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bhadanta,巴利语同。音译婆坛陀。于印度时,为对佛菩萨或高僧之敬称。又比丘中之长老,亦称大德。另于诸部律中,对现前之大众,凡指比丘众,称“大德僧”,比丘尼众则称“大姊僧”。于我国,不以“大德”一词称佛菩萨,而为对高僧之敬称。然于隋唐时代,凡从事译经事业者,特称大德,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六即记载:贞观十九年(645)六月玄奘于弘福译经时,另有证义大德十二人、缀文大德九人、字学大德一人、证梵语梵文大德一人等。贞元释教目录卷十六亦举出临坛大德、百座大德、三学大德、讲论大德、义学大德、翻经大德、译语大德等名称。 此外,统领僧尼之僧官,亦称大德。据续高僧传卷十一吉藏传载,唐朝武德初年,以僧众过繁,乃置十大德以纲维法务;大宋僧史略卷下德号条亦列出临坛大德、引驾大德等名称。然至近代以来,“大德”一词已广泛使用,凡对有德有行之人,不论其出家、在家,均以“大德”尊称之;或不限于具足德行与否,而成为佛教界一般性之礼称。[别译杂阿含经卷一、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九、卷三十八、大智度论卷二、大毗婆沙论卷六、释氏要览卷上]
(术语)梵云婆檀陀Bhadanta,原为称佛之名。在律中则为比丘之称。唐时有临坛大德之称。是敕任者。释氏要览上曰:“智度论云:梵语波檀陀,秦言大德。”毗奈耶杂事十九曰:“年少苾刍应唤老者为大德,老唤少年为具寿,若不尔者得越法罪。”僧史略下曰:“德号之具其来远矣!魏秦之世翻译律本羯磨文中族曰大德僧。(中略)诸传纪私呼僧中贤彦多曰大德,非国朝所辅也。(中略)大历六年辛亥年,四月五日,敕京城僧尼临坛大德各置十人,以为常式。有阙即填,此带临坛而有大德二字,及官补德号之始也。宪宗朝端甫为引驾大德,此带引驾为目。宣宗大中四年六月降诞日,内殿禅大德辩肇二人,此带禅学得名。”四分戒本序曰:“诸世尊大德,为我说是事。”戒疏一上曰:“七佛非一曰诸,宇宙无上曰世尊,行满位高曰大德也。”
很有道德而且精通佛法的人。 - 陈义孝编
1.尊称长辈,或出家年资比自己高者,如「大德阿难」。2.赞美词,相当于「伟大的!」,如「大德大力」。 - 庄春江居士编
很有道德而且精通佛法的人。
- 梵心居士编
为日本京都佛教名胜之一。山号龙宝山。乃日本临济宗大德寺派之大本山。正中元年(1324),宗峰妙超(大灯国师)所创。自后醍醐天皇赐予“本朝无双禅苑”之号后,遂被推为五山之一。足利义满许之为十刹之一。数次遭遇大火。应仁之乱后,一休宗纯入住该寺,由于豪商大力接助,遂得再兴。然开祖时之纯粹禅风,至今已渐趋式微,而以茶道闻名于世。
此处伽蓝大多为桃山、江户初期之
建筑。由于有力檀护之布施,茶道甚盛,遗留至今之茶室、茶庭甚多,另藏有室町末期王公贵族所珍藏之宋画。法堂、佛殿、钟楼、库里、方丈等并列。唐门是“聚乐第”之遗构,为华丽之桃山建筑。方丈之庭园为江户初期之样式。除方丈室之八十四面障壁画外,另有大灯国师像等顶相,及牧溪所画中观音左右猿鹤图、龙虎图、南宋之五百罗汉八十二幅、墨迹、佛画等。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于慈悲寺设立僧官十人,命名为十大德,以统筹管理僧众、教团等事。其中,觉朗、保恭、吉藏、法侃、慧因、海藏、智藏、明瞻等大德,皆为出身于南朝陈代之高僧,且与长安大禅定寺、大兴善寺有密切关系。此机构成立不数年即告解散。此外,据历代三宝纪卷十二,及续高僧传卷二阇那崛多传记载,隋文帝于开皇七年(587),曾在大兴善寺置“十大德沙门”,辅助崛多翻译梵文经典。此十位高僧为僧休、法粲、法经、慧藏、洪遵、慧远、法纂、僧晖、明穆、昙迁等。[续高僧传卷十一、卷十三、卷二十一、释氏稽古略卷三]
(术语)已达于道之高僧。即证阿罗汉果之圣者也。
已达于道的高僧,亦即已经证悟阿罗汉果的圣者。 - 陈义孝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