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梵語maha^-ya^na,意指大的交通工具。不以個人之覺悟(如小乘行者)爲滿足,而以救度衆生爲目的,一如巨大之交通工具可載乘衆人,故稱爲大乘。以此爲宗旨之佛教,即是大乘佛教。
西元前後,除比丘教團外,各地均有在家佛教信徒團體成立,彼等自稱菩提薩埵(梵bodhisattva ,意爲求覺悟者,略稱菩薩)。菩薩一詞于本生譚中,原指佛陀之前身,特用于未達佛果之修道階段;上述在家信徒特具信心,自信必能成佛,故亦自稱菩薩。此種教團中,亦有來自比丘教團者,彼等信徒逐漸纂集、傳誦異于當時經藏(阿含經)之經典,如般若經、法華經、維摩經、華嚴經等大乘經典,此類經典敘述般若空之思想,並以詩歌贊歎佛陀永恒之生命,強調“上求菩提,下化衆生”之思想,並诃斥聲聞之希求自度乃不了義,重視六波羅蜜之實踐德目,尤其強調布施之重要性。其行動不僅具有社會性、實踐性之意義,且滲入濃厚之宗教情緒。我國與日本之宗派大都屬于大乘佛教。[世界佛教通史第一篇第八章(聖嚴)、印度佛教史概說第九章(達和譯)](參閱“印度佛教”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