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dva^das/a^n%gaprati^tya-samutpa^da。十二種因緣生起之意。又作二六之緣、十二支緣起、十二因緣起、十二緣起、十二緣生、十二緣門、十二因生。即構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條件(即十二有支)。
(一)阿含經所說根本佛教之基本教義,即:無明(梵avidya^ )、行(梵sam!ska^ra )、識(梵vijn~a^na )、名色(梵na^ma -ru^pa )、六處(梵s!ad! -a^yatana )、觸(梵spars/a )、受(梵vedana^ )、愛(梵tr!s!n!a^ )、取(梵upa^da^na )、有(梵bhava )、生(梵ja^ti )、老死(梵jara^ -maran!a )。據長阿含卷十大緣方便經載,緣癡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入,緣六入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憂、悲、苦惱大患所集,是爲此大苦陰緣。即此十二支中,各前者爲後者生起之因,前者若滅,後者亦滅,故經中以(大一·六七上)“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中略)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之語,說明其相依相待之關系。即一切事物皆具有相依性,皆由因、緣所成立,故說無常、苦、無我。
在阿含經典中,除十二緣起說之外,另有十支、九支、八支、七支等緣起說,廣義而言,彼等皆含攝于十二緣起說中。又雜阿含經卷十二謂,緣起法乃永恒不變之真理,佛觀察此真理而開悟,並爲衆生開示此法。又若自有情生存之價值與意義方面觀察十二緣起之意義,則指人類生存之苦惱如何成立(流轉門),又如何滅除苦惱而至證悟(還滅門)。即有情之生存(有)乃由識(精神之主體)之活動開始,識之活動成爲生活經驗(行),複由活動之蓄積形成識之內容。然識之活動乃識透過感覺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六處)接觸認識之對象(即一切心、物[名色]),此系主觀上感受之事。凡夫之識以無明(對佛教真理無自覺)爲內相,以渴愛(求無厭之我欲)爲外相,渴愛即識之根本相,且發展而取一切爲我,成爲我執(取),故由此染汙識之活動所薰習之識,必應經驗生、老、死等所代表之人間苦、無常苦。反之,聖者因滅無明及渴愛,故人間苦亦滅。
(二)對十二緣起,俱舍論卷九舉出如下四種解釋:(1)刹那緣起,即一刹那間心中具足十二支,例如因貪心而起殺生之瞬間,在彼時刹那間心中充滿愚癡、無明,故有行殺之意願産生。(2)連縛緣起,即此十二支連續不斷,形成前因後果之關系。(3)分位緣起,例如叁世兩重因果之解釋,即十二支分乃表示有情生死流轉之過程及其狀態。(4)遠續緣起,指十二支之連續緣起可遠隔多世。有部采用分位說(叁世兩重因果),即無明與行是于過去世起煩惱造業時有情之分位,指身心(五蘊)而言。依此過去世之二因,心識始托生母胎之刹那,其有情之分位爲識;托生之第二刹那以後,六根未備之分位爲名色;胎內六根具足之分位爲六處;出胎後但有接觸感覺以至二、叁歲爲止,其分位爲觸;四、
五歲至十四、五歲間感受性極勝,分位爲受;以上從識至受,稱爲現在世之五果。
其後,愛欲強烈之十六、十七歲以後爲愛;貪著心勝之叁十歲以後爲取;如此造業之分位爲有;以上叁者,稱爲現在世之叁因。由此因感生未來世之分位爲生;此後至死爲老死,以上二者屬未來世之二果。類此,分爲過現未叁世,再立二重之因果,此
謂叁世兩重因果,如上表所示。
因中含攝惑、業,果即是苦,故十二緣起攝于惑業苦之叁道,而因果不斷,無始無終。經部不贊同有部之說,主張無明絕非單指過去之無智,亦非指五蘊而言。
(叁)據成唯識論卷八所載,無明至有爲因,生、老死爲果,故立一重因果。然因與果必須異世,從而立二世一重因果。無明與行兩支系由識至受之五支的因,故二支爲能引支,五支爲所引支,此七支亦總稱牽引因。以愛、取、有叁支爲因,能生未來之生與老死兩支,故叁支稱能生支或生起因;生、老死稱所生支或所引生。
(四)天臺宗立思議生滅、思議不生不滅、不思議生滅、不思議不生不滅等四種十二因緣,以此配于化法四教(藏、通、別、圓)。圓教稱十二因緣爲佛性,即表示依緣而生之現象無非是中道之理。
觀十二緣起,與四谛觀同爲佛教重要之觀法,據傳釋尊因觀此而開悟證果。據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四,依無明而行等順次觀迷之生起者,稱爲雜染順觀;于老死等支各立苦集滅道四谛,從老死逆次觀迷之生起者,稱爲雜染逆觀。由無明滅則行滅等順次觀悟之現成者,稱爲清淨順觀;由老死滅而生滅等逆次觀悟之現成者,稱爲清淨逆觀。
據大毗婆沙論卷二十四所說,觀迷生起之流轉門系除無明、行外之十支,觀悟現成之還滅門則系觀十二支。然依巴利文律之大品,流轉門爲順觀,還滅門稱爲逆觀,至今仍采此說。且天臺宗指出,依叁世兩重、二世一重、刹那一念叁種十二因緣觀,各依序可破斷見(包含常見)、著我見、性實見等叁種見解。[中阿含經卷十涅槃經、卷二十四大因經、增一阿含經卷叁十“六重品”、卷四十六放牛品、法華玄義卷二、法界次第初門卷中]
(術語)Dv&amacron;daś&amacron;iga Pratityasamutp&amacron;da,新作十二緣起,舊作十二因緣,又單名因緣觀,支佛觀。是爲辟支佛之觀門。說衆生涉叁世而輪回六道之次第緣起也。一、無明Avidy&amacron;,過去世無始之煩惱也。二、行Sa&mdotabv;sk&amacron;ra,依過去世煩惱而作之善惡行業也。叁、識Vijñ&amacron;na,依過去世之業而受現世受胎之一念也。四、名色N&amacron;mar&umacron;pa,在胎中心身漸發育之位也。名者心法,心法不能以體示之,但以名诠之,故謂爲名。色者即眼等之身。五、六處Sa&ddotblw;&amacron;yatana,六處即六根,爲六根具足將出胎之位也。此中有五位,見五意條。六、觸Sparśa,二叁歲間對于事物未識別苦樂,但欲觸物之位也。七、受Vedan&amacron;,六七歲以後漸對事物識別苦樂而感受之之位也。八、愛T&rdotblw;&sdotblw;&ndotblw;&amacron;,十四五歲以後,生種種強盛愛欲之位也。九、取Up&amacron;d&amacron;na,成人已後愛欲愈盛馳驅諸境取求所欲之位也。十、有Bhava,依愛取之煩惱,作種種之業,定當來之果之位也。有者業也,業能有當來之果,故名爲有,十一、生J&amacron;ti,即依現在之業于未來受生之位也。十二、老死Jar&amacron;mara&ndotblw;a,于來世老死之位也。其中無明與行二者,即惑業之二,屬過去世之因,識名色六處觸受五者屬緣于過去惑業之因而受之現在果,是過現一重之因果也。又愛取二者爲現在之惑,有則爲現在之業也,緣于此惑業現在之因而感未來之生與老死之果,是現未一重之因果也。此爲叁世兩重之因果。依此兩重之因果,而知輪回之無極。蓋既見現在之惑(愛取)、業(有),由現在之苦果(識乃至受)而生,則知過去之惑(無明)、業行亦從過去之苦果而生,既見現在之苦果(識乃至受)生現在之業(有),則亦知未來之苦果(生老死),生未來之業。上溯之,則過去之惑業,更從過去之苦果而來,下趁之則未來之苦果更生未來之惑業,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此爲無始無終之生死輪回。辟支佛觀之,一以厭生死,一以知無常實之我體,遂斷惑業而證涅槃也。其中分別因與緣,則行與有之二支是因,無明與愛取之叁支是緣。余七支總是果,但果爲還起惑業因緣之緣。故攝之于緣中,不別存果名,是曰因緣觀。
Twelve Links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 十二因緣
see the Law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Twelve Nidanas == 十二因緣
see the Twelve Links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緣起,是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十二因緣是無明(貪嗔癡等煩惱爲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諸業)、識(業識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兒長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觸(出胎與外境接觸)、受(與外境接觸生起苦樂的感受)、愛(對境生愛 - 陳義孝編
一無明 二行 叁識 四名色 五六入 六觸 七受 八愛 九取 十有 十一生 十二老死
次十一智而辯十二因緣者。除如實智。其余十智。皆是二乘共得。今一往明。若聲聞人。但約一世。總觀四谛。成十智則智劣。智劣故。不能侵除習氣。功德神用亦減少。若緣覺人。通約叁世。細分別觀十二因緣。若成十智則智強。智強故。能侵除習氣功德。神用亦廣。是以大聖教門。別開出中乘之道。意在此也。通稱因緣者。是十二法。展轉能感果。故名因。互相由藉而有。謂之緣也。因緣相續。則生死往還無際。若知無明不起取有。則叁界二十五有生死皆息。是爲出世之要術也。教門十二因緣。有叁種不同。一者約叁世明十二因緣。二者約果報二世辯十二因緣。叁者約一念一世辯十二因緣。今無明叁世十二因緣者。初二過去世攝。後二未來世攝。中八現在世攝。是中略說叁事煩惱業苦。是叁事展轉。更互爲因緣。是煩惱業因緣。業苦因緣。苦苦因緣。苦煩惱因緣。煩惱業因緣。業苦因緣。苦苦因緣。是爲展轉。更互爲因緣故。雲叁世十二因緣也
一無明 過去世一切煩惱。通是無明。以過去未有智慧光明故。則一切煩惱得起故。是以過去煩惱悉是無明也
二行 從無明生業。業即是行。以善不善業。能作世界果故。故名爲行也
叁識 從行生垢心。初身因如犢子。識母自相識。故名識。即是父母交會初。欲托胎時之名
四名色 從識生非色四陰及所任色陰。是名名色。即是歌羅邏時之名也
五六入 從名色中。生眼等六情。是名六入。從五疱初開已來。即是六入名也
六觸 由入對塵情塵識合。是名爲觸。以六塵觸六根故。即有六識生。故名情塵識合也
七受 從觸生受。故名爲受。即是因六觸。觸六根即領受六塵。爲六受也
八愛 從受中心著。名之爲愛。謂于所領受六塵中。心生渴愛也
九取 從渴愛因緣求。是名爲取。謂求取所愛之塵也
十有 從取則後世業因成。是名爲有。因能有果。故名爲有
十一生 從有還受後世五衆之身。是名生。所謂四生六道中受生也
十二老死 從生五衆身熟壞。是爲老死。老死則生憂悲哭泣。種種愁苦。衆惱合集。若正觀諸法實相清淨。則無明盡。無明盡故行盡。乃至衆苦和合皆盡。若能如是。正觀叁世十二因緣。發真無漏。成辟支佛
次明從果報。約二世觀十二因緣相。具出大集經。今略出經文。是十二因緣。從歌羅邏而辯無明。故雲果報也。約二世明者。前十因緣屬現在。後二因緣屬未來。二世合爲十二也
一無明 大集經言。雲何名爲觀于無明。先觀中陰。于父母所生貪愛心。愛因緣故四大和合。精血二渧。合成一渧。大如豆子。名歌羅邏。是歌羅邏有叁事。一命二識叁燸。過去世中。業緣果報。無有作者。及以受者。初息出入。是名無明。歌羅邏時。氣息入出者。有二種道。所謂隨母氣息上下。七日一變。息入出者名爲壽命。是名風道。不臭不爛。是名爲燸。是中心意。名之爲識。善男子若有欲得辟支佛。當觀如是十二因緣
二行 複觀叁受因緣。五陰十二入十八界。雲何爲觀。隨心于念觀息出入。觀于內身皮膚肌肉筋骨髓腦。如空中雲。是身中風。亦複如是。有風能上。有風能下。有風能滿。有風能焦。有風能增長。是故息之出入。名爲身行。息從覺觀生。故名意行。和合出聲。是名口行
叁識 以如是叁行因緣故。有識生。故名爲識
四名色 識因緣故。則有四陰及以色陰。故名名色
五六入 五陰因緣識行六處。故名六入
六觸 眼色相對。故名爲觸。乃至意法。亦如是
七受 觸因緣故。念色乃至法是名爲受
八愛 貪著于色乃至于法。是名爲愛
九取 愛因緣故。四方求覓。故名爲取
十有 取因緣故。受于後身。故名爲有
十一生 有因緣故。有生是爲生也
十二老死 生因緣故。則有老死種種諸苦。是名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之大樹也此並是略出經文辯。從初受報來。約二世明十二因緣相。孱然無一句私語。讀者善尋。自知與前來約叁世明十二因緣有異也
次明一念十二因緣。但約一世中。隨一念心起。即具十二因緣。亦出大集經中。今略出經文明一念十二因緣相
一無明 因眼見色而生愛心。即是無明
二行 爲愛造業。即名爲行
叁識 至心專念。故名爲識
四名色 識共色行。是名名色
五六入 六處生貪。是名六入
六觸 因入求愛。名之爲觸
七受 貪著心者。名之爲受
八愛 經中脫落。不釋愛相。今私作義釋雲。纏綿不舍。名之爲愛
九取 求是等法。名之爲取
十有 如是法生。是名爲有
十一生 次第不斷。是名爲生
十二老死 次第斷故。名之爲死。生死因緣。衆苦所逼。名之爲惱。乃至意法因緣生貪。亦複如是
是十二因緣。一人一念。皆悉具足。並出大集經文。未有一句私語。讀者善尋。此與常所說叁世因緣迥異。若有欲學因緣佛道者。上來至此叁種辯因緣。相隨用一門修學。即證緣覺智也 - 隋·智顗 撰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諸經說十二因緣。其言如此)無明緣行。于緣不了名爲無明。以無明故發生于行。無明與行二種是過去二因也。行者生死業也。行緣識。以有過去行業。發起現在生識。神初受生之時。名之爲識。識緣名色。以有受生之識。發起名色。名色者五陰也。受想行識四陰名爲名。色之一陰稱爲色。受等四陰總爲名者。以心道冥隱無形可見但可障其名字故。謂之名也。此謂在胎之時。六根未用五陰初具故雲名色。名色緣六入。由名色故發生六入。六入者六根也。通生識道故名爲入。此謂出胎在外六根開顯時也。六入緣觸。由六入故發生于觸。根塵識等之事和合觸對前境。名之爲觸。觸緣受。由觸境故發生受。于境領納名爲受也。從識至受五種是現在果也。受緣愛。由受納故發生于愛。于緣起染名爲愛也。此是現在第一因。愛緣取。由染愛故發生于取。緣染入有所執惑名爲取也。此是現在第二因。取緣有。由取著故發起于有。身口造作能招來有。以果自因故名有也。此是現在第叁因。有緣生。由現在起有令未來受生。于法始起名之爲生。生緣老死。由有生故起于老死。是老死之緣故雲生緣老死。余皆類此。生與死是未來二報。夫十二因緣者生死系縛之因緣也。必須滅此因緣。乃得免于生死。是故經雲。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是也。若叁世分之。過去二種。中間有八。未來有二。過去唯因。未來唯果。中間現在因果合說。所以然者。既前有二因故。以五果往酬。未來二果故。須叁因往克 - 唐·李師政 撰
緣覺之慧,即是十二因緣。十二因緣,亦名十二支。舊譯作十二因緣,新譯作十二緣起。是衆生涉叁世而輪回于六道次第之緣起也。一無明、二行、叁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緣覺觀十二因緣,覺悟真空之理,其間有叁種因緣:一約叁世明十二因緣,二約二世明十二因緣,叁約一念明十二因緣。 - 明·楊卓
全一卷。吳·支謙譯。敘述十二因緣之經,爲研究十二因緣之重要資料。又稱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聞城十二因緣經、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思惟十二因緣經。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冊。本經與緣起聖道經雖爲同本異譯,惟本經僅敘述十二因緣,後者更述及八正道。閱本經者須注意以下之順序:(一)由念老死依何因緣,次第求到識,即老死、生、有、受、愛、痛樂、六入、名相、識。(二)由老死滅盡依序以至癡。[曆代叁寶紀卷五、大唐內典錄卷二、古今譯經圖紀卷一、開元釋教錄卷二、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叁]
(經名)聞城十二因緣經之略名。又爲貝多樹下十二因緣經之異名。
全一卷。淨意造,後魏菩提流支譯。乃釋十二因緣法之論。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二冊。本論初出頌六偈半,次以問答體之長行釋十二因緣法。
(書名)一卷,淨意菩薩造,後魏菩提流支譯。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淨意菩薩,釋十二因緣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指十二因緣之諸異稱。(一)又作十二重城。五苦章句經(大一七·五四四中):“一切衆生常在長獄,有十二重城圍之,以叁重棘籬籬之。”以十二重城譬十二因緣,衆生依十二因緣,涉叁世而輪回六道,猶有十二重城圍之,故稱之。
(二)又作十二率連。出自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以叁世系續,故稱率連。
(叁)又作十二輪。出自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叁之叁。十二因緣輾轉不窮,猶如車輪,故稱之。
(雜語)一名十二重城。五句章句經曰:“一切衆生常在長獄,有十二重城圍之,以叁重棘籬籬之。”叁重棘籬即叁界,又名叁世,十二重城即十二因緣也。一名十二率連。增一阿含經四十曰:“佛自看比丘病,因責諸比丘言:汝爲何事而出家耶?爲畏王等故欲舍十二率連。”叁世系續,故名率連。一名十二輪。輔行叁之叁曰:“十二輪者,大璎珞文,展轉不窮,猶如車輪。”按文在本業,非大璎珞,今檢大璎珞未見此文。一名十二棘園。妙玄二本曰:“亦名十二重城,亦名十二棘園。”是依五句章句經棘籬之語也。
(真言)最勝王經長者流水品說之,又密咒圓因往生集亦說之。但與前不同。
佛陀所證悟的根本道理之一爲因緣法,即認爲一切有爲法皆有生滅變化(宇宙自然界)或生死苦樂(人生命運)之現象,其中之生死苦樂現象,順次推究,含有十二種相依相關生起之因果關系,稱爲十二因緣,大小乘經論皆有詳備之闡論,然所作解釋,時有出入,如俱舍論卷九即舉出四種解釋。即:(一)刹那(梵ks!an!ika )緣起,謂于每一刹那間皆具足十二支。如由貪而行殺,其間之過程如下:先起貪欲心,貪是“無明”;思欲行殺,思是“行”;了別所殺之人及其境界,即是“識”;識俱色、想、行叁蘊,總稱“名色”;名色所住之法,即是“六處”;六處是根,根、識、境和合,即是“觸”;領觸即是“受”;行殺之貪心即是“愛”;與貪相應之諸煩惱是“取”;依此所起之身語二業,即是“有”;如是諸法並起,即是“生”;其法熟變滅壞,即是“老死”。于刹那間完具十二支,故稱刹那十二因緣。(二)連縛(梵sam!bandhika )緣起,謂十二支因果系連續生起,無有間隙,而具有前因後果之關系。(叁)分位(梵a^vasthika )緣起,十二支中所各具之五蘊皆分位假立,故稱分位。此系依據胎生學之解釋,說明有情在叁世之中,其生死流轉過程,一一分位之形態。(四)遠續(梵pra^kars!ika )緣起,謂依“順後受”及“不定受業”,前記分位之五蘊皆可隔越多生多世,且從無始以來即懸遠相續。如百劫以前之“無明”招感今世之“識”,又今世之“有”亦將經過多劫之後而招感未來之“生”、“死”等。又上記四說之中,說一切有部力主第叁說,而成爲部派佛教時代緣起教法之重要思想。[大毗婆沙論卷二十叁、卷二十四、俱舍論光記卷九](參閱“十二因緣”337)
(名數)一、刹那。是于刹那立十二支也。謂刹那之頃由貪行殺,有具十二支者,蓋貪是無明,思欲行殺,思是行,了別所殺之人,及其諸境之事,是識,與其識俱之色想行叁蘊,是名色,名色是總,六處是別,別必在于總住,其所住之法即是六處,意處雖屬于過去而原爲六處之攝,故說名六處。六處是根,合其余識境而生之心所,是觸,領觸之心所是受,貪即是愛(即行殺之貪心),與貪相應之諸煩惱是取,依此所起之身語二業,是有,如是諸法之起,是生,其法熟變,是老,其法終滅壞是死。然則于刹那完具十二支也。二、連續,是十二支因果無間連續而起也。叁、分位,是如前所釋,各于其起位而分別之也。故此緣起支,十二支各具五蘊。四、遠續,是依順後受及不定受業,而前分位之五蘊,隔越多生,從無始遠續之因果也。見俱舍論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