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5本字典中找到 339 條與「大乘」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269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大乘 大乘禅 大乘道 大乘燈 大乘法 大乘會 大乘基 大乘教 大乘戒 大乘經 大乘律 大乘論 大乘天 大乘心 大乘因 大乘賊 大乘宗 權大乘 叁大乘 實大乘 大乘百法 大乘純界 大乘法師 大乘法王 大乘佛教 大乘結集 大乘戒經 大乘戒壇 大乘經典 大乘九部 大乘律藏 大乘妙經 大乘七善 大乘叁寶 大乘叁藏 大乘聲聞 大乘十喻 大乘四果 大乘五位 大乘小乘 大乘玄論 大乘義章 大乘證得 大乘止觀 讀誦大乘 二種大乘 法相大乘 方等大乘 入大乘論 攝大乘論 勝上大乘 實大乘教 四大乘宗 四個大乘 四家大乘 四宗大乘 無相大乘 五種大乘 西大乘教 成論大乘師 大乘北宗論 大乘成業論 大乘二種性 大乘法相教 大乘光明定 大乘教九部 大乘涅槃經 大乘破相教 大乘破有論 大乘七大性 大乘七行相 大乘起信論 大乘山和尚 大乘善根界 大乘四法經 大乘同性經 大乘唯識論 大乘無上法 大乘五蘊論 大乘緣生論 大乘之四分 大乘之宗要 集大乘相論 六部大乘經 秘密大乘經 七種大乘性 攝大乘論釋 十種大乘論 他緣大乘心 五部大乘經 一向大乘寺 大乘寶要義論 大乘別途五逆 大乘補特伽羅 大乘德遵禅師 大乘對俱舍抄 大乘二十頌論 大乘二種成佛 大乘二種種姓 大乘方等經典 大乘廣五蘊論 大乘慧果禅師 大乘戒持犯相 大乘菩薩十地 大乘七種大義 大乘起信論疏 大乘四向四果 大乘無作大戒 大乘相應契經 大乘止觀法門 大乘中觀釋論 大乘莊嚴經論 佛說大乘戒經 菩薩失壞大乘 攝大乘現證經 受大乘戒十忍 授大乘菩薩儀 阿毗達磨大乘經 稱贊大乘功德經 大乘百法明門論 大乘法相研神章 大乘法苑義林章 大乘伽耶山頂經 大乘集菩薩學論 大乘金剛理趣經 大乘經藏 密部 大乘起信論別記 大乘起信論義記 大乘起信論義疏 大乘十八不共法 大乘無生方便門 大乘現證叁昧耶 大乘相應作意修 大乘造像功德經 大乘莊嚴寶王經 佛說大乘四法經 明珠譬大乘經典 八法具攝一切大乘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 大乘八大曼拿羅經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 大乘金剛薩埵儀軌 大乘起信論筆削記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 大乘舍黎娑擔摩經 大乘十種清淨禁戒 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大乘無量壽宗要經 大乘言教是佛所說 大乘與七大性相應 佛說大乘百福相經 入大乘論(二卷) 叁相應造大乘法釋 攝大乘論(二卷) 四家大乘四種言說 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 大乘寶月童子問法經 大乘成業論(一卷) 大乘頂王經(一卷) 大乘法苑義林章補阙 大乘起信論(二卷) 大乘起信論真僞之爭 大乘顯識經(二卷) 大乘掌珍論(二卷) 佛說大乘方等要慧經 佛說大乘流轉諸有經 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 巨力長者所問大乘經 攝大乘論本(叁卷) 攝大乘論釋(十卷) 攝大乘論現證叁昧經 小乘涅槃與大乘涅槃 大乘阿毗達磨集有叁義 大乘和尚(約8世紀) 大乘經藏 般若部第叁 大乘經藏 法華部第四 大乘經藏 方等部第二 大乘經藏 涅盤部第五 大乘經藏.華嚴部第一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大乘起信論疏(五卷) 大乘修多羅有十七種名 佛說大乘百福莊嚴相經 佛說大乘日子王所問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就果位上明大乘之趨向 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 大乘方廣總持經(一卷) 大乘開心顯性頓悟真宗論 大乘叁聚忏悔經(一卷) 佛說大乘十法經(一卷) 佛說大乘同性經(二卷) 佛說巨力長者所問大乘經 功能事中依止大乘勝決擇 七種因證大乘經真是佛說 舍利弗過去退大乘向小道 十法具攝大乘菩薩道及果 外道問聖大乘法無我義經 五相思擇大乘經起因緣說 最上大乘金剛大教寶王經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七卷) 大乘百法明門論解(一卷)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 大乘大悲芬陀利經(八卷) 大乘大方等日藏經(十卷) 大乘金剛髻珠菩薩修行分經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 佛爲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經 妙吉祥菩薩所問大乘法螺經 依乘假立分別解說如實大乘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十卷) 大乘造像功德經(上下合卷) 佛說大乘聖吉祥持世陀羅尼經 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四卷) 佛爲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法經 攝大乘論(叁卷 有慧恺序) 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稈喻經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十六卷) 大乘寶要義論(十卷今作五卷) 大乘燈《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大乘起信論(二卷 有智恺序) 大乘起信論疏筆削記(十五卷) 大乘中觀釋論(九卷今作四卷) 佛說妙吉祥菩薩所問大乘法螺經 佛說大乘善見變化文殊師利問法經 佛說大乘智印經(五卷今作二卷) 佛說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四卷) 攝大乘論釋(十五卷 有慧恺序)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一名如來藏論) 大乘金剛髻珠菩薩修行分經(一卷) 大乘密嚴經(叁卷)(前有聖教序)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叁卷) 大乘止觀法門(四卷 前有朱頃序) 佛說大乘大方廣佛冠經(上下合卷) 大乘密嚴經(叁卷)(有新翻禦製序) 大乘入楞伽經(七卷)(前有禦製序) 大乘莊嚴經論(十叁卷 有李百藥序) 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無垢大乘經 佛說證契大乘經(一卷)(有禦製序) 最上大乘金剛大教寶王經(上下合卷)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八卷)(有禦製序) 大乘集菩薩學論(二十五卷今作十一卷) 佛說大乘隨轉宣諸法經(叁卷今作一卷) 佛說無畏授所問大乘經(上中下僅半卷) 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 菩薩何依何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缽舍那 大乘經(Mahayana sutra) 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五卷) 佛說大乘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如來陀羅尼經 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無垢大乘經 大乘律(Mahayana Vinaya) 大乘論(Mahayana sastra) 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 佛說大乘不思議神通境界經(叁卷今作二卷)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四十卷今作二十卷) 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十卷)(前有代宗序) 佛說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二十卷今作十卷) 佛說大乘觀想曼拿羅淨諸惡趣經(二卷或作一卷) 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叁卷) 大乘佛教(Mahayana Byddhism) 金剛頂經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二卷) 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叁昧大教王經(叁十卷) 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皺大教王經(十卷 有序有頌) 大乘方廣曼殊室利菩薩華嚴本教贊閻曼德迦忿怒王真言大威德儀軌品 攝大乘論(Mahayana-samuparigraha-sastra) 大乘起信論(Maha yana-Sraddhotpada-sastra) ▲ 收起
當前顯示「大乘起信論真僞之爭」的詞條結果 顯示所有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1】大乘起信論真僞之爭

大乘起信論,曆來爲性宗所依的重要經論之一,大乘佛教的主要宗派如華嚴、天臺、禅、淨土等皆深受其影響。但這也是曆來爭議性頗大的一本書,隋代法經撰《衆經目錄》,卷五稱︰“(大乘起信論)一卷,人雲真谛譯,勘真谛錄無此論,故入疑。”這是最早對本論提出的疑問。唐均正著《四論玄義》,卷十稱:“起信論一卷,人雲馬鳴造。北地諸論師雲︰非馬鳴造論,昔日地論師造論,借菩薩名行之,故尋翻經目錄中無有也,未知定是否。”  這是唐代對本論提出的質疑。



清季末年,由于楊仁山的提倡,數十年間,此書風行天下。民國初年,梁啓超以日本人研究的結果,譯撰爲《大乘起信論考證》一書,結論認爲此書是我國先民所作,譽之爲傑出的思想論著,引爲我民族文化之光榮。歐陽竟無、呂秋逸、王恩洋等亦認本論爲僞書,歐陽竟無在《楊仁山居士傳》中謂:“起信論出,獨幟法壇,支離籠統之害千有余年,至今不息。”王恩洋在《大乘起信論料簡》一文中更謂:“夫斯論之作,固出于梁陳小兒,無知遍計,亦何深罪!特當有唐之世,大法盛行,唯識法相因明之理,廣博精嚴,甚深抉擇,而此論乃無人料簡,靈泰、智周之徒,雖略斥責而不探討,贻諸後世習尚風行。遂致膚淺模棱,剡盡慧命,似教既興,正法以墜,而法相唯識千余年來遂鮮人道及矣  !”



而太虛大師是佛教領袖,八宗並弘,爲維護《起信論》在佛教中的地位,乃領導武昌佛學院同仁,各撰文駁斥對方,這就引發了一場“大乘起信論論戰”。“內院”、“武院”同人,都參加了這場筆戰。《起信論》的問題究竟發生在什麼地方呢?起信論之失,在于:“真如緣起萬法,且爲受熏體”這一部分。按、真如爲超言絕慮,不生不滅之理體,而《起信論》謂:“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爲阿賴耶識。”又謂:“真如淨法,實無于染,但以無明而熏習故,則有染相。”如果說真如可與生滅和合,可以受熏,則陷真如于生滅無常之過,那就不成爲真如了。歐陽竟無于《唯識抉擇談》一文中謂:“起信論不立染淨種子,而言熏習起用,其熏習義亦不成。……其不立正智無漏種子也,則于理失用義,于教失違楞伽……起信無漏種,真如自能離染成淨,乃合正智與真如爲一,失體亦複失用也。……”



事實上,《起信論》確是一部僞書,是北地論師,于地論宗興起之後,依據菩提留支所譯的十卷本《入楞伽經》所造的。在《入楞伽經》中,一方面把如來藏視爲同體,一方面又視爲異體。在卷七《佛性品》中,一方面直稱阿賴耶識爲“如來藏阿賴耶識”一方面又謂:“如來藏不在阿賴耶識中,是故七種識有生有滅,如來藏不生不滅。”以上這兩種論述,《大乘起信論》繼承了其“同體論”,視如來藏與阿賴耶識爲一體,包括染淨兩種因素,故曰:“依如來藏故有生死,依如來藏故得涅槃。”而後來的攝論師受“異體論”的影響,建立九識——于阿賴耶識之外另立清淨的庵摩羅識。地論宗興起,分爲相州南道派與相州北道派,這兩派在理論上並不一致。有謂,《起信論》之撰述,目的在調和兩派理論上的差異。是否如此,尚有待于專家的考證。 - 于淩波居士著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