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2本字典中找到 184 條與「多羅」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140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多羅 貝多羅 缽多羅 逋多羅 多羅果 多羅盤 多羅樹 多羅葉 多羅掌 密多羅 刹多羅 鐵多羅 修多羅 優多羅 郁多羅 質多羅 阿跋多羅 阿唎多羅 阿耨多羅 八多羅樹 般若多羅 貝多羅葉 比目多羅 達磨多羅 多羅佛缽 多羅那他 多羅菩薩 多羅樹頭 多羅葉記 佛陀多羅 弗若多羅 彌多羅尼 摩多羅迦 摩多羅神 漚多羅僧 毗目多羅 毗質多羅 七多羅樹 蘇弗多羅 提多羅吒 嗢多羅僧 修多羅藏 修多羅論 修涅多羅 須涅多羅 鴦掘多羅 耶輸多羅 伊羅多羅 優多羅僧 郁多羅僧 阿唎多羅經 跋私弗多羅 鞞多羅尼河 波利質多羅 波羅質多羅 波頗蜜多羅 常修多羅宗 辰那弗多羅 達摩郁多羅 達磨郁多羅 佛陀蜜多羅 弗沙蜜多羅 減一多羅樹 毗摩質多羅 毗奢蜜多羅 婆蹉富多羅 婆利質多羅 婆須蜜多羅 奢利富多羅 舍利弗多羅 聖多羅菩薩 屍利密多羅 釋迦彌多羅 修多羅王經 鴦掘多羅國 伊羅缽多羅 優多羅摩納 郁多羅迦神 郁多羅究留 郁多羅鸠留 郁多羅鸠婁 郁多羅拘樓 郁多羅僧伽 圓滿修多羅 跋私弗多羅部 波羅利弗多羅 波羅頗密多羅 波吒厘弗多羅 帛屍梨密多羅 帛屍梨蜜多羅 帛屍黎蜜多羅 達摩多羅禅經 達磨多羅禅經 多羅夜登陵舍 伐阇羅弗多羅 弗沙蜜多羅王 毗末羅蜜多羅 毗世沙蜜多羅 聖多羅菩薩經 鴦堀多羅阿含 多羅那他佛教史 多羅菩薩曼荼羅 富那曼陀弗多羅 聖多羅菩薩梵贊 娑路多羅戍縷多 波羅頗迦羅蜜多羅 大方等修多羅王經 佛說聖多羅菩薩經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提多羅[口*宅]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波頗蜜多羅叁藏五教 薩達磨芬陀利修多羅 大乘修多羅有十七種名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 觀自在多羅瑜伽念誦法 補剌拏梅呾利曳尼弗多羅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金剛頂經多羅菩薩念誦法 加陵伽波和邏波遮悉多羅那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 達磨多羅禅經(二卷 有序) 聖多羅菩薩一百八名陀羅尼經 贊揚聖德多羅菩薩一百八名經 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 摩诃毗佛略勃陀健拏骠诃修多羅 阿唎多羅陀羅尼阿噜力經(一卷)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一卷) 勤修止觀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疏(四卷) 弗若多羅(晉長安)[《高僧傳》卷二] 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論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批注(四卷今作八卷) 修跋拏婆頗婆郁多摩因陀羅遮閱那修多羅 佛說大方廣曼殊室利經觀自在多羅菩薩儀軌經 帛屍梨密多羅(晉建康建初寺)[《高僧傳》卷一]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之鈔(叁十卷 前有宗密經序) 波羅頗迦羅蜜多羅(唐京師勝光寺中天竺沙門)[《續高僧傳》卷叁] 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論(亦名瑜伽總持教門說菩提心觀行修持儀) ▲ 收起
當前顯示「波羅頗迦羅蜜多羅(唐京師勝光寺中天竺沙門)[《續高僧傳》卷叁]」的詞條結果 顯示所有
曆代名僧辭典 【1】波羅頗迦羅蜜多羅(唐京師勝光寺中天竺沙門)[《續高僧傳》卷叁]

波羅頗迦羅蜜多羅。唐言作明知識。或一雲波頗。此雲光智。中天竺人也。本剎利王種。姓剎利帝。十歲出家。隨師習學。誦一洛叉大乘經可十萬偈。受具已後便學律藏。博通戒網心樂禅思。又隨勝德修習定業。因修不舍經十二年末複南遊摩伽陀國那爛陀寺。值戒賢論師盛弘十七地論。因複聽采。以此論中兼明小教。又誦一洛叉偈小乘諸論。波頗識度通敏器宇沖邃。博通內外研精大小。傳燈教授同侶所推。承化門人。般若因陀羅跋摩等。學功樹績深達義綱。今見領徒本國匡化。爲彼王臣之所欽重。但以出家釋子不滯一方。六月一移任緣靡定。承北狄貪勇未識義方。法藉人弘敢欲傳化。乃與道俗十人展轉北行。達西面可汗葉護衙所。以法訓勖曾未浃旬。特爲戎主深所信伏。日給二十人料。旦夕祇奉。同侶道俗鹹被珍遇。生福增敬日倍于前。武德九年。高平王出使入蕃。因與相見。承此風化將事東歸。而葉護君臣留戀不許。王即奏聞。下敕征入。乃與高平同來谒帝。以其年十二月達京。敕住興善。釋門英達莫不修造。自古教傳詞旨。有所未踰者。皆委其宗緒。括其同異。內計外執指掌釋然。征問相雠披解無滯。乃上簡聞。蒙引內見。躬傳法理無爽對揚。賜彩四十段。並宮禁新納一領。所將五僧加料供給。重頻慰問勞接殊倫。至叁年叁月。上以諸有非樂。物我皆空。眷言真要無過釋典。流通之極豈尚翻傳。下诏所司。搜揚碩德備經叁教者一十九人。于大興善創開傳譯。沙門慧乘等證義。沙門玄谟等譯語。沙門慧赜慧淨慧明法琳等綴文。又敕上柱國尚書左仆射房玄齡。散騎常侍太子詹事杜正倫。參助勘定。光祿大夫太府卿蕭璟。總知監護。百司供送四事豐華。初譯寶星經。後移勝光。又譯般若燈大莊嚴論。合叁部叁十五卷。至六年冬。勘閱既周。繕寫雲畢。所司詳讀乃上聞奏。下敕各寫十部散流海內。仍賜頗物百段。余承譯僧有差束帛。又敕太子庶子李百藥製序。具如論首。波頗意在傳法。情望若弦。而當世盛德自私諸己。有人雲。頗僥幸時譽取馳于後。故聚名達廢講經論。斯未是弘通者時。有沙門靈佳。卓荦拔群妙通機會。對監護使具述事理雲。頗遠投東夏情乖名利。欲使道流千載聲振上古。昔符姚兩代。翻經學士乃有叁千。今大唐譯人不過二十。意在明德同證。信非徒說。後代昭奉無疑于今耳。識者佥議攸同。後遂不行。時爲太子染患衆治無效。下敕迎頗入內。一百余日。親問承對不虧帝旨。疾既漸降辭出本寺。賜绫帛等六十段並及時服十具。頗誓傳法化不憚艱危。遠度蔥河來歸震旦。經途所亘四萬有余。躬赍梵本望並翻盡。不言英彥有墜綸言。本志頹然雅懷莫訴。因而構疾自知不救。分散衣資造諸淨業。端坐觀佛遺表施身。下敕特聽。尋爾而卒于勝光寺。春秋六十有九。東宮下令給二十人。輿屍坐送至于山所。阇維既了。沙門玄谟收拾余骸。爲之起塔于勝光寺。在乘師塔東。即貞觀七年四月六日也。有識同嗟法輪辍轸。四年之譯叁帙獻功。掩抑慧燈望照惑累。用茲弘道未敢有聞。既而人喪法崩歸[保/言]斯及。伊我東鄙匪咎西賢。悲夫。 - 顧偉康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