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語 bla-ma 或 lama之音譯。爲我國藏、蒙兩族對喇嘛僧侶之尊稱。意譯上師、尚師。含有最上者、上人之義。相當于梵語之 uttara(郁多羅)或 guru(咕噜)。本爲西藏佛教中,長老、上座、高僧之稱號,而異于對一般僧人“劄巴”(藏grwa-pa )之稱;後來對一般僧侶亦稱喇嘛。最著名者爲達賴喇嘛與班禅喇嘛,即世居西藏之教主及副教主之地位。以此爲教主之佛教(即以西藏爲中心,複傳于蒙古、青海、華北、東北),稱爲喇嘛教。達賴(dalai)爲蒙古語“大洋”之意;班禅(pan!-chen)爲梵語pan!-d!ita、西藏語chen-po 合並之簡稱,乃“大學者”之意。一般相信達賴喇嘛爲觀世音菩薩、班禅喇嘛爲阿彌陀佛之化身。
據傳,西藏最早之喇嘛爲帕爾班恩斯(藏Pa-lbans ),其後則爲七喇嘛,乃蓮華生大師之弟子。又西藏人稱喇嘛教徒爲難巴(藏nan%pa ,意即道內之人),而稱異教徒爲奇巴(藏chipa ,意即道外之人)。此外,漢字中之喇嘛二字,系自清初開始流行者。又喇嘛一稱,並不限用于男衆出家人,無論男女僧人均可被稱爲喇嘛。
佛教教理一向以佛、法、僧爲“叁寶”,然在西藏佛教,一般對喇嘛之尊崇更在叁寶之上,是爲“喇嘛寶”,于社會上享有最尊、最上之地位。于西藏、蒙古,喇嘛之人數極多,據傳男子有五分之一皆爲喇嘛。喇嘛之日常生活多在寺廟中進行祈禱、誦讀、禮拜等日課;此外,學問知識之研習,乃至于教化民衆、推展社會事業等,皆爲喇嘛之要職。于寺廟中,喇嘛一方面持守嚴格之戒律生活,一方面修學顯密兩教典籍及天文、醫學等世學,故高度而嚴謹之喇嘛修習生活,可謂西藏文化較高層次之典型代表。然在黃教教祖宗喀巴以前,喇嘛既被視爲特種階級,于各方面享有特殊地位、財富及權力,遂因而日久生弊,趨于墮落腐化,于是乃有宗喀巴之宗教改革。[E. Schlagintweit: Buddhism in Tibet, 1863; L.A. Waddell: The Buddhism of Tibet orLamaism, 1895; O. Franke: DerLamaismus, 1925、世界佛教通史西
藏的佛教(聖嚴)、蒙古學問寺(長尾雅人)](參閱“上師”718、“喇嘛教”4905)
(雜名)蒙古青海西藏等處。皆謂僧爲喇嘛。
蒙古青海西藏等處叫和尚爲喇嘛。 - 陳義孝編
西藏名Bla-mah!i bstan-pa 。意謂無上教。指以西藏爲中心而盛行之佛教教派。主要傳播于我國藏族、蒙古族等地區,及不丹、錫金,尼泊爾等地。教主爲達賴喇嘛、班禅喇嘛。“喇嘛”爲西藏語 bla-ma 之音譯,系 bla(上)與 ma(人)之複合詞,直譯爲上人。“上人”本爲佛弟子中有大德行者之尊稱,即是上德之人;內有德智,外有勝行,在人之上,故稱爲上人。此與梵語guru(音譯咕噜)一詞相當。然至後期,“喇嘛”成爲西藏男女僧人之通稱。又因在西藏特別尊崇喇嘛,外人遂以“喇嘛教”(Lamaism)呼之。實則西藏僧人既非人人皆爲喇嘛,亦不自稱喇嘛教。西藏人稱之爲撒蓋耶基確斯(梵San%s -rgyas-kyichos ),意爲佛陀之啓示,或佛之宗教;又自稱爲南確斯(藏Nan%-chos ),意爲正統之宗教或內道之宗教,以別于外道之棒教。佛教自印度傳入西藏後,因西藏特殊之地理環境,及與原始棒教結合,遂形成風格特殊之“喇嘛教”,與中土所傳之佛教大異其趣。
唐太宗貞觀十五年(641),藏王雙贊思甘普王(藏Sron%-btsan-sgam-po ,即棄宗弄贊)迎唐室文成公主爲後,並由中土、印度請來佛典,開西藏佛教之濫觞。至西元八世紀中葉,吃栗雙提贊王(藏Khri-sron-lde-btsan )時,寂護(梵S/anta -raks!ita )與喇嘛教之開祖北印度僧蓮華生上師入西藏,摧伏外道,創建寺宇,製定教條,翻譯梵漢經典,編成喇嘛教之經藏,即甘珠爾(藏Ka^h-gyur )。其後百年,至朗達磨王(藏Glan%-dar-ma )時,以其爲棒教徒,對佛教大肆破壞,故教勢大衰。西元一○叁八年,東印度僧阿提沙(梵Atis/a )入西藏,翻譯經典,複興戒律,一新喇嘛教。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西藏即成爲其領土之一部。元代中統元年(1260),世祖尊八思巴爲國師,敕封“大元帝師大寶法王”之尊號,喇嘛教遂爲元代之國教。西元十五世紀初葉,西藏佛教改革者宗喀巴革新喇嘛教,依阿提沙之教旨,複興戒律,革新風氣,是爲新教。爲別于舊教,新教將衣帽染爲黃色,故稱黃衣派、黃派(又稱格魯派、德行派);舊教用紅色衣帽,故稱紅衣派、紅派,兩派對立。宗喀巴之兩大弟子根敦珠巴(達賴)與凱珠(班禅)世世轉生爲正、副教主,稱爲“呼畢勒罕”。又有弟子數十人,轉世爲法王,分掌教職,住于各地之寺院,稱爲“呼圖克圖”(Khutuktu)。第一世達賴喇嘛時,紅教爲國教,其後黃教大行,紅教勢衰,現以黃教爲喇嘛教正宗,掌西藏政教大權。今喇嘛教有外蒙古庫倫派、薩思迦派、不丹達古巴派、撒母井尼寺派等四派。又黃教有布達拉之達賴喇嘛系、劄什倫布之班禅喇嘛系、內蒙古多倫諾爾章嘉呼圖克圖系、外蒙古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系等四支。
元世祖尊八思巴爲國師後,八思巴曾製定蒙古新字,並撰著至元法寶勘同總錄。武宗時,藏僧法光(藏Chos-kyi h!od-zer )增訂八思巴所製定之蒙古新字,並與內地及回鹘等學者共譯西藏藏經爲蒙古語。其後曆經英宗、晉宗、明宗、文宗、順帝各朝,均優遇喇嘛教,保護僧徒,故教勢極爲興盛。元亡之後,隨蒙古族之退住塞北,喇嘛教亦告中辍,經百余年後,始再度盛行于蒙古。至清代,對蒙古采取懷柔政策,亦優遇喇嘛僧,時有封賞,並爲建立寺廟。如康熙爲第五世達賴喇嘛之弟子章嘉呼圖克圖建多倫諾爾彙宗寺;雍正亦爲章嘉呼圖克圖之法嗣呼畢勒罕建善因寺,並改北京雍和宮爲喇嘛寺等。現今內外蒙古共有七十余位活佛。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察哈爾盟、錫林郭勒盟地方,多流行喇嘛教;外蒙古、西部蒙古及東部蒙古則因寺廟多毀于兵火,又遭回教徒之入侵,故教勢衰微。
唐初,文成公主赍無著菩薩之瑜伽師地論入藏,端美叁菩提由印度攜回大乘密教,其時多傳般若中觀等顯教之法。至蓮華生上師入藏,始傳密教,並融合原始棒教,開創喇嘛教,而呈現顯密並行之局面,至後則演變爲密教之盛行。黃派開祖宗喀巴即融合瑜伽密乘與中觀論之教義,依中觀論宏揚八不中道,立七十種無我說,據瑜伽師地論闡釋十二因緣、六道輪回說,並說空假中叁谛與世俗、勝義二谛,而以涅槃之唯一勝業爲誦觀音神咒之六字大明咒,助業則爲不斷轉動祈禱輪,祈願罪障消滅,往生極樂淨土。此外,西藏佛教各派所崇奉之本尊、佛、菩薩、鬼神等,其名稱與形像各異,而諸佛之本師爲本初佛(梵A^di -buddha ),本初佛又生五佛,稱禅定佛(梵Dhya^ni -buddha )。即中央爲毗盧遮那佛、東方阿■佛、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與真言宗之五智如來相當。五佛各化身現世,毗盧遮那佛化現拘樓秦佛、普賢菩薩,寶生佛化現拘那含牟尼佛、金剛手菩薩,阿彌陀佛化現釋迦牟尼佛、觀音菩薩,不空成就佛化現彌勒佛。在禅定佛所現無數菩薩之中,文殊、金剛手、觀世音等,稱爲叁教主,喇嘛教徒特重之。禮拜此等諸佛,口誦六字大明咒,並用各種咒法。蓋喇嘛教在教義上爲大小乘兼容並蓄,而以大乘爲主;大乘中顯密俱備,尤重密宗,並以無上瑜伽密爲最高修行次第,形成“藏密”。此外,喇嘛教亦吸收西藏原有棒教之神祇與儀式。
西藏既爲以佛教信仰爲民族生命之地域,故一切傳說與曆史均以佛教爲中心,各部落酋族間之所以團結,乃因有相同之信仰,國家觀念及民族意識則較淡薄,除佛教高僧與佛菩薩教儀之外,既無聖賢可敬,亦無倫理可循,因而造成絕對之喇嘛崇拜。故西藏佛教中有所謂之皈依四寶,即于叁寶之上更置一喇嘛,深信喇嘛之前不聞有佛,雖千劫之佛亦依喇嘛而存在,故若無喇嘛引導,則不知有佛,更無從入佛、成佛,過去諸佛皆由喇嘛之教授而得信、解、行、證,有喇嘛始有叁寶。由是,喇嘛因而爲萬善萬德之總體,侍奉喇嘛即爲供奉叁寶,喇嘛崇拜遂成爲西藏佛教特色之一。複因藏人笃信人生虛幻,五蘊之身無足可貴,重要的乃是藉此色身修證解脫,故喪葬觀念淡薄,行天葬,藉飛鳥之力而使此身複歸于四大。正因其不重視物質之色身,主張利用此肉體之苦修以達精神之解脫,故深山苦行之僧人甚多,期求自在無礙之無我解脫,而成爲有大成就之大喇嘛。
西藏既爲佛國,故其寺院之數目極多,亦有嚴密之寺院組織與學經製度,及譯爲藏文之完整的叁藏教典。但民國四十八年(1959)以後,中共肆意迫害喇嘛教,沒收寺産,寺院及僧衆銳減。至民國五十七年左右,據管理西藏宗教事務之大仲譯然巴氏口述,西藏全境有寺廟一千七百余所,喇嘛人數約五十萬。
喇嘛教之寺廟及塔之構造極爲特殊,塔多附屬于寺廟,有時亦單獨造立,構造頗類印度之塔。其基壇爲方形,積累數層,塔身作球形,底部縮小,其上有七至十叁相輪輪盤,並冠以寶蓋,再上更置一小塔形,多以泥、磚或石築造,現存于內地者如五臺山之大塔院寺、極樂寺、北平永安寺,西郊叁河橋、沈陽城外之四寺等,皆此製式,其中大塔院寺之塔全高約八十九公尺,爲現存喇嘛塔中最大者。其寺廟及宮殿並用木材,多築于小丘之上,居高臨下,景色宜人,面向東,寺前多有一潭湖水,外觀如同城塞,屋頂皆扁平。以拉薩達賴喇嘛及紮什倫布班禅喇嘛之殿堂規模最大。其他著名寺廟有桑耶寺、大昭寺、小昭寺、甘丹寺、別蚌寺、色拉寺等。若依其使用性質,則可分爲崇祀廟與學問廟兩種,前者專事崇祀,後者則爲喇嘛研究喇嘛教學之寺院,又有顯教學部、密教學部、天文學部、醫學部之分。
喇嘛教之法會極多,其重要者有:(一)傳招大法會,以每年正月十五日爲中心,乃全藏全區性之大法會,自正月初叁、初四起,集合拉薩叁大寺僧衆,擇日誦經、誦戒布薩、舉行格西考選辯論會,至正月二十日左右結束。(二)小昭寺集會,于二月舉行,其儀式、人數、程序皆類似大昭寺之法會,惟所考取之格西學位,次于大昭集會,而屬第二等級。(叁)浴佛法會,于每年四月八日隆重舉行。(四)寶貝佛涅槃大法會,寶貝佛爲藏人對宗喀巴大師之尊稱,其示寂紀念日爲十月二十五日,各寺所舉行之法會盛況更甚于浴佛節,經巧匠精心設計之奶油燈,氣象萬千,家家戶戶亦懸點之,故又稱燈節。(五)齋月,以正月、二月爲大齋月,或稱大祭月。元旦爲跳舞祭,二日爲飛繩祭,叁日爲翻杵祭,六至二十一日爲大施祭,十五日爲燈祭,十八日爲趨魅祭,二十日爲觀兵祭,二十五日爲競馬祭,叁十日爲驅魔祭,二月十七日爲舞蹈祭。當此齋祭之日,無論男女老幼皆口誦六字大明咒,身佩護佛、舍利、經卷、念珠、護符等物,手持摩尼輪(藏mani-hkhor ),延請僧侶大作佛事。[彰所知論卷上、佛祖曆代通載卷二十二、蒙古遊牧記、聖武記、蒙古地志卷下、元史本紀、明史本紀、大清一統志、吉林通志、熱河志、近代蒙古史研究、Pozdneyeff: Mongoliai Mongli; W.W. Rockhill: Journey of FriarWilliam of Rubruck; Howarth:History of Mongols](參閱“西藏佛教”2593)
(流派)佛教之一派。唐時自印度入西藏,至今以西藏爲此教之中樞,並行于滿洲蒙古。有新舊二派,舊教衣紅,亦稱紅教,末流漸入妖妄。新教衣黃,亦稱黃教,明永樂間宗喀巴所創,清時認爲正教而保護之。其開宗之二大弟子曰達賴喇嘛,曰班禅額爾德尼,相傳化身轉世,輪回不已,參觀呼畢勒罕條。
佛教的一派,唐時自印度傳入西藏,至今有新舊兩派,新教著黃衣,稱爲黃教,舊教著紅衣,稱爲紅教。 - 陳義孝編
指喇嘛教之寺院。寺院之西藏語一般用 dgon-pa(閑寂處,相當于梵語aran!ya)、glin%(相當于梵語dvi^pa,原義洲,轉義作寺)二字,其他依各寺廟之性質,而使用gts/ug-lag-khan%(學堂,相當于梵語 viha^ra)、chos-sde(法部)、lha-khan%(神殿、佛殿)等字。自其機能而分,大別爲崇祀廟與學問廟二種。
崇祀廟爲活佛(即呼圖克圖)之住所,乃專事崇祀之寺廟;由個人或團體供養維持,有力之活佛常一人兼攝數個寺廟。喇嘛廟並無教團大規模之組織,惟依其活佛之兼攝數寺,故有本寺、末寺之關系。寺廟以活佛之宮殿爲中心,並有數倉(藏tsh!an% 或spyi-sa, phog,爲各種事務准備工作之事務所)。崇祀廟中,拉薩之布達拉宮(藏Po-ta-la )爲活佛達賴喇嘛之宮殿,乃西藏政教中心。內蒙古之多倫,系以章嘉活佛倉(活佛之宮殿及事務所之總稱)爲中心之大寺廟,附設十叁個活佛倉。另如北京雍和宮及承德之諸廟,亦均屬崇祀廟。小規模之崇祀廟無倉,多在西藏高原及蒙古草原,爲信仰之中心與交通據點。
學問廟爲喇嘛研究喇嘛教學之寺院。相對于崇祀廟之禮拜勤行、從事勞役工作;學問廟即于嚴格戒律之下,鑽研喇嘛教義與修行,故喇嘛教之本來面貌實保存于學問廟中。學問廟亦有活佛,其中之喇嘛大都終生爲學僧,從事教學研究,亦兼爲禮拜、法事等。其寺廟常可容納數百乃至數千喇嘛。學問廟一般有顯教學部、密教學部、時輪學部(天文學部)、藥學部(醫學部)等四學部,每一學部共分十叁學級。例如甘丹(藏Dgah!-ldan )、色拉(藏Se-ra )、別蚌(藏H!bras-spun%s )、劄什倫布(藏Bkra-s/is-lhun-po )、金瓦(藏Sku-h!bum )、拉蔔楞(藏Bla-bran% )等寺,以及內蒙古五當召、貝子廟均爲
學問廟之代表。[L.A. Waddell:The Buddhism of Tibet or Lamaism, 1895; Ch. Bell: Religionof Tibet, 1931、蒙古學問寺(長尾雅人)、西藏佛教研究(長尾雅人)](參閱“喇嘛教”4905)
(雜名)西藏新志中曰:“喇嘛爵秩有十數等,其最尊者曰國師,曰禅師。其次曰劄薩克大喇嘛,曰副劄薩克大喇嘛,曰劄薩克喇嘛。以上給印,余給劄符。其次曰大喇嘛,曰副喇嘛,曰閑散喇嘛,劄薩克喇嘛之徒,有德木齊格,思規格隆,班第等。”
西藏名Pan!-chen-lama 。西藏佛教之改革者宗喀巴創立黃帽派,其兩大弟子根敦珠巴與凱珠各自成系統,且世世以“呼畢勒罕”(化身之意)轉生,此即達賴喇嘛與班禅喇嘛,此種活佛轉世之思想乃西藏佛教特有之發展。自第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蔔藏嘉穆錯(藏Gu s/r!i^khan )掌握西藏全土政教,確立政教合一之最高主權後,達賴喇嘛遂成爲黃帽派之主長,統率叁千數百寺院,約叁、四十萬僧侶;另一教團之教主,凱珠系統轉生之班禅喇嘛,雖爲二大活佛之一,然于政治上,僅擁有地方政權。
班禅,乃大智慧者、大博學者之義;喇嘛,乃上人之義。清世祖順治二年(1645),統治衛、藏之蒙古和碩特部首領固始汗,尊宗喀巴之四傳弟子羅桑卻接爲“班禅博克多”(博克多爲蒙語,乃對睿智英武者之尊稱),令其主持紮什倫布寺,並劃分後藏部分地區歸其管轄,是爲班禅四世(前叁世爲後人追認)。至第五世班禅,清聖祖封以“額爾德尼”(Ertini,或 Erdeni)之號,乃光顯之意。藏人謂班禅乃金剛之化身,或謂阿彌陀佛之化身。曆代之班禅大都住于後藏日喀則之劄什倫布寺(藏Bkra-s/isihum-po )。
各代班禅之法名及其生卒年代如下:第一世凱珠(藏Mkhas-rab-rje,1385~1438)、第二世瑣朗接昂(藏Bsod-nams phyogs-glan, 1439~1504)、第叁世恩帥巴(藏Dben-sa-pa, 1505~1556)、第四世羅桑卻接(藏Blo-bzan% chos-kyi rgyal-mtshan, 1567~1662)、第五世羅桑益西(藏Blo-bzan% ye-s/es, 1663~1737)、第六世班宥益希(藏Dpal-ldan ye-s/es, 1738~1779)、第七世登畢尼瑪(藏Blo-bzan% bstan-pah!in~i-ma, 1781~1852)、第八世登畢旺修(藏Chos-kyi-grags-pa bstan-pah!i dban%-phyug, 1854~1882)、第九世羅桑卻京(藏Blo-bzan% thub-bstan chos-kyin~i-ma, 1883~1935)、第十世宮保慈丹(藏Blo-bzan%phrin-las lhun-grub, 1938~ )。
班禅與達賴之關系並非全然友好,如第九世班禅羅桑卻京嘗久居我國內地,直至第十叁世達賴喇嘛阿旺羅蔔藏土丹嘉穆錯噩耗傳出,才返西藏,然卻殁于返藏之途中。一九四四年,第十世班禅宮保慈丹被迎至後藏,力主改革。西藏淪陷後,全藏成爲中共地方政權之一,十四世達賴喇嘛流亡印度,而班禅喇嘛則采取容共之態度,顯示西藏佛教今後發展之微妙立場。[蒙藏佛教史(妙舟)、世界佛教通史上冊(聖嚴)、聖武記第五國朝撫綏西藏記上、L.A. Waddell:Lhasa and its Mysteries; W.W.Rockhill: The Dalai Lamas ofLhasa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the Manchu Emperors of China]
(職位)Panchen-bl&amacron;ma,位在達賴喇嘛之次。見班禅額爾德尼項。
(Dalai-lama)複興西藏佛教的黃帽派開祖宗喀巴之後繼者皆稱達賴喇嘛,爲兩大活佛轉世系統之一,另一系統則爲班禅額爾德尼。達賴喇嘛之稱號爲蒙藏語之並稱,dalai(達賴),爲蒙古語“海”之意;lama(喇嘛),爲西藏語 bla-ma 之訛略,乃“上人”之意,原系佛弟子中內有智德,外有勝行者之尊稱。達賴喇嘛即統治西藏的法王之意,然在西藏,達賴喇嘛之稱號多用于外交上,藏人另有數種尊稱,如:(一)嘉穆根仁波切(藏Sky-abs-mgon-rim-po-che ),意爲救護尊者。(二)噶巴仁波切(藏Rgyal-ba-rim-po-che ),意爲得勝尊者。(叁)達穆欽堪巴(藏Ta/ms-cad -mk ”yen-pa),意爲一切智者。達賴之近側人員則稱爲“布格”(藏Sbugs ),意爲大內。又曆代之達賴喇嘛多冠有“嘉穆錯”(藏rgyomtsho )名號,即藏語“海”之意。
有關達賴喇嘛稱號之來源有二說:(一)厄魯特蒙古和碩特部之固始汗(藏Gu-s/ri Khan ,顧實汗)于清世祖順治七年(1650)頃,贈予宗喀巴之第五代弟子阿旺羅蔔藏嘉穆錯(藏n%ag-dban% blo-bzan% rgya-mtsho, 1617~1682)達賴之尊號,意爲廣德如海。固始汗曾助羅蔔藏嘉穆錯統一全藏,宏揚黃教。其後,曆代傳人即有達賴喇嘛之稱。(二)宗喀巴之第叁代弟子瑣朗嘉穆錯于明神宗萬曆六年(1578)頃,至蒙古宏法,蒙古俺答汗(Altan Khan)贈予“達賴喇嘛金剛持”之尊稱,此後即成爲達賴喇嘛全體系譜之稱號;然于第一說中則謂,俺答汗贈予之尊號爲金剛持(梵Vajra -dha^ra),而非“達賴”。
西藏佛教于佛、法、僧等叁寶中,最尊崇喇嘛僧,故主張于精神、物質方面,供奉喇嘛僧即可成佛。達賴喇嘛自第一世以來,即被視爲觀世音菩薩之化身,更受到全藏士庶之無上尊崇。又曆代達賴喇嘛持守嚴格之獨身主義,並以轉生(活佛)之法決定其後繼者。所謂轉生,即相信肉體死滅之後,靈魂不滅,得以再現于世。此外,彙集曆世喇嘛所著之各類著作,稱喇嘛曆世全書(藏Skyabs-mgon-rim-h!byun% gsun% h!bum )。其中,第五世達賴所著之論叢,廣攝顯、密二教之文獻外,並涵括西藏曆史、經錄等,爲最重要之著作。
自第五代達賴喇嘛從蒙古接受西藏全土政權後,曆代達賴遂成爲掌握政治、宗教之最高權力者。迄今爲止,達賴喇嘛仍爲黃帽派之首長,統率叁千數百寺院,及叁、四十萬喇嘛僧。玆略述曆世達賴之傳承:第一世達賴爲根敦珠巴(藏Dge-gdun-grub, 1391~1475 ),第二世爲根敦嘉穆錯(藏Dge-gdun-rgya-mtsho, 1476~1543),第叁世瑣朗嘉穆錯(藏Bsod-nams-rgya-mtsho, 1543~1588),第四世榮丹嘉穆錯(藏Yon-tan-rgya-mtsho, 1589~1616),第五世爲阿旺羅蔔藏嘉穆錯,第六世爲倉央嘉穆錯(藏Tshan%s-dbyan%s-rgya-mtsho, 1683~1706),第七世爲格桑嘉穆錯(藏Skal -bzan%-rgya-mtsho, 1708~1758),第八世爲姜白嘉穆錯(藏H!jam-dpal-rgya-mtsho, 1758~1805 ),第九世爲隆多嘉穆錯(藏Lun%-rtogs-rgya-mtsho, 1805~1816),第十世爲楚稱嘉穆錯(藏Tshul-khrim-rgya-mtsho, 1816~1837),第十一世凱珠嘉穆錯(藏Mkhas-sgrub-rgya-mtsho, 1837~1855),第十二世爲稱勒嘉穆錯(藏Sprin-las-rgya-mtsho, 1856~1875),第十叁世爲土丹嘉穆錯(藏Thub-bstan-rgya- mtsho, 1876~1933)。
今爲第十四世之拉木登珠(藏N%ag-dban% blo-bzan% bstan- h!dsin-rgya-mtsho, 1935~ ),民國四十八年(1959)因西藏抗暴事件,潛逃流亡至印度。西藏佛教今後之發展、興衰,頗值世人重視。[A. Waddell:The Buddhism of Tibet; W.W.Rockill: The Dalai Lamas ofLhasa their relation with theManchu Emperors of China]
(職位)DalaiLama,達賴者,蒙古語,大海之意,喇嘛者西藏語,Lama,勝者之義。爲西藏喇嘛教之教主,屬于黃衣派。爲禅定菩薩之化身,在主都剌薩。相承者,喇嘛死時,國內派人以奇瑞爲表征,求死喇嘛之轉生者,令嬰兒繼嗣。西藏新志中曰:“達賴喇嘛者,喇嘛僧中至大至高全國所最尊崇者也。宗教上有無限威力,殆如歐洲之羅馬法王。土民以達賴爲保護國家,維持佛教,而出現世界代表佛陀者。其政治悉委之駐藏大臣,實不能專生殺與奪之權。按達賴雲者,蒙古語大海之意,謂智慧如大海也。藏語格樂瓦,皇帝至寶之意也。”又曰:“按達賴喇嘛爲宗喀巴之大弟子,班禅額爾德尼爲宗喀巴之二弟子。宗喀巴以明永樂十五年生于西甯衛。得道于西藏之噶爾丹寺。成化十四年示寂。遺囑二大弟子世世以呼畢勒罕轉生,演大乘教。呼畢勒罕者,華言化身也。皆死不失其通,自知往生之所。其弟子辄迎立之。常在輪回,不昧本性。其所指爲呼畢勒罕者,不限于一地一族。一世二世出後藏。叁世出前藏。四世出蒙古。五世出前藏。六世出裏塘。宗喀巴經言:達賴六世,班禅七世後,不複再來。”
Dakau lama
藏傳佛教格魯派兩大活佛轉世系統之一的稱號。達賴,蒙古語意爲大海,喇嘛,藏古語意爲上人或上師。此名起于明萬曆六年(1578),時蒙古土默特部順義王俺答汗迎請索南嘉措至青海傳教,崇奉甚敬。俺答汗贈索南嘉措以“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達賴喇嘛”稱號,意爲“遍知一切德智如海之金剛上師”,以示敬意,是爲達賴名義之始。後格魯派徒衆以索南嘉措爲叁世達賴,上溯其師承,以根敦嘉措爲二世,以宗喀巴之上首弟子根敦主爲一世,這是仿效噶舉派的活佛轉世製度,建立達賴喇嘛活佛轉世系統。代代相傳,皆以嘉措(大海)爲名。格魯派教徒尊爲觀音菩薩化身。五世達賴羅桑嘉措,出生于西藏山南窮結。明天啓二年(1622)被迎入哲蚌寺。後由班禅四世爲他落發,先受近事五戒,旋從班禅受學《菩提道次第論》等,又學《量釋論》、《現觀莊嚴論》、《入中論》、《戒律本論》、《俱舍論》五部大論。崇祯十一年(1638)仍以班禅爲親教師,在拉薩大昭寺受比丘戒。清順治九年(1652)親赴北京觐見。次年,順治帝賜以滿、漢、藏叁體文字金冊,滿、蒙、漢、藏四體文字金印,文曰“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返藏後,即移駐于布達拉宮,大興土木,廣事經營,統馭西藏政教,集大權于一身,成爲一方教主。晚年悉心潛修,並從事著述。著作包括外、內、密叁類,主要有:《五世達賴喇嘛自傳》、《西藏王臣記》、《入中論疏》、《現觀莊嚴論釋難》、《俱舍論疏》、《菩提道閃第講授》、《甚深中觀修法》等。其後,每代達賴更疊便由清廷冊封,遂成定製。五世、七世、八世、十叁世,掌權較久,精于佛學,兼通文史,著述甚豐,各有全集傳世。六世尤擅詩歌,爲世稱道。九世、十世、十一世、十二世均過早去世,事迹不顯。今達賴喇嘛·丹增嘉措爲第十四世。(王堯)
(衣服)西藏新志中曰:“喇嘛服裝著袍子袈裟,戴僧帽。雖因服色而分教派,然有崇尚黃教之僧徒,爲紅色之服裝者。同一黃教,二種服色。蓋年老者用黃,年少者用紅,其習尚然也。其平素所著衣服,毫無異于常人。惟于儀式上服法衣。維西之僧徒,用闊袖長衣。雖嚴冬常露兩肘,帽子冬季戴平頂之方氎帽,夏季戴平頂之竹笠。”
(雜名)西藏新志中曰:“人民所最尊敬爲叁佛:達賴第,濟仲,第穆次之。”
凡叁十一帙。格魯派僧人隆睹喇嘛著。內容主要爲對于顯宗、密宗及大小五明諸類名詞之注釋。
(流派)喇嘛教育之年限甚長。管理極嚴。八歲入寺院之學校,檢查體格,使暗記古人格言。如是十二年,稱試驗生。由保證人介紹,登姓名于僧錄。給以銀徽章,使附袈裟。削發行宣示式,始得法名。更進而爲住職。又經十二年,課程漸次增高。學祈禱,習經,頻以問答論難試驗其修行之功效。若能解決問答論難各題,得列衆僧之前。但實行研究者甚少。不過循例舉行,視爲具文耳。諺雲:吃喇嘛之食,須具鐵颚。其難苦可知也。
Dalai Lama Danzengjiacuo
藏傳佛教格魯派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幼名拉木登珠。青海湟中人。1933年10月30日,十叁世達賴喇嘛·土登嘉措圓寂後,他入選爲轉世靈童,于1939年被迎至拉薩布達拉宮供養,開始接受系統的經學教育。1940年2月5日,中華民國中央政府特准繼任爲第十四世達賴喇嘛,並于同年2月22日在布達拉宮舉行坐床典禮。1951年春,達賴喇嘛·丹增嘉措親政後,指派西藏地方政府噶倫阿沛·阿旺晉美爲首席全權代表,率領西藏地方政府和談代表,分兩路赴北京與中央人民政府就和平解放西藏事宜進行談判。同年5月23日正式達成《中央人民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10月24日致電中央人民政府毛澤東主席,表示完全擁護十七條協議。後又派出以噶倫柳霞·土登塔巴爲首的致敬團到北京向毛澤東主席及其他中央領導人致敬,受到毛澤東主席等的接見慰勉。1953年被推舉爲中國佛教協會名舉會長;1954年當選爲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1956年4月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成立,任主任委員。
1956年11月,應印度政府邀請,赴印訪問並參加釋迦牟尼涅槃2500周年紀念活動。訪問中,在周恩來總理親切關懷下,排除幹擾,于1957年返回西藏。在1958年的傳召大會上,達賴喇嘛·丹增嘉措通過辯經考試,獲得拉然巴格西學位。1959年出走國外,寄居印度。(王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