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爲梵語ta^la 之音譯。指多羅樹。又作岸樹、高竦樹。盛産于印度、緬甸、錫蘭、馬德拉斯等海岸之砂地,樹高約二十二公尺,爲棕榈科之熱帶喬木。其葉長廣,平滑堅實,自古即用于書寫經文,稱爲貝多羅葉;果熟則赤,狀如石榴,可食。又此樹幹若中斷,則不再生芽,故于諸經中多以之譬喻比丘犯波羅夷之重罪。[法華經卷五分別功德品、集異門足論卷四、大唐西域記卷十一、玄
應音義卷二、卷二十四、慧苑音義卷上](參閱“貝多羅葉”3009)
(二)梵名Ta^ra^ 。意譯作眼、眼瞳、妙目精、極度。指多羅菩薩。此菩薩因從觀世音菩薩眼中之光明而出,故得此名。(參閱“多羅菩薩”2334)
(叁)爲梵語patra(音譯作缽多羅)之略稱。與“缽”同義。指缽盂。多以銀、白銅等鑄造之,呈扁平狀。于釋尊聖誕日(浴佛節)時,即將佛像安置于多羅之中央,以香湯灌浴之。
(雜語)T&amacron;r&amacron;,又作呾啰。譯曰眼,眼瞳。蘇婆呼經下曰:“多羅,此雲妙目精。”大日經疏五曰:“多羅,是眼義。”不空罥索心咒王經中曰:“多羅,周雲瞳子。”梵語雜名曰:“眼睫砂吃刍缽呾啰。”演密鈔七曰:“呾啰,此譯雲眼。”[囗@又](植物)T&amacron;la,樹名。譯曰岸樹,高竦樹。玄應音義二曰:“多羅按西域記雲:其樹形如棕榈,極高者七八十尺,果熟則赤,如大石榴,人多食之。東印度界其樹最多。”慧苑音義上曰:“其形似棕榈樹也,體堅如鐵,葉長稠密,縱多時大雨其葉蔭處幹若屋下,又或翻爲高竦樹也。”此樹幹中斷,則不再生芽,依之而中譬比丘犯波羅夷之重罪。楞嚴經六曰:“是一顛迦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佛記是人永殒善根,無複知見。”俱舍論曰:“大師此中立如是喻,如多羅樹,若被斷頭,必不複能生長廣大,苾刍等犯重亦然。”
秦言岸。大品吒字門,入諸法驅不可得故。論曰:若聞多字,即知一切法此彼岸不可得。華嚴唱侘(恥加切)字時,名以無我法開曉衆生。疏雲:即相驅迫性。謂無我曉之,即爲驅迫。 - 宋·普潤法雲
舊名貝多,此翻岸形。如此方輪(子紅切)榈(力居切),直而且高,極高長八九十尺,華如黃米子。有人雲:一多羅樹高七仞,七尺曰仞,是則樹高四十九尺。西域記雲:南印建那補羅國北不遠,有多羅樹林叁十余裏。其葉長廣,其色光潤,諸國書寫,莫不采用。 - 宋·普潤法雲
(物名)Pattra葉。但傳說貝者葉之義,多羅(T&amacron;la)樹之葉,謂之貝多羅,叁藏之經典皆記之。多羅樹之形如棕榈,葉亦相似,或翻岸者,直然脫出之義欤。古師以之爲菩提樹者訛也。翻梵語曰:“貝多羅,譯曰脫也。”名義集叁曰:“多羅,舊雲貝多,此翻岸,如此方棕榈。”法顯傳曰:“菩薩前到貝多羅樹下,敷吉祥草東向而坐。”天臺戒經義疏上曰:“坐菩提樹下得道,因名道樹,亦曰思惟,梵音貝多也。”(誤也)參照多羅條。
(物名)P&amacron;tra,又作波多羅,波呾啰,缽呾羅,播怛啰,缽和羅,缽和蘭。略雲缽。比丘六物之一,飯器也。有泥鐵之二種,譯曰應器,又曰應量器,以體色量叁者皆應法故也,又以賢聖應受人之供養者用之也。玄應音義十四曰:“缽多羅,又雲波多羅,此雲薄。謂治厚物令薄而作此器也。”寄歸傳二曰:“波呾啰,缽也。”玄應音義十叁曰:“缽和羅飯,獨證身誓經雲缽和蘭,亦梵言輕重耳,此譯雲自恣食也。”盂蘭盆經宗密疏曰:“缽和羅飯者缽中飯也,梵雲缽多羅,此雲應器。和字誤也,今時但雲缽者,略也。”六物圖曰:“二釋名者,梵雲缽多羅,此名應器。有雲:體量色叁皆應法故。若准章服儀雲:堪受供者用之名應器,故知缽是梵言,此方語簡省下二字。叁明體者。大要有二:泥及鐵也。五分律中用木缽犯偷蘭遮。僧祇雲:是外道標故,又受垢膩故。”參照缽盂條。
簡稱缽,爲比丘六物之一,即盛飯器。譯爲應器,或應量器。應有叁應:一色相應,缽要灰黑色,令不起愛染心;二體相應,缽體粗質,使人不起貪意;叁大小相應,不過量也,乞食不過七家,令人不恣口腹。當時四大天王,持四缽供佛,佛以神力,把它合爲一缽,這是有缽的曆史。 - 陳義孝編
此雲應器。發轸雲:應法之器也,謂體色量叁,皆須應法。體者,大要有二:泥及鐵也;色者,熏作黑赤色,或孔雀咽色、鴿色;量者,大受叁鬥,小受鬥半,中品可知。又翻爲薄,謂治厚物令薄,而作此器。南山雲:此姬周之鬥也。准唐鬥,上缽一鬥,下缽五升。五分雲:佛自作缽坯,以爲後式。受時,准十誦雲: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缽多羅應量,受常用故(叁說)。若舍,准衣。律雲:比丘持木缽,佛言不應持如是缽,此是外道法也。 - 宋·普潤法雲
(地名)山名。見補陀落迦條。
(植物)其果如石榴,可食。玄應音義二十四曰:“華白而大,若捧兩手,果熟即赤,狀如石榴。生經百年方有華果,舊言貝多訛也。”
譯義不明,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手鈴」,或作「手拍鼓」。 - 莊春江居士編
(植物)見多羅條。
(植物)其葉形恰如棕榈,幹燥之可以刻文字,內外經典皆用之。其法以錐雕之後之墨汁者南方之書法。北方則以竹筆蘸墨汁而書。西域記十一曰:“其葉長廣,其色光澤。諸國書寫,莫不探用。”(此貝多羅葉Pattra之略也,梵T&amacron;la-pattra)。
多羅樹(棕榈樹)的葉子。 - 莊春江居士編
(物名)切葉末以其本爲扇者。瑜伽倫記七上曰:“多羅掌者,西方有一樹,葉狀似棕榈,截去葉頭,但留其掌,亦得扇涼。”
梵名Mitra 。意譯朋友。爲婆羅門教、印度教之神名。乃吠陀中之晝神,其威力、智慧與婆樓那(梵Varun!a )相同,常與之形成配偶神,稱爲密多羅婆樓那。密多羅統治白晝,婆樓那統治黑夜,二者共同統治天與地,保衛世界,懲罰罪惡,故有“宇宙大王”、“真理主宰”等稱號。梨俱吠陀中對其贊頌之詩多與有關婆樓那之贊頌同時並舉,單獨歌頌此神者僅第叁卷第五十九篇一首。
(術語)見刹條。
(物名)見六物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