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s/a^str!,巴利語satthar。初果以上,乃至諸佛菩薩,堪爲衆生之師範,故稱大師。本事經作叁種大師:(一)如來,如來出現世間,闡揚大法,化諸衆生出離生死,令得無量義利安樂,是爲衆生之師範。(二)阿羅漢,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具足,出現世間,開示四谛,令衆生脫離生死,皆得無量義利安樂,是爲衆生之師範。(叁)有學弟子,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叁果阿那含,精修梵行,具足多聞,于諸經典,善知法義,出現世間,開示四谛,令諸衆生出離生死,皆得無量義利安樂,是爲衆生之師範。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二(大叁○·七五九中):“能善教誡聲聞弟子一切應作不應作事,故名大師;又能化導無量衆生,令苦寂滅,故名大師;又爲摧滅邪穢外道出現世間,故名大師。”
佛遺教經(大一二·一一一○下):“汝等比丘,于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大師。”此蓋以佛所說戒及法爲佛滅後之大師。
又後世我國對人師中之通曉佛教教義且有盛德者,亦常尊爲大師,如攝山大師(僧朗)、智者大師、天臺大師(智顗)、南嶽大師(慧思)、嘉祥大師(吉藏)、賢首大師(法藏),又如近代之太虛大師、印光大師等。[長阿含卷十五究羅檀頭經、大般若經卷四叁四、十誦律卷五十二、大智度論卷二]
(術語)佛之尊號。瑜伽論曰:“能善教誡聲聞弟子,一切應作不應作事故名大師。又能化導無量衆生令苦寂滅故名大師。又爲摧滅邪穢外道世間出世間故名大師。”資持記上一之一曰:“大師者所謂天人之師即十號之一。以道訓人故彰斯目。然以師通凡聖加大簡之,是則叁界獨尊九道依學,唯佛師聖得此嘉號,自余凡鄙安可僭稱。”四教儀集注上曰:“大師者群生模範。”[囗@又](職位)僧史略下曰:“唐懿宗威通十一年十一月左街雲颢賜爲叁慧大師,右街僧徹賜爲淨光大師,可孚賜爲法智大師,重謙賜爲青蓮大師。是其始也。”
道德學問足以爲人師表的人。 - 陳義孝編
瑜伽八十二卷十五頁雲:謂能善教誡聲聞弟子,一切應作不應作事;故名大師。又能化導無量衆生,令苦寂滅;故名大師。又有摧滅邪穢外道,生現世間;故名大師。
二解 瑜伽八十叁卷一頁雲:此中大師,卽是如來。又雲:大師卽是立聖教者。開許製止一切應作不應作故。當知卽是能說者。 - 朱芾煌
領導一方之師,在佛教中專指佛陀。 - 莊春江居士編
道德學問是以做人類模範的人。
- 梵心居士編
曆代朝廷對德高望重,堪爲國師之僧侶,常賜以稱號,稱爲大師號。如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敕贈廬山慧遠辯覺大師之號,其後又追谥正覺大師、圜悟大師;懿宗鹹通十一年(870)並敕雲颢、僧徹、可孚、重謙爲叁慧大師、淨光大師、法智大師、青蓮大師。類于此者,另有國師、禅師、菩薩等稱號。于生前所賜者,稱特賜;死後追封者,稱谥號、敕谥;重行追封者,稱重谥、加谥。
日本則專用于谥號,如最澄爲傳教大師,圓仁爲慈覺大師等。[宋高僧傳卷六、卷七、卷十二、佛祖統紀卷四十二、釋氏要覽卷上、大宋僧史略卷中、卷下]
(人名)東土之二祖慧可大師也。六祖壇經序曰:“西傳四七,至菩提達磨,東來此土,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有可大師者,首于言下悟入,末上叁拜,得髓受衣。”
(人名)馬祖道一禅師也。見馬祖條。
指我國禅宗之第六祖慧能大師。師以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頓悟法門,與神秀所倡之漸悟法門相對,史稱“南頓北漸”、“南能北秀”。(參閱“慧能”6040)
(人名)禅宗之六祖慧能大師也。
乃對比丘尼之尊稱。我國此例甚多。然非“尼大師”叁字並稱,而系以“大師”之號尊稱某一尼師。如嘉泰普燈錄中載有:甘露仲宣禅師之法嗣“平江府妙湛尼慈鑒大師文照”、枯木成禅師之法嗣“東京妙慧尼淨智大師慧光”、石門易禅師之法嗣“遂甯府香山尼佛通大師”。[禅林象器箋卷五稱呼門尼大師條]
(雜名)尊尼而稱爲大師者,支那多其例。見象器箋五。
(一)爲唐朝所頒贈之高僧德號。太宗貞觀二十年(646)七月,曾將此一德號頒予天臺宗六祖智威,並封以“朝散大夫”之官爵。高宗時,亦曾頒敕惠威爲四大師,亦封爲朝散大夫。以此因緣,時人乃將智威、惠威並稱爲“二威法師”。佛祖統紀卷叁十九(大四九·叁六六上):“诏法華智威禅師,補四大師朝散大夫。”
(二)日本四大師,通常指:(一)最早得到“大師”谥號之四位大德,即傳教大師最澄、弘法大師空海、慈覺大師圓仁與智證大師圓珍。(二)住于比睿山而受“大師”名號之四位大德,即傳教大師最澄、慈覺大師圓仁、智證大師圓珍、慈慧大師良源。
(職位)唐朝有四大師之稱號,依敕補之。佛祖統祀叁十九曰:“诏法華智威法師,補四大師朝散大夫。”
(一)(?~1001)即宋代譯經僧法天之封號。爲中天竺人,開寶六年(973)至我國。太平興國七年(982),奉诏入居太平興國寺之譯經院,從事譯經工作,帝乃賜號“傳教大師”。[宋高僧傳卷叁](參閱“法天”3338)
(二)(767~822)即日本天臺宗開祖最澄之谥號。近江滋賀人,俗姓叁津首。其先人爲歸化日本之漢人。十四歲出家,十九歲于東大寺受具足戒。未久,隱入日枝山中,自構草堂,發憤潛修。延曆七年(788),創立根本中堂,號比睿山。二十叁年,與空海來唐修習臺、密、禅叁宗,返日本後大弘此叁宗之旨。弘仁十叁年六月入寂,世壽五十六。谥號“傳教大師”。生平著作極衆,現存者凡百六十余部。(參閱“最澄”5045)
瑜伽九十四卷八頁雲:雲何名爲大師圓備?謂諸如來,成就十力,四無所畏。如是等名大師圓備。 - 朱芾煌
如生圓滿中說。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