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pr!s!t!ha-labdha-jn~a^na。又作无分别后智、后得无分别智。无分别智之一。与“根本无分别智”(根本智)相对。即根本无分别智后所得之智。盖此智乃根本智所引,能了达依他如幻之境,故称如量智、权智、俗智。又根本智为非能分别、非所分别,此智则为所分别、能分别。于十波罗蜜中,与后之方便善巧等四波罗蜜相配。据无性摄大乘论释卷八载,此智可别为五种:(一)通达思择,于真决定,于真现观,故称通达;由后得智思择如是所得通达,即于中自内审察此事如是,故称通达思择。(二)随念思择,谓于后时随念通达,念言“我曾通达是事”,故称随念思择。(三)安立思择,谓从此出,如所通达为他宣说,故称安立思择。(四)和合思择,谓以总相观缘一切法,由此观故进趣转依,或转依已,重起此观,故称和合思择。(五)如意思择,谓智现前,随所思惟,一切如意,如令地等变成金等,故称如意思择。又此智与断道有关,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大三○·六○六上):“后智思惟所缘故,令彼所断(根本智断),更不复起。又前智能进趣修道中出世断道,第二智(后智)能进趣世、出世断道,无有纯世间道能永害随眠。”[唐译摄大乘论释卷八、佛地经论卷三、成唯识论卷十]
(术语)正冥符真如之智,离无分别之念故谓之无分别智,又曰根本智,后分别一切差别相之智,谓之分别智,又云后得智。以是为根本智后所得之智也。又俗智,如量智等。佛陀起大悲救众生者,此后得智也。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十二曰:“根本智依非心非非心,后得智则依止心故。二智于境有异:根本智不取境以境智无异故,后得智取境以境智有异故;根本智不缘境如闭目,后得智缘境如开目。”同四曰:“如来本识永离一切解脱障及智障,此识或名无分别智,或名无分别后智。若于众生起利益事一分名俗智,若缘一切无性起一分名真如智,此二合名应身。”
二智之一,境智无异,不起分别,名根本智,分别一切差别之相,慧照分明,即名后得智。 - 陈义孝编
依根本智而契悟真理,悟后所得的济度众生的智慧,称后得智。根本智是离分别之念的智慧,由证得根本智后,再起分别一切差别之相的智慧,称为分别智,又称后得智。见道位的菩萨,就是以此根本、后得二智,缘真俗二境。《摄大乘论释》曰:“如来本识永离一切解脱障及智障,此识或名无分别智,或名无分别后智。若于众生起利益事一分名俗智,若缘一切无性起一分名真如智,此二合名应身。” - 于凌波居士著
指菩萨行圆满后所起之五种化他智慧。即:(一)通达智,欲见之境得以自在得知之智。(二)随念智,于前观心中了知诸法实相,虽出观后亦得忆持不忘之智。 (三)安立智,在了知之诸法境界,能立正教使他人修行之智。(四)和合智,以已得之智慧,观察诸法和合之境,转一切烦恼为菩提之智。(五)如意智,于自己所欲之一切事,能得自在随意之智。
(名数)菩萨之行满足后所起之化他智慧也:一、通达智,欲见之境界自在得之智也。二、随念智,忆念在观心中了知诸法之相,出观后亦得不忘之智也。三、安立智,在了知之诸境界,能立正教使他人修行之智也。四、和合智,由得了之智慧,观察一切诸法和合之境界,转一切烦恼而为菩提之智也。五、如意智,自己所欲之一切事得自在之智也。
[出摄大乘论释] 后得智者。菩萨行满化他之智也。谓菩萨起行度生。分别显示。击能觉了通达诸法。忆持不失。立正教。令他修行。观一切法。随缘和合。随意所欲。无不满足。故有五种之别也。一通达通达者。谓菩萨由此后得智。而能于观心中所知所见境界一切诸法。皆悉无碍也。二随念随念者。亦名忆持。谓菩萨由后得智。于前观心中。通达诸法境界之相。出观之后。皆能随念亿持不失也。三安立安立亦名成立。谓菩萨由后得智。于所通达诸法境界。能立正教。令他修行也。四和合和合亦名 - 明·一如等 撰
摄大乘论释云五后得智:后得智者,菩萨行满化他之智也。谓菩萨起行度生,分别显示,而能觉了通达诸法,忆持不失,建立正教。令他修行,观一切法,随缘和合,随意所欲,无不满足,故有五种之别也。
一、通达 通达者,谓菩萨由此后得智,而能于观心中,所知所见境界,一切诸法,皆悉无碍也。
二、随念 随念者,亦名忆持,谓菩萨由后得智,于前观心中,通达诸法境界之相,出观之后,皆能随念忆持不失也。
三、安立 安立亦名成立,谓菩萨由后得智,于所通达诸法境界,能立正教,令他修行也。
四、和合 和合亦名相杂。谓菩萨由后得智,于先所缘一切诸法,和合相杂境界,而能观察照了,由此观察,即得转一切烦恼而依菩提也。
五、如意 如意者,谓菩萨由后得智,既得转烦恼依菩提,故于一切所欲,皆悉随意,如转大地作黄金是也。 - 明·杨卓
成唯识论九卷十页云:诸后得智、有二分耶?有义、俱无。离二取故。有义、此智见有相无。说此智品有分别故。圣智皆能亲照境故。不执着故;说离二取。有义、此智二分俱有。说此思惟似真如相,不见真实真如性故。又说此智分别诸法自共相等,观诸有情根性差别,而为说故。又说此智,现身土等,为诸有情,说正法故。若不变现似色声等;宁有现身说法等事。转色蕴依,不现色者;转四蕴依,应无受等。又若此智,不变似境;离自体法,应非所缘。缘色等时,应缘声等。又缘无法等,应无所缘缘。彼体非实,无缘用故。由斯后智,二分俱有。 - 朱芾煌
世亲释六卷十四页云:后得卽是能成立智;此不应说唯是世间。由于世间未积习故。亦不应说唯出世间。由随世间而现前故。由是因缘,不可定说。 - 朱芾煌
世亲释八卷二十页云:次当显示根本后得譬喩差别。如人正闭目;是无分别智。卽彼复开目;后得智亦尔。应知如虚空,是无分别智。于中现色像,后得智亦尔。初颂显示二智差别,其相可知。如虚空者:譬如虚空、周遍无染,非能分别,非所分别;如是根本无分别智、应知亦尔。遍一切法一味空性,故名周遍。一切诸法、所不能染;故名无染。自无分别,是故说名非能分别。亦不为他分别行相,是故说名非所分别。如是应知无分别智,譬如虚空。现色像者:譬如空中所现色像,是可分别;如是后得无分别智、应知亦尔。是所分别,亦能分别。 - 朱芾煌
成唯识论十卷四页云:有义、根本无分别智,亲证二空所显真理,无境相故,能断随眠。后得不然。故非断道。有义、后得无分别智,虽不亲证二空真理,无力能断迷理随眠;而于安立非安立相,明了现前,无倒证故;亦能永断迷事随眠。故瑜伽说:修道位中,有出世断道,世出世断道。无纯世间道,能永害随眠。是曾习故。相执引故。由斯理趣,诸见所断及修所断迷理随眠,唯有根本无分别智,亲证理故;能正断彼。余修所断迷事随眠,根本后得,俱能正断。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