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曆來爲性宗所依的重要經論之一,大乘佛教的主要宗派如華嚴、天臺、禅、淨土等皆深受其影響。但這也是曆來爭議性頗大的一本書,隋代法經撰《衆經目錄》,卷五稱︰“(大乘起信論)一卷,人雲真谛譯,勘真谛錄無此論,故入疑。”這是最早對本論提出的疑問。唐均正著《四論玄義》,卷十稱:“起信論一卷,人雲馬鳴造。北地諸論師雲︰非馬鳴造論,昔日地論師造論,借菩薩名行之,故尋翻經目錄中無有也,未知定是否。” 這是唐代對本論提出的質疑。
清季末年,由于楊仁山的提倡,數十年間,此書風行天下。民國初年,梁啓超以日本人研究的結果,譯撰爲《大乘起信論考證》一書,結論認爲此書是我國先民所作,譽之爲傑出的思想論著,引爲我民族文化之光榮。歐陽竟無、呂秋逸、王恩洋等亦認本論爲僞書,歐陽竟無在《楊仁山居士傳》中謂:“起信論出,獨幟法壇,支離籠統之害千有余年,至今不息。”王恩洋在《大乘起信論料簡》一文中更謂:“夫斯論之作,固出于梁陳小兒,無知遍計,亦何深罪!特當有唐之世,大法盛行,唯識法相因明之理,廣博精嚴,甚深抉擇,而此論乃無人料簡,靈泰、智周之徒,雖略斥責而不探討,贻諸後世習尚風行。遂致膚淺模棱,剡盡慧命,似教既興,正法以墜,而法相唯識千余年來遂鮮人道及矣 !”
而太虛大師是佛教領袖,八宗並弘,爲維護《起信論》在佛教中的地位,乃領導武昌佛學院同仁,各撰文駁斥對方,這就引發了一場“大乘起信論論戰”。“內院”、“武院”同人,都參加了這場筆戰。《起信論》的問題究竟發生在什麼地方呢?起信論之失,在于:“真如緣起萬法,且爲受熏體”這一部分。按、真如爲超言絕慮,不生不滅之理體,而《起信論》謂:“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爲阿賴耶識。”又謂:“真如淨法,實無于染,但以無明而熏習故,則有染相。”如果說真如可與生滅和合,可以受熏,則陷真如于生滅無常之過,那就不成爲真如了。歐陽竟無于《唯識抉擇談》一文中謂:“起信論不立染淨種子,而言熏習起用,其熏習義亦不成。……其不立正智無漏種子也,則于理失用義,于教失違楞伽……起信無漏種,真如自能離染成淨,乃合正智與真如爲一,失體亦複失用也。……”
事實上,《起信論》確是一部僞書,是北地論師,于地論宗興起之後,依據菩提留支所譯的十卷本《入楞伽經》所造的。在《入楞伽經》中,一方面把如來藏視爲同體,一方面又視爲異體。在卷七《佛性品》中,一方面直稱阿賴耶識爲“如來藏阿賴耶識”一方面又謂:“如來藏不在阿賴耶識中,是故七種識有生有滅,如來藏不生不滅。”以上這兩種論述,《大乘起信論》繼承了其“同體論”,視如來藏與阿賴耶識爲一體,包括染淨兩種因素,故曰:“依如來藏故有生死,依如來藏故得涅槃。”而後來的攝論師受“異體論”的影響,建立九識——于阿賴耶識之外另立清淨的庵摩羅識。地論宗興起,分爲相州南道派與相州北道派,這兩派在理論上並不一致。有謂,《起信論》之撰述,目的在調和兩派理論上的差異。是否如此,尚有待于專家的考證。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