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語)謂成住壞空之四期爲一周。爲八十增減之時量。舊譯稱之爲四中劫。新譯稱之爲八十中劫。見劫條。
合八十小劫或是成住壞空四個中劫爲一大劫。 - 陳義孝編
俱舍論十二卷五頁雲:一切劫增,無過八萬,一切劫減,唯極十年。十八劫中,一增一減,時量方等,初減後增。故二十劫,時量皆等。此總名爲成已住劫。所余成壞,及壞已空,幷無減增二十差別;然由時量、與住劫同,准住各成二十中劫。成中初劫,起器世間,後十九中,有情漸住。壞中後劫,減器世間。前十九中,有情漸舍。如是所說成住壞空,各二十中,積成八十。總此八十,成大劫量。劫性是何?謂唯五蘊。 - 朱芾煌
大劫者,合四中劫,一成、一住、一壞、一空,爲一大劫。
一、成劫 曆第一次中劫,名曰成劫。
二、住劫 曆第二次中劫,名曰住劫。
叁、壞劫 曆第叁次中劫,名曰壞劫。
四、空劫 曆第四次中劫,名曰空劫。
合四中劫,共計十叁萬四千四百萬年,爲一大劫。
凡十方叁世所有一切世界,皆悉具此四種。 - 明·楊卓
爲菩薩修行之時限。略稱百劫。據大毗婆沙論卷一七八、大智度論卷四、卷二十七等載,菩薩于叁阿僧祇劫(略稱叁祇)修六度萬行,其後之百劫間則修行等覺之位,並于此期間善種相好之業。然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八、攝大乘論卷下等則唯舉叁祇,而不別立百劫之說。故智顗、法藏等諸師認爲“叁祇百劫之說”乃小乘所立者。[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一、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下、俱舍論卷十八、天臺四教儀集注卷中](參閱“叁阿僧祇劫”577)
(術語)叁大阿僧祇劫之後,更爲種感叁十二相之福業之時量也。見百劫條。
叁大劫者,就現在之賢劫,而言過去未來之二大劫也。
一、過去莊嚴劫 千佛出世。
二、現在賢劫 千佛出世。
叁、未來星宿劫 千佛出世。 - 明·楊卓
總括成住壞空等四劫,稱爲一大劫;乃一期世界之始末。瑜伽師地論卷二(大叁○·二八五下):“又此世間,二十中劫壞,二十中劫壞已空,二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已住。”即八十中劫爲一大劫,共計兩百六十八億八千萬年。[大毗婆沙論卷一叁五、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六](參閱“一中劫”5)
(術語)一個之大劫也。見大劫條。
曆成、住、壞、空四個中劫,爲一大劫,一大劫共有十叁億四千叁百八十四萬年,爲一世界由成到毀的年數。 - 陳義孝編
瑜伽二卷六頁雲:又此世間,二十中劫壞,二十中劫壞已空,二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已住。如是八十中劫,假立爲一大劫數。
二解 雜集論六卷五頁雲:謂世界成已;一中劫初唯減;一中劫後唯增;十八中劫亦增亦減。一中劫初唯減者:謂劫成時,第二十一劫。一中劫後唯增者:謂最後劫。十八中劫亦增亦減者:謂于中間十八。二十中劫,世界正壞;二十中劫,世界壞已住;二十中劫,世界正成;二十中劫,世界成已住。合此八十中劫,爲一大劫。由此劫數,顯色無色界諸天壽量。 - 朱芾煌
古代印度的計時單位,一期世界之始末,總括成住壞空四劫,稱爲一大劫。《瑜伽師地論》卷二載:“又此世間,二十中劫壞,二十中劫壞已空,二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已住。”即八十中劫爲一大劫,共計兩百六十八億八千萬年。 - 于淩波居士著
(人名)Mahakapphina,阿彌陀經曰:“摩诃劫賓那。”比丘名。賢愚經七曰:“大劫賓甯緣品。”見劫賓那條。
佛典中經常用以比喻劫期長遠、不可勝計之譬喻有五,即:(一)草木喻,若將大千世界之草木皆寸斬爲籌,每隔百年取一籌,取盡此籌,乃爲一劫。(二)沙細喻,譬如殑伽河,河廣四十裏,河中充滿細沙,其細如面,每隔百年取一粒沙,取盡此沙,乃爲一劫。(叁)芥子喻,譬如四方各百裏之城,其中滿堆芥子,每隔百年取一粒,取盡城中之芥子,乃爲一劫。(四)碎塵喻,若將大千世界碎爲微塵,每隔百年取一塵,取盡此塵,乃爲一劫。(五)拂石喻,譬如一石,廣二由旬,厚半由旬,兜率天每隔百年以六铢衣拂石一遍,拂盡此石,乃爲一劫。
[出大藏一覽] 一草木喻謂大千世界。草木皆寸斬爲壽。人間百年。但取一籌。取盡此籌。乃爲一劫。是名草木喻。(劫。梵語具雲劫波。華言分別時節。)二沙細喻謂殑伽河廣四十裏。滿中沙細如麫。人間百年。但取一粒。取盡此沙。乃爲一劫。是名沙細喻。(梵語殑伽。華言天堂來。謂其從高處流來也。)叁芥子喻謂有城四方而各百裏。其中滿堆芥子。人間百年。但取一粒。取盡此芥。乃爲一劫。是名芥子喻。四碎塵喻謂以大千世界。碎爲微塵。人間百年。但取一塵。取盡此塵。乃爲一劫。是名碎 - 明·一如等 撰
(術語)見叁只百劫條。
瑜伽四十八卷二十一頁雲:當知此中略有二種無數大劫。一者、日、夜、月、半月等,算數方便,時無量故;亦說名爲無數大劫。二者、大劫算數方便,超過一切算數之量,亦說名爲無數大劫。若就前說無數大劫;要由無量無數大劫,方證無上正等菩提。若就後說無數大劫;但經于叁無數大劫,便證無上正等菩提。不過此量。若正修行最上上品勇猛精進;或有能轉衆多中劫,或有乃至轉多大劫。當知決定無有能轉無數大劫。 - 朱芾煌
即菩薩發心至佛果之修行時間。又作叁祇百劫。爲叁阿僧祇劫和百大劫之合稱。叁阿僧祇,又作叁劫,阿僧祇譯作無數,或指數之極;劫乃時間名稱,譯作長遠等,其中有大、中、小之別。叁個阿僧只之大劫稱爲叁大阿僧祇劫,是菩薩積集菩提資糧之時間;百大劫則是佛果之身得相好莊嚴,爲修福業之時間。菩薩爲度他而作叁阿僧祇劫之修行,更爲自己成佛之身感叁十二相,而于百大劫間植無量之福德。然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八、攝大乘論卷下等唯舉叁祇,而未說百劫,故智顗、法藏等諸師皆主張叁祇百劫之說爲小乘所立。[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下、大毗婆沙論卷一七八、俱舍論卷十八、順正理論卷四十四、華嚴五教章卷二](參閱“叁阿僧祇劫”577、“劫”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