卷五]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3】自利利他

  (術語)聲聞緣覺之行爲自利,諸佛菩薩之行爲自利利他。遺教經曰:“自利利人,法皆是足。若我久住,更無所益。”

翻譯名義集 【14】末笯曷利他

  西域記雲:唐言如意。即婆沙論師。 - 宋·普潤法雲

法相辭典 【15】自利利他

  瑜伽叁十五卷十七頁雲:雲何自利利他處?謂自利利他,略有十種。一、純自利利他,二、共自利利他,叁、利益種類自利利他,四、安樂種類自利利他,五、因攝自利利他,六、果攝自利利他,七、此世自利利他,八、他世自利利他,九、畢竟自利利他,十、不畢竟自利利他。如彼卷十七頁至叁十六卷八頁廣釋。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6】自利利他

  如瑜伽叁十五卷十六頁至叁十六卷八頁廣說。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7】純共自利利他

  瑜伽叁十五卷十七頁雲:雲何菩薩純共自利利他?謂諸菩薩、于純自利利他,應知應斷。違越不順菩薩儀故。于其所余,應勤修學。不越隨順菩薩儀故。此中菩薩、于純自利應知應斷者:謂爲己樂;求財受用。或爲悋法;于佛菩薩所說教法,追訪受持。或爲生天、受天快樂;受持禁戒,發勤精進,修習定慧。或求世間有染果報。爲世財食;恭敬供養諸佛製多。或貪利養,爲利養故;自說種種無有義利不實功德;诳惑于他,招集利養。或欲貪他作己僮仆,爲驅使故;非法攝衆。不如正法、矯設方便、拔濟有情,令于他所、免爲僮仆;還自攝受爲己僮仆。拔濟有情,令脫系縛;還自拘執、成己事業。拔濟有情,令于他所、解脫種種治罰怖畏;還自攝伏,令懼于己。若諸菩薩、躭著諸定現法樂住,棄舍思惟利衆生事;當知此等、名純自利。菩薩于是純自利行,應知應斷。若諸菩薩、或悲爲首,或爲回向無上菩提,及爲生天;于一切時,修施忍等。當知是名自利共他。又除如前所說諸相,其余一切、與彼相違所有自利諸菩薩行,當知皆名自利共他。菩薩于此、應勤修學。此中菩薩、于純利他應知應斷者:謂以邪見、修行施等。以無因見、及無果見、毀犯屍羅。遠離正行,爲他說法。若諸菩薩、于諸靜慮,善巧回轉,已超下地;而更攝受下地白法。謂彼已能安住靜慮;由悲願力,舍諸靜慮,隨其所樂,還生欲界。又諸菩薩、已得自在;于十方界,種種變化、作諸衆生種種義利。又諸牟尼、自事已辦;依止如來力無畏等所有一切不共佛法,遍于十方無量衆生,能作無量大利益事。當知此等、名純利他。如是所說純利他行,菩薩于前所說二種,應知應斷。于余所說純利他行,多應修學。又除如前所說諸相,其余一切與彼相違所有利他諸菩薩行,當知皆名利他共自。菩薩于此,應勤修學。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8】十種自利利他

如自利利他中說。 - 朱芾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