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語)受戒之師,謂爲和尚。和尚之年長德高者,稱爲大。[囗@又](職位)西晉懷帝永嘉四年天竺之佛圖澄至,石季龍傾心事之,號爲大和尚,見佛祖統紀叁十六。
也寫作“大和上”,通常用于敬稱年高德劭的僧人。如日本人稱鑒真爲“唐大和上”。一般也用以稱寺廟中的方丈、住持。如清·阮葵生《茶余客話》卷十四謂:“沙門住方丈領衆者,俗尊之曰大和尚。”中國第一個使用“大和尚”稱號的,是晉代高僧佛圖澄。清·艾衲居士《豆棚閑話》第六則說:“考得大和尚叁字,乃是晉朝石勒的時節,有個佛圖澄,自已稱道。其實他是個聖僧,看那石勒皇帝,就如海上鷗鳥一般。神通廣大,能知過去未來,俨然一尊燃燈古佛,自然動人欽敬。”據《晉書·藝術傳·佛圖澄》及《神僧傳》卷一等記載:佛圖澄原是天竺人,少學道術。來洛陽時,自稱已有一百多歲。關于他,有種種神異的傳說。後趙主石勒詢以軍國大事,屢有應驗,因尊稱佛圖澄爲大和尚。(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