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4本字典中找到 18 条与“喇嘛”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查询结果:
佛学大词典 【1】喇嘛

  西藏语  bla-ma  或  lama之音译。为我国藏、蒙两族对喇嘛僧侣之尊称。意译上师、尚师。含有最上者、上人之义。相当于梵语之  uttara(郁多罗)或  guru(咕噜)。本为西藏佛教中,长老、上座、高僧之称号,而异于对一般僧人“札巴”(藏grwa-pa  )之称;后来对一般僧侣亦称喇嘛。最著名者为达赖喇嘛与班禅喇嘛,即世居西藏之教主及副教主之地位。以此为教主之佛教(即以西藏为中心,复传于蒙古、青海、华北、东北),称为喇嘛教。达赖(dalai)为蒙古语“大洋”之意;班禅(pan!-chen)为梵语pan!-d!ita、西藏语chen-po  合并之简称,乃“大学者”之意。一般相信达赖喇嘛为观世音菩萨、班禅喇嘛为阿弥陀佛之化身。

  据传,西藏最早之喇嘛为帕尔班恩斯(藏Pa-lbans  ),其后则为七喇嘛,乃莲华生大师之弟子。又西藏人称喇嘛教徒为难巴(藏nan%pa  ,意即道内之人),而称异教徒为奇巴(藏chipa  ,意即道外之人)。此外,汉字中之喇嘛二字,系自清初开始流行者。又喇嘛一称,并不限用于男众出家人,无论男女僧人均可被称为喇嘛。

  佛教教理一向以佛、法、僧为“三宝”,然在西藏佛教,一般对喇嘛之尊崇更在三宝之上,是为“喇嘛宝”,于社会上享有最尊、最上之地位。于西藏、蒙古,喇嘛之人数极多,据传男子有五分之一皆为喇嘛。喇嘛之日常生活多在寺庙中进行祈祷、诵读、礼拜等日课;此外,学问知识之研习,乃至于教化民众、推展社会事业等,皆为喇嘛之要职。于寺庙中,喇嘛一方面持守严格之戒律生活,一方面修学显密两教典籍及天文、医学等世学,故高度而严谨之喇嘛修习生活,可谓西藏文化较高层次之典型代表。然在黄教教祖宗喀巴以前,喇嘛既被视为特种阶级,于各方面享有特殊地位、财富及权力,遂因而日久生弊,趋于堕落腐化,于是乃有宗喀巴之宗教改革。[E.  Schlagintweit:  Buddhism  in  Tibet,  1863;  L.A.  Waddell:  The  Buddhism  of  Tibet  orLamaism,  1895;  O.  Franke:  DerLamaismus,  1925、世界佛教通史西

藏的佛教(圣严)、蒙古学问寺(长尾雅人)](参阅“上师”718、“喇嘛教”4905)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喇嘛

  (杂名)蒙古青海西藏等处。皆谓僧为喇嘛。

佛学常见辞汇 【3】喇嘛

  蒙古青海西藏等处叫和尚为喇嘛。 - 陈义孝编

佛学大词典 【4】喇嘛

  西藏名Bla-mah!i  bstan-pa  。意谓无上教。指以西藏为中心而盛行之佛教教派。主要传播于我国藏族、蒙古族等地区,及不丹、锡金,尼泊尔等地。教主为达赖喇嘛、班禅喇嘛。“喇嘛”为西藏语  bla-ma  之音译,系  bla(上)与  ma(人)之复合词,直译为上人。“上人”本为佛弟子中有大德行者之尊称,即是上德之人;内有德智,外有胜行,在人之上,故称为上人。此与梵语guru(音译咕噜)一词相当。然至后期,“喇嘛”成为西藏男女僧人之通称。又因在西藏特别尊崇喇嘛,外人遂以“喇嘛教”(Lamaism)呼之。实则西藏僧人既非人人皆为喇嘛,亦不自称喇嘛教。西藏人称之为撒盖耶基确斯(梵San%s  -rgyas-kyichos  ),意为佛陀之启示,或佛之宗教;又自称为南确斯(藏Nan%-chos  ),意为正统之宗教或内道之宗教,以别于外道之棒教。佛教自印度传入西藏后,因西藏特殊之地理环境,及与原始棒教结合,遂形成风格特殊之“喇嘛教”,与中土所传之佛教大异其趣。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藏王双赞思甘普王(藏Sron%-btsan-sgam-po  ,即弃宗弄赞)迎唐室文成公主为后,并由中土、印度请来佛典,开西藏佛教之滥觞。至西元八世纪中叶,吃栗双提赞王(藏Khri-sron-lde-btsan  )时,寂护(梵S/anta  -raks!ita  )与喇嘛教之开祖北印度僧莲华生上师入西藏,摧伏外道,创建寺宇,制定教条,翻译梵汉经典,编成喇嘛教之经藏,即甘珠尔(藏Ka^h-gyur  )。其后百年,至朗达磨王(藏Glan%-dar-ma  )时,以其为棒教徒,对佛教大肆破坏,故教势大衰。西元一○三八年,东印度僧阿提沙(梵Atis/a  )入西藏,翻译经典,复兴戒律,一新喇嘛教。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西藏即成为其领土之一部。元代中统元年(1260),世祖尊八思巴为国师,敕封“大元帝师大宝法王”之尊号,喇嘛教遂为元代之国教。西元十五世纪初叶,西藏佛教改革者宗喀巴革新喇嘛教,依阿提沙之教旨,复兴戒律,革新风气,是为新教。为别于旧教,新教将衣帽染为黄色,故称黄衣派、黄派(又称格鲁派、德行派);旧教用红色衣帽,故称红衣派、红派,两派对立。宗喀巴之两大弟子根敦珠巴(达赖)与凯珠(班禅)世世转生为正、副教主,称为“呼毕勒罕”。又有弟子数十人,转世为法王,分掌教职,住于各地之寺院,称为“呼图克图”(Khutuktu)。第一世达赖喇嘛时,红教为国教,其后黄教大行,红教势衰,现以黄教为喇嘛教正宗,掌西藏政教大权。今喇嘛教有外蒙古库伦派、萨思迦派、不丹达古巴派、撒母井尼寺派等四派。又黄教有布达拉之达赖喇嘛系、札什伦布之班禅喇嘛系、内蒙古多伦诺尔章嘉呼图克图系、外蒙古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系等四支。

  元世祖尊八思巴为国师后,八思巴曾制定蒙古新字,并撰著至元法宝勘同总录。武宗时,藏僧法光(藏Chos-kyi  h!od-zer  )增订八思巴所制定之蒙古新字,并与内地及回鹘等学者共译西藏藏经为蒙古语。其后历经英宗、晋宗、明宗、文宗、顺帝各朝,均优遇喇嘛教,保护僧徒,故教势极为兴盛。元亡之后,随蒙古族之退住塞北,喇嘛教亦告中辍,经百余年后,始再度盛行于蒙古。至清代,对蒙古采取怀柔政策,亦优遇喇嘛僧,时有封赏,并为建立寺庙。如康熙为第五世达赖喇嘛之弟子章嘉呼图克图建多伦诺尔汇宗寺;雍正亦为章嘉呼图克图之法嗣呼毕勒罕建善因寺,并改北京雍和宫为喇嘛寺等。现今内外蒙古共有七十余位活佛。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察哈尔盟、锡林郭勒盟地方,多流行喇嘛教;外蒙古、西部蒙古及东部蒙古则因寺庙多毁于兵火,又遭回教徒之入侵,故教势衰微。

  唐初,文成公主赍无著菩萨之瑜伽师地论入藏,端美三菩提由印度携回大乘密教,其时多传般若中观等显教之法。至莲华生上师入藏,始传密教,并融合原始棒教,开创喇嘛教,而呈现显密并行之局面,至后则演变为密教之盛行。黄派开祖宗喀巴即融合瑜伽密乘与中观论之教义,依中观论宏扬八不中道,立七十种无我说,据瑜伽师地论阐释十二因缘、六道轮回说,并说空假中三谛与世俗、胜义二谛,而以涅槃之唯一胜业为诵观音神咒之六字大明咒,助业则为不断转动祈祷轮,祈愿罪障消灭,往生极乐净土。此外,西藏佛教各派所崇奉之本尊、佛、菩萨、鬼神等,其名称与形像各异,而诸佛之本师为本初佛(梵A^di  -buddha  ),本初佛又生五佛,称禅定佛(梵Dhya^ni  -buddha  )。即中央为毗卢遮那佛、东方阿■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与真言宗之五智如来相当。五佛各化身现世,毗卢遮那佛化现拘楼秦佛、普贤菩萨,宝生佛化现拘那含牟尼佛、金刚手菩萨,阿弥陀佛化现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不空成就佛化现弥勒佛。在禅定佛所现无数菩萨之中,文殊、金刚手、观世音等,称为三教主,喇嘛教徒特重之。礼拜此等诸佛,口诵六字大明咒,并用各种咒法。盖喇嘛教在教义上为大小乘兼容并蓄,而以大乘为主;大乘中显密俱备,尤重密宗,并以无上瑜伽密为最高修行次第,形成“藏密”。此外,喇嘛教亦吸收西藏原有棒教之神祇与仪式。

  西藏既为以佛教信仰为民族生命之地域,故一切传说与历史均以佛教为中心,各部落酋族间之所以团结,乃因有相同之信仰,国家观念及民族意识则较淡薄,除佛教高僧与佛菩萨教仪之外,既无圣贤可敬,亦无伦理可循,因而造成绝对之喇嘛崇拜。故西藏佛教中有所谓之皈依四宝,即于三宝之上更置一喇嘛,深信喇嘛之前不闻有佛,虽千劫之佛亦依喇嘛而存在,故若无喇嘛引导,则不知有佛,更无从入佛、成佛,过去诸佛皆由喇嘛之教授而得信、解、行、证,有喇嘛始有三宝。由是,喇嘛因而为万善万德之总体,侍奉喇嘛即为供奉三宝,喇嘛崇拜遂成为西藏佛教特色之一。复因藏人笃信人生虚幻,五蕴之身无足可贵,重要的乃是藉此色身修证解脱,故丧葬观念淡薄,行天葬,藉飞鸟之力而使此身复归于四大。正因其不重视物质之色身,主张利用此肉体之苦修以达精神之解脱,故深山苦行之僧人甚多,期求自在无碍之无我解脱,而成为有大成就之大喇嘛。

  西藏既为佛国,故其寺院之数目极多,亦有严密之寺院组织与学经制度,及译为藏文之完整的三藏教典。但民国四十八年(1959)以后,中共肆意迫害喇嘛教,没收寺产,寺院及僧众锐减。至民国五十七年左右,据管理西藏宗教事务之大仲译然巴氏口述,西藏全境有寺庙一千七百余所,喇嘛人数约五十万。

  喇嘛教之寺庙及塔之构造极为特殊,塔多附属于寺庙,有时亦单独造立,构造颇类印度之塔。其基坛为方形,积累数层,塔身作球形,底部缩小,其上有七至十三相轮轮盘,并冠以宝盖,再上更置一小塔形,多以泥、砖或石筑造,现存于内地者如五台山之大塔院寺、极乐寺、北平永安寺,西郊三河桥、沈阳城外之四寺等,皆此制式,其中大塔院寺之塔全高约八十九公尺,为现存喇嘛塔中最大者。其寺庙及宫殿并用木材,多筑于小丘之上,居高临下,景色宜人,面向东,寺前多有一潭湖水,外观如同城塞,屋顶皆扁平。以拉萨达赖喇嘛及扎什伦布班禅喇嘛之殿堂规模最大。其他著名寺庙有桑耶寺、大昭寺、小昭寺、甘丹寺、别蚌寺、色拉寺等。若依其使用性质,则可分为崇祀庙与学问庙两种,前者专事崇祀,后者则为喇嘛研究喇嘛教学之寺院,又有显教学部、密教学部、天文学部、医学部之分。

  喇嘛教之法会极多,其重要者有:(一)传招大法会,以每年正月十五日为中心,乃全藏全区性之大法会,自正月初三、初四起,集合拉萨三大寺僧众,择日诵经、诵戒布萨、举行格西考选辩论会,至正月二十日左右结束。(二)小昭寺集会,于二月举行,其仪式、人数、程序皆类似大昭寺之法会,惟所考取之格西学位,次于大昭集会,而属第二等级。(三)浴佛法会,于每年四月八日隆重举行。(四)宝贝佛涅槃大法会,宝贝佛为藏人对宗喀巴大师之尊称,其示寂纪念日为十月二十五日,各寺所举行之法会盛况更甚于浴佛节,经巧匠精心设计之奶油灯,气象万千,家家户户亦悬点之,故又称灯节。(五)斋月,以正月、二月为大斋月,或称大祭月。元旦为跳舞祭,二日为飞绳祭,三日为翻杵祭,六至二十一日为大施祭,十五日为灯祭,十八日为趋魅祭,二十日为观兵祭,二十五日为竞马祭,三十日为驱魔祭,二月十七日为舞蹈祭。当此斋祭之日,无论男女老幼皆口诵六字大明咒,身佩护佛、舍利、经卷、念珠、护符等物,手持摩尼轮(藏mani-hkhor  ),延请僧侣大作佛事。[彰所知论卷上、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二、蒙古游牧记、圣武记、蒙古地志卷下、元史本纪、明史本纪、大清一统志、吉林通志、热河志、近代蒙古史研究、Pozdneyeff:  Mongoliai  Mongli;  W.W.  Rockhill:  Journey  of  FriarWilliam  of  Rubruck;  Howarth:History  of  Mongols](参阅“西藏佛教”2593)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5】喇嘛

  (流派)佛教之一派。唐时自印度入西藏,至今以西藏为此教之中枢,并行于满洲蒙古。有新旧二派,旧教衣红,亦称红教,末流渐入妖妄。新教衣黄,亦称黄教,明永乐间宗喀巴所创,清时认为正教而保护之。其开宗之二大弟子曰达赖喇嘛,曰班禅额尔德尼,相传化身转世,轮回不已,参观呼毕勒罕条。

佛学常见辞汇 【6】喇嘛

  佛教的一派,唐时自印度传入西藏,至今有新旧两派,新教着黄衣,称为黄教,旧教着红衣,称为红教。 - 陈义孝编

佛学大词典 【7】喇嘛

  指喇嘛教之寺院。寺院之西藏语一般用  dgon-pa(闲寂处,相当于梵语aran!ya)、glin%(相当于梵语dvi^pa,原义洲,转义作寺)二字,其他依各寺庙之性质,而使用gts/ug-lag-khan%(学堂,相当于梵语  viha^ra)、chos-sde(法部)、lha-khan%(神殿、佛殿)等字。自其机能而分,大别为崇祀庙与学问庙二种。

  崇祀庙为活佛(即呼图克图)之住所,乃专事崇祀之寺庙;由个人或团体供养维持,有力之活佛常一人兼摄数个寺庙。喇嘛庙并无教团大规模之组织,惟依其活佛之兼摄数寺,故有本寺、末寺之关系。寺庙以活佛之宫殿为中心,并有数仓(藏tsh!an%  或spyi-sa,  phog,为各种事务准备工作之事务所)。崇祀庙中,拉萨之布达拉宫(藏Po-ta-la  )为活佛达赖喇嘛之宫殿,乃西藏政教中心。内蒙古之多伦,系以章嘉活佛仓(活佛之宫殿及事务所之总称)为中心之大寺庙,附设十三个活佛仓。另如北京雍和宫及承德之诸庙,亦均属崇祀庙。小规模之崇祀庙无仓,多在西藏高原及蒙古草原,为信仰之中心与交通据点。

  学问庙为喇嘛研究喇嘛教学之寺院。相对于崇祀庙之礼拜勤行、从事劳役工作;学问庙即于严格戒律之下,钻研喇嘛教义与修行,故喇嘛教之本来面貌实保存于学问庙中。学问庙亦有活佛,其中之喇嘛大都终生为学僧,从事教学研究,亦兼为礼拜、法事等。其寺庙常可容纳数百乃至数千喇嘛。学问庙一般有显教学部、密教学部、时轮学部(天文学部)、药学部(医学部)等四学部,每一学部共分十三学级。例如甘丹(藏Dgah!-ldan  )、色拉(藏Se-ra  )、别蚌(藏H!bras-spun%s  )、札什伦布(藏Bkra-s/is-lhun-po  )、金瓦(藏Sku-h!bum  )、拉卜楞(藏Bla-bran%  )等寺,以及内蒙古五当召、贝子庙均为

学问庙之代表。[L.A.  Waddell:The  Buddhism  of  Tibet  or  Lamaism,  1895;  Ch.  Bell:  Religionof  Tibet,  1931、蒙古学问寺(长尾雅人)、西藏佛教研究(长尾雅人)](参阅“喇嘛教”4905)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8】喇嘛

  (杂名)西藏新志中曰:“喇嘛爵秩有十数等,其最尊者曰国师,曰禅师。其次曰札萨克大喇嘛,曰副札萨克大喇嘛,曰札萨克喇嘛。以上给印,余给劄符。其次曰大喇嘛,曰副喇嘛,曰闲散喇嘛,札萨克喇嘛之徒,有德木齐格,思规格隆,班第等。”

佛学大词典 【9】班禅喇嘛

  西藏名Pan!-chen-lama  。西藏佛教之改革者宗喀巴创立黄帽派,其两大弟子根敦珠巴与凯珠各自成系统,且世世以“呼毕勒罕”(化身之意)转生,此即达赖喇嘛与班禅喇嘛,此种活佛转世之思想乃西藏佛教特有之发展。自第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卜藏嘉穆错(藏Gu  s/r!i^khan  )掌握西藏全土政教,确立政教合一之最高主权后,达赖喇嘛遂成为黄帽派之主长,统率三千数百寺院,约三、四十万僧侣;另一教团之教主,凯珠系统转生之班禅喇嘛,虽为二大活佛之一,然于政治上,仅拥有地方政权。

  班禅,乃大智慧者、大博学者之义;喇嘛,乃上人之义。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统治卫、藏之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尊宗喀巴之四传弟子罗桑却接为“班禅博克多”(博克多为蒙语,乃对睿智英武者之尊称),令其主持扎什伦布寺,并划分后藏部分地区归其管辖,是为班禅四世(前三世为后人追认)。至第五世班禅,清圣祖封以“额尔德尼”(Ertini,或  Erdeni)之号,乃光显之意。藏人谓班禅乃金刚之化身,或谓阿弥陀佛之化身。历代之班禅大都住于后藏日喀则之札什伦布寺(藏Bkra-s/isihum-po  )。

  各代班禅之法名及其生卒年代如下:第一世凯珠(藏Mkhas-rab-rje,1385~1438)、第二世琐朗接昂(藏Bsod-nams  phyogs-glan,  1439~1504)、第三世恩帅巴(藏Dben-sa-pa,  1505~1556)、第四世罗桑却接(藏Blo-bzan%  chos-kyi  rgyal-mtshan,  1567~1662)、第五世罗桑益西(藏Blo-bzan%  ye-s/es,  1663~1737)、第六世班宥益希(藏Dpal-ldan  ye-s/es,  1738~1779)、第七世登毕尼玛(藏Blo-bzan%  bstan-pah!in~i-ma,  1781~1852)、第八世登毕旺修(藏Chos-kyi-grags-pa  bstan-pah!i  dban%-phyug,  1854~1882)、第九世罗桑却京(藏Blo-bzan%  thub-bstan  chos-kyin~i-ma,  1883~1935)、第十世宫保慈丹(藏Blo-bzan%phrin-las  lhun-grub,  1938~  )。

  班禅与达赖之关系并非全然友好,如第九世班禅罗桑却京尝久居我国内地,直至第十三世达赖喇嘛阿旺罗卜藏土丹嘉穆错噩耗传出,才返西藏,然却殁于返藏之途中。一九四四年,第十世班禅宫保慈丹被迎至后藏,力主改革。西藏沦陷后,全藏成为中共地方政权之一,十四世达赖喇嘛流亡印度,而班禅喇嘛则采取容共之态度,显示西藏佛教今后发展之微妙立场。[蒙藏佛教史(妙舟)、世界佛教通史上册(圣严)、圣武记第五国朝抚绥西藏记上、L.A.  Waddell:Lhasa  and  its  Mysteries;  W.W.Rockhill:  The  Dalai  Lamas  ofLhasa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the  Manchu  Emperors  of  China]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0】班禅喇嘛

  (职位)Panchen-bl&amacron;ma,位在达赖喇嘛之次。见班禅额尔德尼项。

佛学大词典 【11】达赖喇嘛

  (Dalai-lama)复兴西藏佛教的黄帽派开祖宗喀巴之后继者皆称达赖喇嘛,为两大活佛转世系统之一,另一系统则为班禅额尔德尼。达赖喇嘛之称号为蒙藏语之并称,dalai(达赖),为蒙古语“海”之意;lama(喇嘛),为西藏语  bla-ma  之讹略,乃“上人”之意,原系佛弟子中内有智德,外有胜行者之尊称。达赖喇嘛即统治西藏的法王之意,然在西藏,达赖喇嘛之称号多用于外交上,藏人另有数种尊称,如:(一)嘉穆根仁波切(藏Sky-abs-mgon-rim-po-che  ),意为救护尊者。(二)噶巴仁波切(藏Rgyal-ba-rim-po-che  ),意为得胜尊者。(三)达穆钦堪巴(藏Ta/ms-cad  -mk  ”yen-pa),意为一切智者。达赖之近侧人员则称为“布格”(藏Sbugs  ),意为大内。又历代之达赖喇嘛多冠有“嘉穆错”(藏rgyomtsho  )名号,即藏语“海”之意。

  有关达赖喇嘛称号之来源有二说:(一)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之固始汗(藏Gu-s/ri  Khan  ,顾实汗)于清世祖顺治七年(1650)顷,赠予宗喀巴之第五代弟子阿旺罗卜藏嘉穆错(藏n%ag-dban%  blo-bzan%  rgya-mtsho,  1617~1682)达赖之尊号,意为广德如海。固始汗曾助罗卜藏嘉穆错统一全藏,宏扬黄教。其后,历代传人即有达赖喇嘛之称。(二)宗喀巴之第三代弟子琐朗嘉穆错于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顷,至蒙古宏法,蒙古俺答汗(Altan  Khan)赠予“达赖喇嘛金刚持”之尊称,此后即成为达赖喇嘛全体系谱之称号;然于第一说中则谓,俺答汗赠予之尊号为金刚持(梵Vajra  -dha^ra),而非“达赖”。

  西藏佛教于佛、法、僧等三宝中,最尊崇喇嘛僧,故主张于精神、物质方面,供奉喇嘛僧即可成佛。达赖喇嘛自第一世以来,即被视为观世音菩萨之化身,更受到全藏士庶之无上尊崇。又历代达赖喇嘛持守严格之独身主义,并以转生(活佛)之法决定其后继者。所谓转生,即相信肉体死灭之后,灵魂不灭,得以再现于世。此外,汇集历世喇嘛所著之各类著作,称喇嘛历世全书(藏Skyabs-mgon-rim-h!byun%  gsun%  h!bum  )。其中,第五世达赖所著之论丛,广摄显、密二教之文献外,并涵括西藏历史、经录等,为最重要之著作。

  自第五代达赖喇嘛从蒙古接受西藏全土政权后,历代达赖遂成为掌握政治、宗教之最高权力者。迄今为止,达赖喇嘛仍为黄帽派之首长,统率三千数百寺院,及三、四十万喇嘛僧。玆略述历世达赖之传承:第一世达赖为根敦珠巴(藏Dge-gdun-grub,  1391~1475  ),第二世为根敦嘉穆错(藏Dge-gdun-rgya-mtsho,  1476~1543),第三世琐朗嘉穆错(藏Bsod-nams-rgya-mtsho,  1543~1588),第四世荣丹嘉穆错(藏Yon-tan-rgya-mtsho,  1589~1616),第五世为阿旺罗卜藏嘉穆错,第六世为仓央嘉穆错(藏Tshan%s-dbyan%s-rgya-mtsho,  1683~1706),第七世为格桑嘉穆错(藏Skal  -bzan%-rgya-mtsho,  1708~1758),第八世为姜白嘉穆错(藏H!jam-dpal-rgya-mtsho,  1758~1805  ),第九世为隆多嘉穆错(藏Lun%-rtogs-rgya-mtsho,  1805~1816),第十世为楚称嘉穆错(藏Tshul-khrim-rgya-mtsho,  1816~1837),第十一世凯珠嘉穆错(藏Mkhas-sgrub-rgya-mtsho,  1837~1855),第十二世为称勒嘉穆错(藏Sprin-las-rgya-mtsho,  1856~1875),第十三世为土丹嘉穆错(藏Thub-bstan-rgya-  mtsho,  1876~1933)。

今为第十四世之拉木登珠(藏N%ag-dban%  blo-bzan%  bstan-  h!dsin-rgya-mtsho,  1935~  ),民国四十八年(1959)因西藏抗暴事件,潜逃流亡至印度。西藏佛教今后之发展、兴衰,颇值世人重视。[A.  Waddell:The  Buddhism  of  Tibet;  W.W.Rockill:  The  Dalai  Lamas  ofLhasa  their  relation  with  theManchu  Emperors  of  China]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2】达赖喇嘛

  (职位)DalaiLama,达赖者,蒙古语,大海之意,喇嘛者西藏语,Lama,胜者之义。为西藏喇嘛教之教主,属于黄衣派。为禅定菩萨之化身,在主都剌萨。相承者,喇嘛死时,国内派人以奇瑞为表征,求死喇嘛之转生者,令婴儿继嗣。西藏新志中曰:“达赖喇嘛者,喇嘛僧中至大至高全国所最尊崇者也。宗教上有无限威力,殆如欧洲之罗马法王。土民以达赖为保护国家,维持佛教,而出现世界代表佛陀者。其政治悉委之驻藏大臣,实不能专生杀与夺之权。按达赖云者,蒙古语大海之意,谓智慧如大海也。藏语格乐瓦,皇帝至宝之意也。”又曰:“按达赖喇嘛为宗喀巴之大弟子,班禅额尔德尼为宗喀巴之二弟子。宗喀巴以明永乐十五年生于西宁卫。得道于西藏之噶尔丹寺。成化十四年示寂。遗嘱二大弟子世世以呼毕勒罕转生,演大乘教。呼毕勒罕者,华言化身也。皆死不失其通,自知往生之所。其弟子辄迎立之。常在轮回,不昧本性。其所指为呼毕勒罕者,不限于一地一族。一世二世出后藏。三世出前藏。四世出蒙古。五世出前藏。六世出里塘。宗喀巴经言:达赖六世,班禅七世后,不复再来。”

中国百科全书 【13】达赖喇嘛

  Dakau  lama
  藏传佛教格鲁派两大活佛转世系统之一的称号。达赖,蒙古语意为大海,喇嘛,藏古语意为上人或上师。此名起于明万历六年(1578),时蒙古土默特部顺义王俺答汗迎请索南嘉措至青海传教,崇奉甚敬。俺答汗赠索南嘉措以“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称号,意为“遍知一切德智如海之金刚上师”,以示敬意,是为达赖名义之始。后格鲁派徒众以索南嘉措为三世达赖,上溯其师承,以根敦嘉措为二世,以宗喀巴之上首弟子根敦主为一世,这是仿效噶举派的活佛转世制度,建立达赖喇嘛活佛转世系统。代代相传,皆以嘉措(大海)为名。格鲁派教徒尊为观音菩萨化身。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出生于西藏山南穷结。明天启二年(1622)被迎入哲蚌寺。后由班禅四世为他落发,先受近事五戒,旋从班禅受学《菩提道次第论》等,又学《量释论》、《现观庄严论》、《入中论》、《戒律本论》、《俱舍论》五部大论。崇祯十一年(1638)仍以班禅为亲教师,在拉萨大昭寺受比丘戒。清顺治九年(1652)亲赴北京觐见。次年,顺治帝赐以满、汉、藏三体文字金册,满、蒙、汉、藏四体文字金印,文曰“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返藏后,即移驻于布达拉宫,大兴土木,广事经营,统驭西藏政教,集大权于一身,成为一方教主。晚年悉心潜修,并从事著述。著作包括外、内、密三类,主要有:《五世达赖喇嘛自传》、《西藏王臣记》、《入中论疏》、《现观庄严论释难》、《俱舍论疏》、《菩提道闪第讲授》、《甚深中观修法》等。其后,每代达赖更迭便由清廷册封,遂成定制。五世、七世、八世、十三世,掌权较久,精于佛学,兼通文史,著述甚丰,各有全集传世。六世尤擅诗歌,为世称道。九世、十世、十一世、十二世均过早去世,事迹不显。今达赖喇嘛·丹增嘉措为第十四世。(王尧)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4】喇嘛服装

  (衣服)西藏新志中曰:“喇嘛服装着袍子袈裟,戴僧帽。虽因服色而分教派,然有崇尚黄教之僧徒,为红色之服装者。同一黄教,二种服色。盖年老者用黄,年少者用红,其习尚然也。其平素所着衣服,毫无异于常人。惟于仪式上服法衣。维西之僧徒,用阔袖长衣。虽严冬常露两肘,帽子冬季戴平顶之方氎帽,夏季戴平顶之竹笠。”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5】喇嘛三佛

  (杂名)西藏新志中曰:“人民所最尊敬为三佛:达赖第,济仲,第穆次之。”

佛学大词典 【16】隆睹喇嘛全书

凡三十一帙。格鲁派僧人隆睹喇嘛着。内容主要为对于显宗、密宗及大小五明诸类名词之注释。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7】西藏喇嘛教育

  (流派)喇嘛教育之年限甚长。管理极严。八岁入寺院之学校,检查体格,使暗记古人格言。如是十二年,称试验生。由保证人介绍,登姓名于僧录。给以银徽章,使附袈裟。削发行宣示式,始得法名。更进而为住职。又经十二年,课程渐次增高。学祈祷,习经,频以问答论难试验其修行之功效。若能解决问答论难各题,得列众僧之前。但实行研究者甚少。不过循例举行,视为具文耳。谚云:吃喇嘛之食,须具铁颚。其难苦可知也。

中国百科全书 【18】达赖喇嘛·丹增嘉措(1935~ )

Dalai  Lama  Danzengjiacuo
  藏传佛教格鲁派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幼名拉木登珠。青海湟中人。1933年10月30日,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圆寂后,他入选为转世灵童,于1939年被迎至拉萨布达拉宫供养,开始接受系统的经学教育。1940年2月5日,中华民国中央政府特准继任为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并于同年2月22日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1951年春,达赖喇嘛·丹增嘉措亲政后,指派西藏地方政府噶伦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全权代表,率领西藏地方政府和谈代表,分两路赴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就和平解放西藏事宜进行谈判。同年5月23日正式达成《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10月24日致电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表示完全拥护十七条协议。后又派出以噶伦柳霞·土登塔巴为首的致敬团到北京向毛泽东主席及其他中央领导人致敬,受到毛泽东主席等的接见慰勉。1953年被推举为中国佛教协会名举会长;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56年4月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任主任委员。

  1956年11月,应印度政府邀请,赴印访问并参加释迦牟尼涅槃2500周年纪念活动。访问中,在周恩来总理亲切关怀下,排除干扰,于1957年返回西藏。在1958年的传召大会上,达赖喇嘛·丹增嘉措通过辩经考试,获得拉然巴格西学位。1959年出走国外,寄居印度。(王尧)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