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7本字典中找到 37 条与“别相”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24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佛学大词典 【1】别相

  (一)为二相之一。“总相”之对称。一切法皆无常、无我,是为总相,即总括之相状;然一切法亦有各别特殊之相,如水为湿相,地为坚相,火为热相,此即别相,是为部分之相状。[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参阅“总相别相”6488)

  (二)为六相之一。六相即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华严宗谓一缘起之法必具多德,如一屋舍含摄椽、瓦等,是为总相;多德各各而非一,如椽、瓦等各各不同,是为别相。(参阅“六相”1280、“六相圆融”1280)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别相

  (术语)六相之一。事事物物各别之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3】别相

  六相之一。见六相条。 - 陈义孝编

法相辞典 【4】别相

瑜伽十一卷二十一页云:云何分别相?谓思未来诸行之相。 - 朱芾煌

佛学次第统编 【5】别相

  百法者,总列一切法之名而已,细分别之,其义甚多甚深。 - 明·杨卓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6】别相念处

  (术语)七方便之第二。身为不净,受为苦。心为无常,法为无我,各别观身受心法之四者,而破净乐我常之四颠倒见也。见四念处观条。

佛学常见辞汇 【7】别相念处

  指小乘行人修四念处观时,将其各别分开来作观。 - 陈义孝编

佛学大词典 【8】别相念住

  梵语vyasta-laks!an!a-smr!tyupastha^na。声闻乘见道以前所修七加行之第二。又作别相念处。分别修身、受、心、法四念住观;亦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而以此四观对治众生执于常、乐、我、净之四颠倒。此系由“五停心位”进而修行之位,若更进修则至“总相念住位”。[法华玄义卷四下、俱舍论宝疏卷二十二、法华经摄释卷二、大乘法相宗名目卷一中](参阅“七贤”  120、“四念住”1708)

佛学大词典 【9】别相三宝

  为二种三宝之一,三种三宝之一,四种三宝之一。又作化相三宝、别体三宝、真实三宝、阶梯三宝。以其谈三宝各别体相之异,故称别相;又随其所化而分佛上、法中、僧下等阶次,故有阶梯三宝之称。大、小乘所立三宝名目亦各有别,大乘以诸佛之三身为佛宝,六度为法宝,十圣为僧宝;小乘则以丈六之化身为佛宝,四谛、十二因缘为法宝,四果、缘觉为僧宝。

  若依华严教义之小、始、终、顿、圆五教,则有五种别相三宝:(1)小乘教,以五分法身、丈六身、随类化身为佛宝,四谛、人空、三十七道品、择灭涅槃为法宝,四向、四果为僧宝。(2)大乘始教,以清净法身、自他受用身等为佛宝,二空真理、六度四摄、菩提涅槃为法宝,三贤、十圣为僧宝。(3)大乘终教,以法身、自他受用身、化身为佛宝,二空、六度、始本二觉为法宝,三贤、十圣为僧宝。(4)大乘顿教,就觉知之义称佛宝,就轨持之义称法宝,就不违之义称僧宝。(5)大乘圆教,融三世间之十身为佛宝,别教一乘、法界圆融为法宝,海会菩萨为僧宝。[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十七、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卷上、华严孔目章卷二、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卷二、大乘义章卷十、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

三藏法数 【10】别相三宝

  [出华严随疏演义钞并三宝章]  别相者。谓三宝中。名相各各不同。故云别相厂家宝也。一佛宝谓佛具十身。名相差别不同。故名佛别相也。(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也。)二法宝谓佛说一大藏典。具教法理法行法果法。名相不同。故名法别相也。(教即经教。理即性理。行即行业。果即果位也。)三僧宝谓文殊普贤诸大菩萨乃至三贤十圣。各各修证地位不同。故名僧别相也。(三贤者。十住。十行。十回向。诸位菩萨也。十圣者。 - 明·一如等 撰

三藏法数 【11】别相三宝

  [亦名别体三宝出释氏要览]  谓佛法僧。各各相别不同。故名别相三宝。一佛宝谓佛初于菩提树下成道。但示丈六之身。及说华严经时。现为卢舍那尊特之身。是为佛宝。(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卢舍那。华言净满。)二法宝谓五时所说大乘小乘。经律论藏。是为法宝。(五时者。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也。)三僧宝谓禀佛教法。修因得果。即声闻缘觉菩萨。是为僧宝。(声闻。因闻佛声教而得悟道。缘觉。因观十二因缘而得觉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 明·一如等 撰

佛学常见辞汇 【12】别相三宝

  佛法僧三宝分开来各别现相。 - 陈义孝编

佛学大词典 【13】别相三观

  为天台宗别教所立之观法。即从假入空观、从空入假观、中道第一义谛观。又作次第三观、隔历三观。系天台宗圆教“一心三观”之对称。(一)从假入空观,又作二谛观,略称空观。谓假是虚妄之俗谛,空是审实之真谛,欲去俗归真,入二空审实真谛,则须先观假,知假之虚妄,而得会真,故言二谛观。修此观法可断三惑中之见思惑,得三智中之一切智,其所修位相当于别教之十住位。(二)从空入假观,又作平等观,略称假观。即不止于真谛之空理,进而建立假之俗谛差别观。若住空,则与二乘无异,不成佛法,无益于众生,故观空不住于空而入于假,此乃知病而识药、应病而授药,故称从空入假观;言平等者,系由从假入空观而有此称。前者乃破假用空,此则破空用假;破用既均等,故言平等观。修此观法可断三惑中之尘沙惑,得三智中之道种智,其所修位相当于别教之十行位。(三)中道第一义谛观,略称中道第一义观、中道观、中观。系以空假二观,方便双照于真俗二道之观。即初观空生死,次观空涅槃,见思、尘沙二惑既尽,心无偏着,是故得为双遮之方便;复因次第用于二观,观其二谛,是故得为双照之方便,如此则显中道佛性,而为能观中道之观,谛观不二,惑智一如。修此观法可断三惑中之无明惑,得三智中之一切种智,其所修位相当于别教之初地。[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二、观无量寿佛经疏(智顗)、法华玄义卷三]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4】别相三观

  (名数)别教所明之三观。以空假中隔历而不融合故也。

佛学常见辞汇 【15】别相三观

  别教所说的三观,即把空假中分开来作观。 - 陈义孝编

法相辞典 【16】空差别相

  显扬十五卷十一页云:云何差别相?颂曰:差别有众多,如彼彼宣说。论曰:卽此空性,薄伽梵于处处经中,显示多种差别。谓胜义空、内空、外空、如是等。今且分别胜义空。以胜义故,空无所有;故名胜义空。此显四种义。何者为四?一、离我因义,二、离我相义,三、离无因义,四、离非自业得义。由六处生时,不从我来;亦不聚集依止于我。如是名为离我因义。若执六处,以我为因;应无分别五趣别异。又由六处本无今有,有已散灭;故离我相。以如是相、非我有故。又由有业为因,异熟生起;都无作者。亦无有情舍续诸蕴。如是名为离无因义。又由于有分法,假立有情;相续一类流至现在异熟法上,非异相续。是故名为离非自业得义。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17】心差别相

显扬十八卷一页云:论曰:心差别相、当知复由所依所缘力而得建立。由所依力者:谓立眼识乃至意识。所缘力者:谓立色识乃至法识。青识黄识,乃至苦识乐识。如是等。复由七种行相,了知诸心难知差别。一、不可知相续久住器差别相。二、多种相境差别相。三、俱有差别相。四、能治所治速疾回转差别相。五、习气差别相。六、续生差别相。七、解脱心差别相。 - 朱芾煌

佛学大词典 【18】总相别相

  总括全体之状态者,称为总相;仅指个别、特殊之状态者,称为别相。例如,无常、无我等相共通于一切有为法,称为总相;水之湿相即为别相。以观佛为例,观色身全体者为总相观,仅观色身部分者为别相观。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大二五·二九三上):“自相空者,一切法有二种相,总相、别相是二相,空故名为相空。问曰:“何等是总相?何等是别相?”答曰:“总相者,如无常等;别相者,诸法虽皆无常,而各有别相。如地为坚相,火为热相。””故知一切万物皆具有总、别二相。举白马为例,“马”为总相,“白”则为其别相。

  总相为六相之一。所谓六相即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华严五教章卷四载有关于六相圆融之义(大四五·五○七下):“总相者,一含多德故;别相者,多德非一故。别依止总,满彼总故。”此即华严宗自法界缘起、无尽圆融之立场说明总相、别相。[十住经卷一、六十华严卷二十三、八十华严卷三十四、渐备一切智德经卷一、十地经卷一、十地经论卷三、大乘义章卷三、华严经探玄记卷九、华严金师子章](参阅“六相圆融”1280、“总相观别相观”6489)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