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四卷。略稱大乘止觀。南朝陳代慧思講述。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冊。本書系闡述大乘止觀之法。以如來藏緣起思想爲基礎,以心意識中真妄和合之本識爲中心體系,此外又闡論染淨二性之說;此二體系互爲表裏,尤以後者富于性惡思想之傾向。
本書共分叁科,即略標大綱、廣作分別、曆事指點,另設五番建立,以明要旨。其中,五番建立之內容爲:(一)止觀依止,修止觀法門者,須先依止一心,即自性清淨心(又作真如、佛性、如來藏、法界、法性),此清淨心之體狀有叁種差別。即:(1)此心爲第一義谛之真如心,本來即離一切名相。(2)此心雖離一切分別及境界之相,但與彼之諸相法性不一不異。(3)舉空與不空二種如來藏義,以廣辨真如之義。
(二)止觀境界,以真實性、依他性、分別性爲大乘止觀之所觀境。真實性者,即出障真如及佛之淨德;依他性者,即在障之真如與染和合而成之阿黎耶識;分別性者,即六、七二識之妄想分別。叁性具染淨兩面功能,故泛通十法界。
(叁)止觀體狀,爲修習大乘止觀法門之入門步驟。共分二門:(1)就染濁之叁性而說,(2)就清淨之叁性作釋。二門之中又各分爲叁性。止觀體狀,在說明由叁性入叁無性之方法,亦即轉分別性爲無相性,轉依他性爲無生性,轉真實性爲無性性。若入叁無性,可止行成就,安住常寂之境,複可由止起觀,于定之中,興起叁業大用。
(四)止觀斷得,依叁性次第之止觀修習,而得各各層次斷惑證真之成果。
(五)止觀作用,如止行成就,能體證清淨心“理融無二”之實相法性,與一切衆生圓同一相之身。若得觀行成就,即因淨心體顯,使法界無礙之叁業大用自然生出,一切染淨之大能便得興起。所謂“曆事指點”,即將日常生活、禮佛、飲食、乃至大小便利等活動,悉納入修行軌迹中,並分止觀二門,勸令奉行。
本書系天臺教學及性具思想之濫觞,亦爲禅宗思想之先鋒,是國人所著最早之一部綜合性佛學钜著。注釋書有了然之宗圓記五卷、智旭之釋要四卷、慈山之頌注一卷、清潭之頌講義一卷等。[天竺別集卷上、佛祖統紀卷二十五、天臺宗章疏、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聖嚴,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五十八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