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9本字典中找到 37 条与“十二因缘”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21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当前显示“四种十二因缘”的词条结果 显示所有
佛学大词典 【1】四种十二因缘

  佛陀所证悟的根本道理之一为因缘法,即认为一切有为法皆有生灭变化(宇宙自然界)或生死苦乐(人生命运)之现象,其中之生死苦乐现象,顺次推究,含有十二种相依相关生起之因果关系,称为十二因缘,大小乘经论皆有详备之阐论,然所作解释,时有出入,如俱舍论卷九即举出四种解释。即:(一)刹那(梵ks!an!ika  )缘起,谓于每一刹那间皆具足十二支。如由贪而行杀,其间之过程如下:先起贪欲心,贪是“无明”;思欲行杀,思是“行”;了别所杀之人及其境界,即是“识”;识俱色、想、行三蕴,总称“名色”;名色所住之法,即是“六处”;六处是根,根、识、境和合,即是“触”;领触即是“受”;行杀之贪心即是“爱”;与贪相应之诸烦恼是“取”;依此所起之身语二业,即是“有”;如是诸法并起,即是“生”;其法熟变灭坏,即是“老死”。于刹那间完具十二支,故称刹那十二因缘。(二)连缚(梵sam!bandhika  )缘起,谓十二支因果系连续生起,无有间隙,而具有前因后果之关系。(三)分位(梵a^vasthika  )缘起,十二支中所各具之五蕴皆分位假立,故称分位。此系依据胎生学之解释,说明有情在三世之中,其生死流转过程,一一分位之形态。(四)远续(梵pra^kars!ika  )缘起,谓依“顺后受”及“不定受业”,前记分位之五蕴皆可隔越多生多世,且从无始以来即悬远相续。如百劫以前之“无明”招感今世之“识”,又今世之“有”亦将经过多劫之后而招感未来之“生”、“死”等。又上记四说之中,说一切有部力主第三说,而成为部派佛教时代缘起教法之重要思想。[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三、卷二十四、俱舍论光记卷九](参阅“十二因缘”337)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四种十二因缘

  (名数)一、刹那。是于刹那立十二支也。谓刹那之顷由贪行杀,有具十二支者,盖贪是无明,思欲行杀,思是行,了别所杀之人,及其诸境之事,是识,与其识俱之色想行三蕴,是名色,名色是总,六处是别,别必在于总住,其所住之法即是六处,意处虽属于过去而原为六处之摄,故说名六处。六处是根,合其余识境而生之心所,是触,领触之心所是受,贪即是爱(即行杀之贪心),与贪相应之诸烦恼是取,依此所起之身语二业,是有,如是诸法之起,是生,其法熟变,是老,其法终灭坏是死。然则于刹那完具十二支也。二、连续,是十二支因果无间连续而起也。三、分位,是如前所释,各于其起位而分别之也。故此缘起支,十二支各具五蕴。四、远续,是依顺后受及不定受业,而前分位之五蕴,隔越多生,从无始远续之因果也。见俱舍论九。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