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1本字典中找到 44 条与“大慈”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31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大慈

  (术语)见大慈大悲条。

佛学常见辞汇 【2】大慈

  伟大的慈心。 - 陈义孝编

法相辞典 【3】大慈

佛地经论五卷十页云:如来地中平等性智相应大慈众相成满,恒常现行。如来既有无缘大慈;余二不说,自然成就。如来由此三种慈故;平等救济一切有情。非但于彼少分与乐。普于一切有情诸法无我真如平等性转,恒常现行,救度一切;故名大慈。非如声闻及异生等,暂时少分与乐行转;不能救度一切有情。 - 朱芾煌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4】大慈

  (术语)大慈大悲也。观无量寿经曰:“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佛学大词典 【5】大慈

  位于四川成都。古称震旦第一丛林。创建于唐代,玄宗赐额“大圣慈寺”。多次毁于兵火,今所存者为清代之建筑。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6】大慈

  (菩萨)谓弥勒菩萨。弥勒译言慈也。

佛学常见辞汇 【7】大慈

  指弥勒菩萨。弥勒华译慈氏,以慈得名。心地观经云:“弥勒菩萨法王子,最初发心不食肉,是故得名为慈氏。” - 陈义孝编

佛识慧集 【8】大慈

指弥勒菩萨。弥勒华译为慈氏,以慈得名,心地观经云:“弥勒菩萨法王子,最初发心不食肉,是故得名为慈氏”。

- 梵心居士编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9】大慈悲门

  (术语)对于佛之大智慧门之称。门者差别之义。

佛学大词典 【10】大慈大悲

  指佛菩萨济度一切众生之大慈悲心而言。即广大无边之慈悲。慈悲二字,本即含有“摄受众生,拔苦与乐”之义,佛菩萨住于利他之心,拔除众生无边之苦,而予以喜乐。尤以佛更以无缘之大悲心而度化众生,故“大慈大悲”一般多用于佛之慈悲。又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以“大慈”为“与一切众生乐”,以“大悲”为“拔一切众生苦”。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下):“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二五·二五六中):“菩萨大慈者,于佛为小,于二乘为大,此是假名为大。佛大慈大悲,真实最大。”[佛地论卷五](参阅“慈悲”5805)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1】大慈大悲

  (术语)佛菩萨广大之慈悲也。与乐为慈。拔苦为悲。智度论二十七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中略)菩萨大慈于佛为小,于二乘为大。此是假名为大,佛大慈大悲,真实最大。”法华经曰:“大慈大悲,常无懈倦。”

佛学常见辞汇 【12】大慈大悲

  伟大的慈心和悲心。给众生乐叫做慈;拔众生苦叫做悲。 - 陈义孝编

法界次第初门 【13】大慈大悲

  一大慈  二大悲

次十八不共法而辩大慈大悲者。诸佛得十八不共法等法。常在大慈悲住故。慈善根力。普熏三业。于十方世界普现而作佛事。利益一切。故次而辩之。释慈悲之名。虽同四无量中。而体殊别。非可为类。故至极果。方得受于大名也

一大慈  佛住大慈心中。以大慈善根力故。能实与一切众生世间乐及出世间乐。故云慈能与乐。若四无量中慈。虽心念与乐。而众生实未得乐。故不名大也。有二种与乐。一住大慈三昧。慈力冥熏。随所应得乐众生。各得安乐。二慈三昧力。普现三业。随有应得乐众生见闻知者。各获安乐。故名大慈。即是如意珠王身也

二大悲  佛住大悲心中。以大悲善根力故。能实拔一切众生世间苦。分段生死苦。及变易生死苦。故云悲能拔苦前四无量中悲。虽心念救苦。而众生实未得脱苦。不名大悲也。有二种拔苦。意同慈中分别。但有拔苦之异。故名大即是药树王身也 - 隋·智顗 撰

俗语佛源 【14】大慈大悲

  给与欢乐为“慈”,拔除痛苦为“悲”,合称“慈悲”。爱一切众生为大慈,拯救一切受苦受难的人为大悲。佛家以“慈悲为怀,提倡廓然大公的利他精神。佛称”两足尊“,即具足智慧和慈悲。菩萨实行“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唐·王维《燕子龛禅师》诗云:“救世多慈悲,即世无行作。”表明“慈悲”即“救世”之心。佛菩萨心量广大平等,救度一切众生而不见众生之相,故称“大慈大悲”,所谓“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智度论》卷二七)“大慈大悲”常用以称佛。如《说岳》第一回:“我佛原是个大慈大悲之主。”“大慈”、“大悲”又分别指称弥勒、观音两尊菩萨。弥勒(Maitreya)意为“慈氏”,是“未来佛”,当予众生未来之乐,号为“大慈尊”,观音菩萨“救苦救难”,拔除众生今现在之苦。号为“大悲菩萨”。后来,帮助别人、救人于患难之中,都叫做“大慈大悲”、“大发慈悲”。亦用为祈求别人怜悯和帮助的话。如《喻世明言》卷三七:“伏望母亲大人,大发慈悲,优容苦志。”又如茅盾《赵先生想不通》:“啊哟!大少奶奶,大慈大悲的嫂子!下次我再说,罚我烂舌头!”(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法相辞典 【15】大慈大悲

佛地经论五卷十一页云:大慈大悲,无瞋不害无痴善根以为自性。与乐、拔苦、行相有异。俱有三种。有情缘等。慈是无瞋,悲是不害。慈缘无乐,欲与其乐。悲缘有苦,欲拔其苦。 - 朱芾煌

佛识慧集 【16】大慈大悲

伟大的慈心和悲心。给众生乐叫做慈,拔众生若叫做悲。

- 梵心居士编

佛学大词典 【17】大慈恩寺

  位于西安城南之古寺。又称慈恩寺。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子治(高宗)为报其母文德皇后之慈恩,故于进昌无漏寺(一说净觉寺)之旧址营筑该寺。寺分十余院,一千余间,庄严雄丽。寺成,太子亲幸,拜佛像幡华,敕度三百僧,别请五十大德,迎玄奘为上座。且于寺之西北,筑造翻经院,安置玄奘所携回之经像舍利等。后天竺三藏阿地瞿多请来梵筴,因玄奘担忧经像遭火难、散佚,帝乃令采西域之制,建大雁塔(五层砖塔),安置梵筴等。玄奘所译出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太宗亲制“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子亦亲撰序记,各镌之于石碑。永徽四年(653),由中书令褚遂良书此两碑文,亦各刻之,置于塔南之后壁。玄奘一生译经事业大半完成于斯,先后译有如来示教胜军王经、佛地经论、因明正理门论本、大乘广百论释论、阿毗达磨顺正理论等多部。显庆元年(656),玄奘奏请建立大慈恩寺碑,帝乃亲制其文,赐之与寺,仍奉迎于芳林门。三年,西明寺新成,玄奘奉敕移住。麟德元年(664),玄奘示寂于玉华宫,门人遵其遗命,将其柩迁往翻经院,并葬于浐东白鹿原。后有义福继至

,住二十余年而入寂。德宗时,北印度三藏牟尼室利来此译经,其后示寂于此。后历经数代灾变,本寺之故址仅存者唯大雁塔,至清康熙年间重加整修,以迄于今。[释氏六帖卷二十一、开元释教录卷八、旧唐书本纪第四、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第五○五]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8】大慈恩寺

  (寺名)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皇太子治,为文德皇后于长安创大慈恩寺,高宗永徽三年,玄奘三藏奏请建大塔,奉安西来之经论梵本佛舍利,塔高二百尺。见稽古史略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