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6本字典中找到 20 條與「報應」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佛學大詞典 【1】報應

  指有施必有報,有感必有應,故現在之所得,無論禍福,皆爲報應。如行放生、布施、梵行等善業,即因種善因而招感善報;反之,行殺生、偷盜、邪淫等惡業,即因種惡因而招感惡報。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報應

  (術語)佛家謂有施必報。有感必應。故現在之所得。無論禍福。皆有報應。又,佛叁身中報身應身之二身也。

俗語佛源 【3】報應

  此語,反映了佛教的因果說。佛教講因果,有世間和出世間兩種。所謂世間因果,即“苦”和“集”二谛。苦是果,集是因。佛教認爲人生是苦的,這種苦果,是因爲過去生中造了業因(集),由于業力的牽引,所以感受人生的苦果。所謂出世間因果,即“滅”和“道”二谛。滅(涅槃)是果,道是因。佛教認爲要擺脫人生的痛苦,就要遵照佛陀的教法去修道,斷除煩惱;以修道爲因,將來證得涅槃(滅)正果。因果報應是佛家的重要學說,一般所說的“報應”,似乎只是偏指作惡事得惡果而言。其實“報應”包含著善、惡兩個方面。《法苑珠林》卷八雲:“故經曰:行善得善報,行惡得惡報。”宋·陳元靓《事林廣記》卷九《警世格言》中亦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惡未報,時節未到”之說。這些都是告誡人們應當做好事,不要做壞事。(無名氏)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4】報應

  (術語)佛之叁身,即法身報身應身是也。見叁身條。

佛學常見辭彙 【5】報應

  法身、報身、應身。見叁身條。 - 陳義孝編

佛識慧集 【6】報應

即法身、報身、應身。

- 梵心居士編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7】報應

  (術語)法身報身應化身,即佛之叁身。第叁身一名應身,一名化身,又雲應化身。

佛學常見辭彙 【8】報應

  法身、報身、應化身。見叁身條。 - 陳義孝編

佛學大詞典 【9】因果報應

  爲佛教用來說明世界一切關系之基本理論。又作因果應報、因果業報、善惡業報。謂一切事物皆有因果法則支配之,善因必産生善果,稱爲善因善果;惡因必産生惡果,稱爲惡因惡果。無量壽經卷下(大一二·二七七上):“天地之間,五道分明,恢廓窈冥,浩浩茫茫,善惡報應,禍福相承。”即是此例。

  因,因緣之義,分爲六因、十因、四緣等;果,果報、酬因爲果之義。瑜伽師地論卷叁十八所說之“已作不失,未作不得”一語,揭出佛教因果論之特點,即任何思想行爲,必然導致相應之後果,“因”未得“果”之前,不會自行消失;反之,不作一定之業因,則不會得相應之結果,並據此提出“叁世因果”之說,亦即認爲現世之貧富窮達,乃前生所造善惡諸業所定之果報;而今生之善惡行爲,亦必影響來世之罪福報應。[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過去現在因果經卷四、法苑珠林卷七十](參閱“因果”2293)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0】地獄報應

  (經名)罪業報應教化地獄經之異名。

佛學大詞典 【11】餓鬼報應

  全一卷。譯于東晉(317~420)。譯者不詳。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冊。內容記述尊者大目犍連對各類餓鬼曉喻彼等業因之事。異譯本有後漢安世高之鬼問目連經一卷。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2】餓鬼報應

  (經名)一卷,失譯人名。與佛說雜藏經一卷,佛說鬼問目連經一卷,皆爲目連對于各種餓鬼一一說明其業因者。

閱藏知津 【13】餓鬼報應

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與《雜藏經》同,而多幾則。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4】報應叁身

  (術語)臺家所立之叁身也。法報應之名,法華論取之,是開真合應之叁身也。開真者,法與自受用及報之二。合應者,應中合他受用與報之勝應也。一、法身,中道之理體也,本有之叁千也。二、報身,報因行功德而顯佛之實智也。二分之,自受內證法樂之身,名爲自受用報身。對于初地已上菩薩應現之報身。名爲他受用報身。此與應中之勝應身,同體異名。叁、應身,又曰應化身。自理智不二之妙體,爲化度衆生應現種種之身也。亦二分之。對于初地菩薩應現者。名爲勝應身。即上之他受用報身也。應現于地前凡夫及二乘者。名爲劣應身。釋迦如來之丈六身是也。此叁身中法身如來名爲毗盧舍那。譯言遍一切處。報身如來名爲盧舍那。譯言淨滿。又譯曰光明遍照。應身如來名爲釋迦文。譯言度沃燋。此叁名爲但就佛身分別者,故應化身單爲釋迦文度沃燋。然泛別應化身。則固于此中攝盡諸趣隨類之身也。若以此叁身配于彼宗所立之四土。則法身處于寂光土。報身處于實報土,勝應身處于方便土。劣應身處于同居土。法華論曰:“一者示現應佛菩提故,隨所應見而爲示現。二者示現報佛菩提,十地行滿足得常涅槃證故。叁者示現法佛菩提,謂如來藏性常涅槃常恒清涼不變等義。”天臺光明玄曰:“法報應是爲叁,叁種法聚故名身。所謂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報身,功德法聚名應身。”止觀六曰:“就境爲法身,就智爲報身,起用爲應身。”文句九曰:“法身如來名毗盧舍那,此翻遍一切處。報身如來名廬舍那,此翻淨滿。應身如來名釋迦文,此翻度沃燋。”輔行一之一曰:“從體,叁身相即無暫離時,既許法身遍一切處,報應未嘗離于法身,況法身處二身常在,故知叁身遍于諸法,何獨法身乎?”[囗@又]密教立法報應之叁身。日本弘法之叁昧耶戒儀曰:“歸依無上二身諸佛。”同資秉記曰:“約于密教之兩部曼荼羅則各有橫豎之叁身。其胎藏中胎是法身;與第一重之內眷屬第二重之大眷屬合,是報身;第叁重是應身;此是豎也。上之諸身,各具叁身,是橫也。其金剛依禮忏文等,于五佛之中,中東合,是法身;南西合,是報身;北方是應身;此豎也,橫之義如前。”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5】善惡報應

  (經名)分別善惡報應經之略名。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6】分別善惡報應

  (經名)一卷,趙宋法天譯。中阿含鹦鹉經之別譯也。

閱藏知津 【17】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佛在迦維羅大樹下,說罪福報應,慈悲忏法中廣引之。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18】佛說罪業報應教化地獄經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佛在耆阇崛山,因信相菩薩請,放眉間光,照于地獄尋光見佛。信相問二十種
惡報罪因?佛一一答。誡令修行報恩,大衆獲益。即慈悲道場忏法中所引。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