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語)見大慈大悲條。
偉大的慈心。 - 陳義孝編
佛地經論五卷十頁雲:如來地中平等性智相應大慈衆相成滿,恒常現行。如來既有無緣大慈;余二不說,自然成就。如來由此叁種慈故;平等救濟一切有情。非但于彼少分與樂。普于一切有情諸法無我真如平等性轉,恒常現行,救度一切;故名大慈。非如聲聞及異生等,暫時少分與樂行轉;不能救度一切有情。 - 朱芾煌
(術語)大慈大悲也。觀無量壽經曰:“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衆生。”
位于四川成都。古稱震旦第一叢林。創建于唐代,玄宗賜額“大聖慈寺”。多次毀于兵火,今所存者爲清代之建築。
(菩薩)謂彌勒菩薩。彌勒譯言慈也。
指彌勒菩薩。彌勒華譯慈氏,以慈得名。心地觀經雲:“彌勒菩薩法王子,最初發心不食肉,是故得名爲慈氏。” - 陳義孝編
指彌勒菩薩。彌勒華譯爲慈氏,以慈得名,心地觀經雲:“彌勒菩薩法王子,最初發心不食肉,是故得名爲慈氏”。
- 梵心居士編
(術語)對于佛之大智慧門之稱。門者差別之義。
指佛菩薩濟度一切衆生之大慈悲心而言。即廣大無邊之慈悲。慈悲二字,本即含有“攝受衆生,拔苦與樂”之義,佛菩薩住于利他之心,拔除衆生無邊之苦,而予以喜樂。尤以佛更以無緣之大悲心而度化衆生,故“大慈大悲”一般多用于佛之慈悲。又大智度論卷二十七以“大慈”爲“與一切衆生樂”,以“大悲”爲“拔一切衆生苦”。觀無量壽經(大一二·叁四叁下):“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衆生。”大智度論卷二十七(大二五·二五六中):“菩薩大慈者,于佛爲小,于二乘爲大,此是假名爲大。佛大慈大悲,真實最大。”[佛地論卷五](參閱“慈悲”5805)
(術語)佛菩薩廣大之慈悲也。與樂爲慈。拔苦爲悲。智度論二十七曰:“大慈與一切衆生樂,大悲拔一切衆生苦。(中略)菩薩大慈于佛爲小,于二乘爲大。此是假名爲大,佛大慈大悲,真實最大。”法華經曰:“大慈大悲,常無懈倦。”
偉大的慈心和悲心。給衆生樂叫做慈;拔衆生苦叫做悲。 - 陳義孝編
一大慈 二大悲
次十八不共法而辯大慈大悲者。諸佛得十八不共法等法。常在大慈悲住故。慈善根力。普熏叁業。于十方世界普現而作佛事。利益一切。故次而辯之。釋慈悲之名。雖同四無量中。而體殊別。非可爲類。故至極果。方得受于大名也
一大慈 佛住大慈心中。以大慈善根力故。能實與一切衆生世間樂及出世間樂。故雲慈能與樂。若四無量中慈。雖心念與樂。而衆生實未得樂。故不名大也。有二種與樂。一住大慈叁昧。慈力冥熏。隨所應得樂衆生。各得安樂。二慈叁昧力。普現叁業。隨有應得樂衆生見聞知者。各獲安樂。故名大慈。即是如意珠王身也
二大悲 佛住大悲心中。以大悲善根力故。能實拔一切衆生世間苦。分段生死苦。及變易生死苦。故雲悲能拔苦前四無量中悲。雖心念救苦。而衆生實未得脫苦。不名大悲也。有二種拔苦。意同慈中分別。但有拔苦之異。故名大即是藥樹王身也 - 隋·智顗 撰
給與歡樂爲“慈”,拔除痛苦爲“悲”,合稱“慈悲”。愛一切衆生爲大慈,拯救一切受苦受難的人爲大悲。佛家以“慈悲爲懷,提倡廓然大公的利他精神。佛稱”兩足尊“,即具足智慧和慈悲。菩薩實行“四無量心”,即慈、悲、喜、舍。唐·王維《燕子龛禅師》詩雲:“救世多慈悲,即世無行作。”表明“慈悲”即“救世”之心。佛菩薩心量廣大平等,救度一切衆生而不見衆生之相,故稱“大慈大悲”,所謂“大慈與一切衆生樂,大悲拔一切衆生苦”。(《大智度論》卷二七)“大慈大悲”常用以稱佛。如《說嶽》第一回:“我佛原是個大慈大悲之主。”“大慈”、“大悲”又分別指稱彌勒、觀音兩尊菩薩。彌勒(Maitreya)意爲“慈氏”,是“未來佛”,當予衆生未來之樂,號爲“大慈尊”,觀音菩薩“救苦救難”,拔除衆生今現在之苦。號爲“大悲菩薩”。後來,幫助別人、救人于患難之中,都叫做“大慈大悲”、“大發慈悲”。亦用爲祈求別人憐憫和幫助的話。如《喻世明言》卷叁七:“伏望母親大人,大發慈悲,優容苦志。”又如茅盾《趙先生想不通》:“啊喲!大少奶奶,大慈大悲的嫂子!下次我再說,罰我爛舌頭!”(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佛地經論五卷十一頁雲:大慈大悲,無瞋不害無癡善根以爲自性。與樂、拔苦、行相有異。俱有叁種。有情緣等。慈是無瞋,悲是不害。慈緣無樂,欲與其樂。悲緣有苦,欲拔其苦。 - 朱芾煌
偉大的慈心和悲心。給衆生樂叫做慈,拔衆生若叫做悲。
- 梵心居士編
位于西安城南之古寺。又稱慈恩寺。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子治(高宗)爲報其母文德皇後之慈恩,故于進昌無漏寺(一說淨覺寺)之舊址營築該寺。寺分十余院,一千余間,莊嚴雄麗。寺成,太子親幸,拜佛像幡華,敕度叁百僧,別請五十大德,迎玄奘爲上座。且于寺之西北,築造翻經院,安置玄奘所攜回之經像舍利等。後天竺叁藏阿地瞿多請來梵筴,因玄奘擔憂經像遭火難、散佚,帝乃令采西域之製,建大雁塔(五層磚塔),安置梵筴等。玄奘所譯出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太宗親製“大唐叁藏聖教序”,太子亦親撰序記,各镌之于石碑。永徽四年(653),由中書令褚遂良書此兩碑文,亦各刻之,置于塔南之後壁。玄奘一生譯經事業大半完成于斯,先後譯有如來示教勝軍王經、佛地經論、因明正理門論本、大乘廣百論釋論、阿毗達磨順正理論等多部。顯慶元年(656),玄奘奏請建立大慈恩寺碑,帝乃親製其文,賜之與寺,仍奉迎于芳林門。叁年,西明寺新成,玄奘奉敕移住。麟德元年(664),玄奘示寂于玉華宮,門人遵其遺命,將其柩遷往翻經院,並葬于浐東白鹿原。後有義福繼至
,住二十余年而入寂。德宗時,北印度叁藏牟尼室利來此譯經,其後示寂于此。後曆經數代災變,本寺之故址僅存者唯大雁塔,至清康熙年間重加整修,以迄于今。[釋氏六帖卷二十一、開元釋教錄卷八、舊唐書本紀第四、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第五○五]
(寺名)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皇太子治,爲文德皇後于長安創大慈恩寺,高宗永徽叁年,玄奘叁藏奏請建大塔,奉安西來之經論梵本佛舍利,塔高二百尺。見稽古史略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