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upa^dhya^ya,巴利語 upajjha^ya。指德高望重之出家人。又作和上、和阇、和社、殟社、鹘社、烏社。音譯爲邬波馱耶、優婆陀诃、郁波第耶夜。意譯親教師、力生、近誦、依學、大衆之師。和尚爲受戒者之師表,故華嚴、天臺、淨土等宗皆稱爲戒和尚。後世沿用爲弟子對師父之尊稱。然和尚一語乃西域語之轉訛,如龜茲語 pwa^jjhaw 等之誤轉。亦有謂印度古稱“吾師”爲烏社,于阗等地則稱和社、和阇(khosha),和尚一語即由此轉訛而來。又鸠摩羅什譯此語爲力生,意指弟子依師而生道力。
據大智度論卷十叁載,沙彌、沙彌尼之出家受戒法,應求二師,一爲和上,一爲阿阇梨;和上如父,阿阇梨如母。意即舍本生之父母而求出家之父母。在西藏喇嘛教之四種階位中,以和尚爲最上之第四位,其權力僅次于達賴喇嘛與班禅喇嘛,住持諸大寺。日本佛教僧官階位中,有大和尚位、和尚位等稱呼,後則轉爲對高僧之尊稱。[四分律卷叁十叁、卷叁十九、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一、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叁、宋高僧傳卷叁、玄應音義卷八、翻譯名義集卷四、慧琳音義卷十叁、禅林象器箋稱呼門]
(術語)Up&amacron;dhy&amacron;ya,又曰和上。律家用上字其余多用尚字。本爲印度之俗語,呼吾師雲烏社,至于阗國等則稱和社,和阇(Khosha)等,和尚者其轉訛也。羅什叁藏翻爲力生,以依師而弟子之道力得生故也。晉書佛圖澄傳曰:“法常與法佐對車夜談,言及和尚。比旦,佐入見澄,澄已知之。于是國人每相語曰:莫起惡心,和尚知汝。”按,此二字見正史之始也。魏書釋老志,浮圖澄爲石勒所宗信,號爲大和尚。大和尚又始見此。翻譯名義曰:“和尚外國名,漢言知有罪知無罪也。”寄歸傳叁曰:“言和尚者,非也。西方泛喚博士皆名烏社,斯非典語。若依梵本經律之文,鹹雲邬波馱耶譯爲親教師,北方諸國皆喚和社,致令傳譯習彼訛音。”百一羯磨一曰:“邬波馱耶,譯爲親教師。言和上者,乃是西方時俗語,非是典語。”玄應音義十四曰:“和尚菩薩內戒經作和阇,皆于阗國等訛也。應言郁波弟耶,此雲近誦。以弟子年少不離于師,常逐近受經而誦也。又言邬波陀耶,此雲親教,舊譯雲知罪知無罪名爲和尚也。”慧苑音義上曰:“和上,按五天雅言和上謂之塢波陀耶,然彼土流俗謂之殟社。于阗疏勒乃雲鹘社,今此方訛音謂之和上。雖諸方殊異,今依正釋。言塢波者,此雲近也,陀耶者讀也。言此尊師爲弟子親近,習讀之者也。舊雲親教師者是也。”業疏叁上曰:“中梵本音邬波陀耶。在唐譯言,名之依學,依附此人學出道故。自古翻譯,多雜蕃胡。胡傳天語,不得聲實。故有訛僻,轉雲和上。如昔人解和中最上,此逐字而釋,不知音本。人又解雲:翻力生。弟子道力,假教生成。得其遠意,失其近語。真谛所譯明了疏,則雲優波陀诃。稍近梵音,猶乖聲論。余親參譯,委問本音,如上所述。彥琮譯雲郁波弟耶,聲相近也。”秘藏記本曰:“天竺呼俗博士曰烏邪,漢家訛誤以烏邪爲和尚。加以烏邪是俗儒之稱,而名道人,大誤耳。正可雲拔底耶,天竺呼有智僧爲人師者爲拔底耶。拔底耶者,親教義也。”
吾師的意思,僧徒對其親教師的尊稱。 - 陳義孝編
古印度稱師長爲Upadhyaya,音譯爲邬波陀耶或邬波遮耶,省音爲烏社、和尚等。意爲親教師、博士等。古又意譯爲近誦、力生。其義爲弟子受業于師,經常近隨于師受經誦經,仗師之力而生法身、智慧功德。和尚有兩種:一是出家的受業和尚,俗稱剃度和尚;二是受比丘戒的壇上和尚,俗稱戒和尚或得戒和尚。若接某和尚衣缽法流者亦可稱他爲法和尚或得法和尚。對女性和尚的稱呼與男性和尚相同,只在前冠一“尼“(梵語陰性詞綴-ni)稱作尼和尚以表女性。現在有稱尼僧、尼和尚爲尼姑。依據律製,和尚之尊稱原本限于僧,到西晉懷帝永嘉四年(310),西域佛圖澄來洛陽,深受石勒、石虎敬重,號曰大和尚,這是國王公卿稱僧人爲和尚之始。唐代有鑒真大和尚、不空大和尚的尊稱,是指傳戒和傳法和尚。漢地佛教叢林(僧團)裏的職稱有嚴格規定,全寺僧人稱這個大僧團的住持一人爲和尚,其余僧人則不能稱和尚。和尚任期已滿,則稱退居和尚,俗稱老和尚。由于佛教在中國曆史悠久,和尚一詞深入民間,一般俗人不知佛教內部的稱呼,凡見僧人都一律稱作和尚,按其年齡大小稱小和尚、大和尚和老和尚。有些鄉村地方知其俗姓者,甚至冠以俗姓稱某和尚等,這是極不妥當的。(無名氏)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或和阇羯磨。疏雲:自古翻譯,多雜蕃胡,胡傳天語,不得聲實,故有訛僻。傳雲:和尚,梵本正名邬波遮迦。傳至于阗,翻爲和尚,傳到此土,什師翻名力生。舍利弗問經雲:夫出家者,舍其父母生死之家,入法門中,受微妙法。蓋師之力,生長法身,出功德財,養智慧命,功莫大焉。又和尚亦翻近誦,以弟子年少,不離于師,常逐常近,受經而誦。善見雲:和尚外國語,漢言知有罪知無罪也。明了論本雲:優波陀诃,翻爲依學,依此人學戒定慧故,即和尚也。義淨雲:邬波陀耶,此雲親教師,由能教離出世業故。故和尚有二種:一依教,即受業也;二依止,即禀學也。毗奈耶雲:弟子門人,才見師時,即須起立;若見親教,即舍依止。 - 宋·普潤法雲
(術語)受戒之師,謂爲和尚。和尚之年長德高者,稱爲大。[囗@又](職位)西晉懷帝永嘉四年天竺之佛圖澄至,石季龍傾心事之,號爲大和尚,見佛祖統紀叁十六。
也寫作“大和上”,通常用于敬稱年高德劭的僧人。如日本人稱鑒真爲“唐大和上”。一般也用以稱寺廟中的方丈、住持。如清·阮葵生《茶余客話》卷十四謂:“沙門住方丈領衆者,俗尊之曰大和尚。”中國第一個使用“大和尚”稱號的,是晉代高僧佛圖澄。清·艾衲居士《豆棚閑話》第六則說:“考得大和尚叁字,乃是晉朝石勒的時節,有個佛圖澄,自已稱道。其實他是個聖僧,看那石勒皇帝,就如海上鷗鳥一般。神通廣大,能知過去未來,俨然一尊燃燈古佛,自然動人欽敬。”據《晉書·藝術傳·佛圖澄》及《神僧傳》卷一等記載:佛圖澄原是天竺人,少學道術。來洛陽時,自稱已有一百多歲。關于他,有種種神異的傳說。後趙主石勒詢以軍國大事,屢有應驗,因尊稱佛圖澄爲大和尚。(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術語)正授戒之本主爲戒師,又雲戒和尚。余師者悉助手也。見“叁師七證”條。和尚,又書和上,弟子呼師之稱。參照和尚條。
(雜語)見白足項。
百靈和尚,一日與龐居士路次相逢。問曰:「南嶽得力句,還曾舉向人也無?」士曰:「曾舉來。」師曰:「舉向甚麼人?」士以手自指曰:「龐公。」師曰:「直是妙德,空生也贊歎不及。」士卻問:「阿師得力句,是誰得知?」師戴笠子便行。士曰:「善爲道路!」師更不回首。 - 宋·普濟
寶壽和尚﹝第二世。﹞在先寶壽爲供養主,壽問:「父母未生前,還我本來面目來!」師立至夜深,下語不契。翌日辭去。壽曰:「汝何往?」師曰:「昨日蒙和尚設問,某甲不契,往南方參知識去。」壽曰:「南方禁夏不禁冬,我此間禁冬不禁夏。汝且作街坊過夏。若是佛法,阛阓之中,浩浩紅塵,常說正法。」師不敢違。一日,街頭見兩人交爭,揮一拳曰:「你得恁麼無面目?」師當下大悟,走見寶壽。未及出語,壽便曰:「汝會也,不用說。」師便禮拜。壽臨遷化時,囑叁聖請師開堂。師開堂日,叁聖推出一僧,師便打。聖曰:「與麼爲人,非但瞎卻這僧眼,瞎卻鎮州一城人眼去在。」﹝法眼雲:「甚麼處是瞎卻人眼處?」﹞師擲下拄杖,便歸方丈。僧問:「不占阃域,請師不謗。」師曰:「莫。」問:「種種莊嚴、殷勤奉獻時如何?」師曰:「莫汙我心田」師將順寂,謂門人曰:「汝還知吾行履處否?」曰:「知和尚長坐不臥。」師又召僧近前來,僧近前,師曰:「去,非吾眷屬。」言訖而化。 - 宋·普濟
本溪和尚,因龐居士問:「丹霞打侍者,意在何所?」師曰:「大老翁見人長短在。」士曰:「爲我與師同參,方敢借問。」師曰:「若恁麼從頭舉來,共你商量。」士曰:「大老翁不可共你說人是非。」師曰:「念翁年老。」士曰:「罪過!罪過!」 - 宋·普濟
五代梁時僧。明州(浙江)奉化人,或謂四明人。姓氏、生卒年均不詳。自稱契此,又號長汀子。世傳爲彌勒菩薩之應化身。常以杖荷一布袋,見物則乞,故人稱布袋和尚。有偈曰(大五一·四叁四中):“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裏遊;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可爲其一生之寫照。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七載,布袋和尚身材肥胖,眉皺而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常用杖荷一布囊,凡供身之具,均貯于囊中,時人稱爲長汀子布袋師。師能示人吉凶,頗能預知時雨。梁貞明二年(916)叁月,師將示寂,于嶽林寺東廊下端坐磐石,而說偈曰(大五一·四叁四中):“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偈畢,安然入寂。其後,有人于他州見師負布袋而行。世人以其爲彌勒之化現,江浙之地多畫其像流傳
之。宋畫遺品今唯存梁楷之布袋圖。又傳至日本後,成爲七福神之一,民間多祭祀之。[宋高僧傳卷二十一、佛祖統紀卷四十叁、佛祖曆代通載卷二十五、釋氏稽古略卷叁、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第九七九]
(人名)五代梁時明州奉化布袋和尚,自稱契此。又號長汀子。形裁腲脮。蹙額皤腹。出語無定。時號長汀子。常荷一布袋入鄽,見物則乞。一日,有僧在前行。師拊其背。僧回首。師曰:乞我一文錢。曰:道得即與。師放下布袋,叉手而立。保福和尚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放下布袋。福曰:爲只如此,爲更有向上事。師負之而去。梁貞元叁年,端坐嶽林寺盤石,說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遂入滅。後現于他州,亦負布袋而行。明如惺龍華忏法後附有布袋和尚傳。
五代梁時浙江奉化縣布袋和尚,常露腹歡喜,手執布袋,禅機幽默,所以被稱爲布袋和尚,相傳他是彌勒菩薩的化身。 - 陳義孝編
京兆草堂和尚,自罷參大寂,至海昌和尚處。昌問:「甚麼處來?」師曰:「道場來。昌曰:「這裏是甚麼處?」師曰:「賊不打貧人家。」僧問:「未有一法時,此身在甚麼處?」師作一圓相,于中書「身」字。 - 宋·普濟
(?~950)五代僧。泉州(福建晉江)人,俗姓陳。法號行修,世稱長耳和尚。相貌奇偉,長耳垂肩。幼時入北岩院(或謂入金陵之瓦官寺)出家,十叁歲剃發,登長樂府(福建閩侯)戒壇受上品律儀。十八歲,參谒雪峰義存,得其心印,此後常現馴服猛獸等靈異。
天成二年(927)入浙中(浙江),諸方皆來歸依,遂于西關之高峰結庵,受教者益衆,且擴建庵堂,稱爲“杭州耳相院”。吳越王曾問永明禅師,當代是否有真僧,永明推舉長耳和尚,謂系定光佛之應身。廣順元年示寂,世壽不詳,亦有謂寂于乾祐叁年(950)。敕賜號“宗慧大師”。[宋高僧傳卷叁十、佛祖綱目卷叁十四、六學僧傳卷八、增訂佛祖道影卷四(虛雲)]
(人名)吳越時,杭州法相寺長耳行修和尚,泉南陳氏子。長耳垂肩。七歲猶不言。或問之,忽應聲曰:不遇作家,徒撞破煙樓耳。出家金陵瓦棺寺。參雪峰,得其心印。自是猛獸馴若。靈異益著。僧問如何是長耳?師以手曳耳示之。問南峰難到麼?曰:只爲他會不過。曰到後如何?曰孤峰獨宿。吳越王問永明,今有真僧否?曰:長耳和尚,乃定光佛應身也。王禮稱定光出世。師曰:彌陀饒舌。少選而化。宋賜號宗慧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