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2本字典中找到 184 條與「多羅」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140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多羅 貝多羅 缽多羅 逋多羅 多羅果 多羅盤 多羅樹 多羅葉 多羅掌 密多羅 刹多羅 鐵多羅 修多羅 優多羅 郁多羅 質多羅 阿跋多羅 阿唎多羅 阿耨多羅 八多羅樹 般若多羅 貝多羅葉 比目多羅 達磨多羅 多羅佛缽 多羅那他 多羅菩薩 多羅樹頭 多羅葉記 佛陀多羅 弗若多羅 彌多羅尼 摩多羅迦 摩多羅神 漚多羅僧 毗目多羅 毗質多羅 七多羅樹 蘇弗多羅 提多羅吒 嗢多羅僧 修多羅藏 修多羅論 修涅多羅 須涅多羅 鴦掘多羅 耶輸多羅 伊羅多羅 優多羅僧 郁多羅僧 阿唎多羅經 跋私弗多羅 鞞多羅尼河 波利質多羅 波羅質多羅 波頗蜜多羅 常修多羅宗 辰那弗多羅 達摩郁多羅 達磨郁多羅 佛陀蜜多羅 弗沙蜜多羅 減一多羅樹 毗摩質多羅 毗奢蜜多羅 婆蹉富多羅 婆利質多羅 婆須蜜多羅 奢利富多羅 舍利弗多羅 聖多羅菩薩 屍利密多羅 釋迦彌多羅 修多羅王經 鴦掘多羅國 伊羅缽多羅 優多羅摩納 郁多羅迦神 郁多羅究留 郁多羅鸠留 郁多羅鸠婁 郁多羅拘樓 郁多羅僧伽 圓滿修多羅 跋私弗多羅部 波羅利弗多羅 波羅頗密多羅 波吒厘弗多羅 帛屍梨密多羅 帛屍梨蜜多羅 帛屍黎蜜多羅 達摩多羅禅經 達磨多羅禅經 多羅夜登陵舍 伐阇羅弗多羅 弗沙蜜多羅王 毗末羅蜜多羅 毗世沙蜜多羅 聖多羅菩薩經 鴦堀多羅阿含 多羅那他佛教史 多羅菩薩曼荼羅 富那曼陀弗多羅 聖多羅菩薩梵贊 娑路多羅戍縷多 波羅頗迦羅蜜多羅 大方等修多羅王經 佛說聖多羅菩薩經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提多羅[口*宅]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波頗蜜多羅叁藏五教 薩達磨芬陀利修多羅 大乘修多羅有十七種名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 觀自在多羅瑜伽念誦法 補剌拏梅呾利曳尼弗多羅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金剛頂經多羅菩薩念誦法 加陵伽波和邏波遮悉多羅那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 達磨多羅禅經(二卷 有序) 聖多羅菩薩一百八名陀羅尼經 贊揚聖德多羅菩薩一百八名經 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 摩诃毗佛略勃陀健拏骠诃修多羅 阿唎多羅陀羅尼阿噜力經(一卷)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一卷) 勤修止觀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疏(四卷) 弗若多羅(晉長安)[《高僧傳》卷二] 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論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批注(四卷今作八卷) 修跋拏婆頗婆郁多摩因陀羅遮閱那修多羅 佛說大方廣曼殊室利經觀自在多羅菩薩儀軌經 帛屍梨密多羅(晉建康建初寺)[《高僧傳》卷一]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之鈔(叁十卷 前有宗密經序) 波羅頗迦羅蜜多羅(唐京師勝光寺中天竺沙門)[《續高僧傳》卷叁] 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論(亦名瑜伽總持教門說菩提心觀行修持儀) ▲ 收起
當前顯示「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詞條結果 顯示所有
佛學大詞典 【1】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梵語anuttara-samyak-sam!bodhi,巴利語  anuttara-samma^sambodhi  之音譯。略稱阿耨叁菩提、阿耨菩提。意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覺、無上正真道、無上正遍知。“阿耨多羅”意譯爲“無上”,“叁藐叁菩提”意譯爲“正遍知”。乃佛陀所覺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圓滿之意。以其所悟之道爲至高,故稱無上;以其道周遍而無所不包,故稱正遍知。大乘菩薩行之全部內容,即在成就此種覺悟。菩薩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則譯爲“無上正真道意”。

  又梵語anuttara-samyak-sam!buddha,音譯阿耨多羅叁藐叁佛陀,意指完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之人,故一般譯爲“無上正等覺者”。此系佛陀之尊稱。又可省略阿耨多羅,而僅作叁藐叁佛陀,或叁耶叁佛、叁耶叁佛陀等。[大智度論卷二、卷八十五、往生論注卷下、法華經文句卷二上、法華經玄贊卷二本、慧苑音義卷上、慧琳音義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參閱“正遍知”2001、“正覺”2005)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術語)Anuttara-samyak-sa&mdotabv;bodhi,佛智名。舊譯曰無上正遍知,無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也。維摩經佛國品肇注曰:“阿耨多羅,秦言無上。叁藐叁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無上也。其道真正,無法不知,正遍知也。”淨土論注曰:“佛所得法,名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阿爲無,耨多羅爲上,叁藐爲正,叁爲遍。菩提爲道,統而譯之,名爲無上正遍道。”新譯曰無上正等正覺。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也。法華玄贊二曰:“阿雲無,耨多羅雲上,叁雲正,藐雲等。又,叁雲正,菩提雲覺,即是無上正等正覺。”智度論八十五曰:“唯佛一人智慧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英漢對照詞典 【3】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Annutara-samyak-sambodhi  ==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Sanskrit  word  meaning  unexcelled  complete  enlightenment,  which  is  an  attribute  of  every  Buddha.  It  is  the  highest,  correct  and  complete  or  universal  knowledge  or  awareness,  the  perfect  wisdom  of  a  Buddha.

佛學常見辭彙 【4】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佛智名,華譯爲無上正等正覺,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 - 陳義孝編

翻譯名義集 【5】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肇論曰:秦言無上正遍知。道莫之大,無上也。其道真正,無法不知,正遍知也。苑師雲:阿,此雲無;耨多羅,翻上;叁藐,翻正也;叁,遍也,等也;菩提,覺也。孤山疏雲:極果超因,故雲無上。正則正觀中道,等則雙照二邊,蓋果上叁智也。發轸雲:無上,是理;正等覺,是智。正謂正中,即一切種智寂滅相也。等謂平等,即行類相貌如實知也。裴相國雲:是諸佛所證最上妙道,是衆生所迷根本妙源。故凡夫流浪六道,由不發此菩提心故。今得人身,起慶幸意,當須秉心,對佛像前,燒香散華,叁業供養,立四弘誓,發成佛心。故華嚴雲:菩提心者,名爲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發此心者,須識其體。體有二種,一曰當體,二曰所依體。其當體者,所謂悲心、智心、願心,此叁種心,乃是當體。所依體者,自性清淨圓明妙心,爲所依體。性自具足,號如來藏。惑不能染,智無所淨,虛寂澄湛,真覺靈明,能生萬法,號一大事。但由群生久迷此信,唯認攀緣六塵影像,乍起乍滅虛妄之念,以爲自心。一迷爲心,決定惑爲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此之心體,如肇師雲:微妙無相,不可爲有;用之彌勤,不可爲無。度一切諸佛境界經,文殊言:菩提者,無形相、無爲。雲何無形相?不可以六識識故。雲何無爲?無生住滅故。裴相國雲:性含萬德,體絕百非,如淨月輪,圓滿無缺。惑雲所覆,不自覺知,妄惑既除,真心本淨。性含萬德故,在聖不爲得;體絕百非故,居凡不爲失。然欲發此心者,當運慈悲而爲宗要。故華嚴海雲比丘告善財言:發菩提心者,所謂發大悲心,普救一切衆生故;發大慈心,等祐一切世間故。一切群彙(音謂),本無生死,妄風飄鼓,汨(音骨)沒苦海。今發大願,黑暗崖下,誓作明燈;生死波中,永爲船筏。此起悲心拔衆生苦。一切凡夫,本性具足性淨功德,今迷寶藏,貧窮孤露。今啓洪願,誓與群萌無上佛果究竟之樂,如一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願舉修途之初步,宜運成山之始篑(求位切)。崇德廣業,不倦終之(余昔住大覺時,有王仁林垂訪,問曰:佛道若雲易成,經雲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若雲難成,安雲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余即答曰:了性,則見本是佛,依自圓修乃易。昧性,則欲求作佛,依他別修乃難。慕圓宗者,起信樂心,才舉念時,已作如來真子;如回向際,便成無上菩提)。 - 宋·普潤法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