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名Maha^ -vairocana^bhisam!bodhi-vikurvita^dhis!t!ha^na- vaipulya-su^trendra-va^ja-na^ma-dharmaparya^ya 。凡七卷。唐代善無畏、一行、寶月等譯。又作毗盧遮那成佛經、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大毗盧遮那經。爲真言叁部經之一。系密宗胎藏界之根本大經,與金剛頂經同爲日本東臺兩密所依聖典。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冊。本經乃大日世尊在金剛法界宮所說,旨在開示一切衆生本有清淨菩提心所具之無盡莊嚴藏,示以本有本覺曼荼羅爲主旨,並宣說叁密之方便。
本經共計叁十六品,頓漸兼陳,理事並闡。全經以阿(豙)字本不生之心地爲宗,以如實自知,開悟無生智,獲無相悉地爲趣。前六卷叁十一品爲本經之主體,第七卷五品屬供養法。前叁十一品中之第一入真言門住心品爲本經之序品,亦是本經之主要關鍵,此品闡釋密教基本教義(教相);其中“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方便爲究竟”叁句,已統釋全經之宗旨,凡本經所說,皆不出此叁句法門。第二入漫荼羅具緣真言品以下至第叁十一囑累品乃敘述密教之各種儀軌、行法(事相)。第七卷則說明供養等次第法。
據大日經開題謂,本經有叁本,即:(一)法爾常恒本,以心王心數諸尊,各各演說自內證法門。(二)分流廣本,系龍猛菩薩入南天竺鐵塔,對金剛薩埵所誦傳之十萬頌經。(叁)分疏略本,即現傳之七卷叁千余頌經,乃撮自十萬頌之精要者。據開元釋教錄卷九載,本經之梵本系沙門無行自天竺學成歸來所攜回,時秘藏于長安華嚴寺。後善無畏叁藏與一行禅師俱到該寺,從中選取大日經略叁千頌,而于開元十二年(724)奉诏于長安大福先寺譯出。本經亦有西藏譯本,但其章品之廢立與次第,與漢譯本稍異,如西藏藏經不以第七卷爲經典,而將之歸于論疏部,收于“丹珠爾部”中,另加寂靜護摩儀軌品等七品(稱爲外篇),總共亦叁十六品,譯出年代較漢譯晚叁十年。關于本經之注疏,有一行之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二十卷、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義釋十四卷,此二書系解釋大日經前六卷之文義,另有不可思議所撰之大毗盧遮那供養次第法疏二卷,爲最後一卷之注疏。此外,西藏大藏經丹珠爾中,亦收有大量之注釋書。[大日經疏卷一、開元釋教錄卷十二、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四、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五、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法琳傳](參閱“大日經義釋”769)
(經名)本名,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以毗盧遮那爲日之別名,故稱爲大日經。唐善無畏譯,共七卷。前六卷爲正經文,第七卷爲其供養法。秘密部叁經之一,而胎藏界真言之本經也。所說之法對于金剛頂經之所說,而謂之胎藏界,亦曰大日宗,瑜伽宗。大日經疏二曰:“所以稱大日經王者非爲此乎?”
凡二十卷。善無畏(637~735)講解,一行(683~727)筆錄。又稱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大疏。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九冊。隨文解釋大日經七卷中之前六卷叁十一品。善無畏譯出大日經後,應諸方之請而講解大日經,一行筆錄之,遇有善無畏另作解釋之處,則記“阿阇梨言”,若屬一行自己之看法,則記“私謂”、“今謂”以資識別。所釋明快暢達,義旨無所不盡,特以具緣品以下,多用淺略深秘二重釋,頗能發揮本經奧旨。又于第六卷阿阇梨所傳曼荼羅之圖位,補說經疏之曼荼羅,以闡明大日經之主旨。全書多處引用大品般若、法華、華嚴、大智度論、中論、璎珞經、無盡意經、大般涅槃經、佛性論等,顯示作者學識之淵博。本書有再治本,題爲大日經義釋,十四卷,或謂由智俨、溫古等重新整理而成者,其內容與本書大同小異。本書之注書有大日經義釋演密鈔(遼·覺苑)等數十種。[宋高僧傳卷五、大日經義釋演密鈔卷一、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卷一](參閱“大日經義釋”769)
(書名)善無畏叁藏爲玄宗皇帝講說本經。一行阿阇梨記之,異本有多種,據日本僧家言,現今存者唯二本,一爲日本弘法攜回本國者,有二十卷,稱爲大日經疏。一爲日本慈覺攜回本國者,有十四卷,稱爲大日經義釋。此二部大同小異也。大日經疏日本東密之學者,稱爲本疏,或謂之大疏,無畏疏等計二十卷,其中至第叁卷半,釋本經住心品之一品,謂之口疏,由是已下謂之奧疏。古來釋疏者,有口奧二疏之異,此以教相事相之二門異故也。其解釋吾國不多見,日本則甚多,如遍明鈔,指心鈔,口筆鈔,大疏鈔(又名宥快鈔),已上皆解口疏。妙印鈔,演奧鈔,皆解奧疏。
Darijingshu
《大日經》的注釋書。有《本疏》、《大疏》、《無畏疏》等異稱。唐一行撰。通行本爲20卷。異本多種,卷數各不相同。崔牧在《大日經序》中說,一行在助善無畏譯畢《大日經》後,“重請叁藏和尚敷暢厥義,隨錄撰爲記釋十四卷”。一行臨終時命弟子智俨、溫古等改治疏文,更名《大日經義釋》。後因傳抄有異,經名、卷數遂有不同,理論上並無出入。據稱日本現存有兩種版本:一是弘法攜回的《大日經疏》20卷本,系東密專弘;二是慈覺攜回的《大日經義釋》14卷本,爲臺密所依。
該疏爲一行的重要著作。由于他善釋經文,闡明教相和事相,對早期密宗理論體系有許多發揮。他視《大日經》爲統領一切佛教的經典,認爲該經第一、第二品貫串了全經主題,其余各品都是第一、第二品的演繹和引申。《大日經疏》詳釋善無畏所傳曼荼羅,即世稱胎藏曼荼羅。20卷中,第1卷至第3卷上半,釋本經《住心品》,謂之口疏,是統論全經大意,爲初學者所講說的教相。第3卷下半以下,釋本經《具緣品》至《囑累品》,謂之奧疏,專釋事相,未灌頂者不予傳授。
《大日經疏》對中國密宗的貢獻,除了詳解經中“文有隱伏,前後相明,事理互陳”各點,保存了善無畏所傳的圖位,注明許多事相的作法與意義外,並發揚了大乘佛教世、出世間不二的精神,使密宗教理更趨完備。其注釋中國不多見,日本則甚多。主要有空海、信堅、圓仁、信日、覺阿、觀賢、濟暹、杲寶、賴瑜、宥快、信證、道範、宥詳、宥範等人的著作多種。(蘇淵雷)
(名數)大日經一曰:“佛言: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方便爲究竟。”大日經一部以此叁句爲大宗。同疏一曰:“以此叁句義中悉攝一切佛法。(中略)佛已開示淨菩提心,略明叁句大宗竟。即統論一部始終。(中略)當知十方叁世一切如來,種種因緣隨宜演說法,無非爲此叁句法門,究竟同歸,本無異轍。”此叁句攝于金剛薩埵種子&DF-87A4;(吽)之一字。其故,以字體之&DF-8770;字,爲因之義,當于菩提爲因之句,&DF-8745;字之叁昧點爲行,當于大悲爲根之句,&DF-8768;(麼)字之大空點爲究竟之果,當于方便究竟之句也。吽字義曰:“雖千經萬論亦不出此叁句一字,其一字中所開因行果等准前思之。”
(書名)一、攝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入蓮華胎藏海會悲生曼荼羅廣大念誦儀軌供養方便會叁卷,唐善無畏譯。稱爲攝大軌。二、大毗盧遮那經廣大儀軌,叁卷,同人譯。稱爲廣大軌。叁、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蓮華胎藏悲生曼荼羅廣大成就儀軌供養方便會,二卷,唐法全于玄法寺集,稱爲玄法軌。四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蓮華胎藏菩提幢標幟普通真言藏廣大成就瑜伽,叁卷,法全于青龍寺集,稱爲青龍軌。已上謂之四部儀軌。
凡十四卷。又作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義釋、義釋。唐代僧一行( 683~727)記。收于卍續藏第叁十六冊。系大日經之注釋書,內容有:入真言門住心品、入漫荼羅具緣真言品、成就悉地品、秘密八印品、受方便學處品、囑累品等叁十一品,本書之注釋書有遼·覺苑撰之大日經義釋演密鈔等。又大日經疏與“義釋”兩者之關系,至今疑點尚多。或謂由大日經義釋之序推知:由善無畏口述釋義,一行筆記者,即“疏”;而由智俨及溫古二人再整理釋義者,即“義釋”。于密教中,大日經疏與大日經義釋,皆爲研讀大日經之指南。[八家秘錄卷上、諸宗章疏錄卷叁]
(書名)十四卷,與大日經疏大同小異。日本之演密鈔十卷,即釋義釋者。
(書名)二十卷之疏及十四卷之義釋,皆爲善無畏叁藏解釋本經七卷中前六卷之經文者,其第七卷爲說供養本經所說諸之次第者,叁藏未釋之,後不可思議法師解釋之,稱爲不思議疏。有二卷。
(術語)指貪嗔癡慢疑之五使爲五根本煩惱。
凡十卷。略稱演密鈔。遼·覺苑撰。今收于卍續藏第叁十七冊。爲大日經義釋之注書,乃曆代密教行者重要參考書之一,迄今猶受重視。覺苑爲燕京圓福寺沙門,于遼道宗太康年間(即宋神宗熙甯年間),奉道宗之敕而著成此書。內容分爲二大門:(一)文前聊簡,包括起教因緣、藏教收攝、說經會處、辨教淺深、明經宗趣、翻譯傳通等六項。(二)依文正釋,即大日經義釋文句之注釋。
全一卷。唐代不空譯。今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冊。略稱大日經略念誦法、五支念誦要行法、五支念誦法。闡說叁昧耶、不動尊、如來鈎、普通真言、金剛甲胄等五印明。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有五咒印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Darijing
佛教密宗根本經典之一。全稱《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亦稱《毗盧遮那成佛經》。唐善無畏等譯。7卷。“大毗盧遮那”,意爲“大日”。據佛教傳說,此經是大日如來在金剛法界宮爲金剛手秘密主等所說,原有廣本十萬頌,系龍猛菩薩入南天竺鐵塔,親承金剛薩埵的傳授後誦出。龍猛又撮取十萬頌本要義,編成略本叁千余頌。
唐開元四年(716),善無畏來長安弘法,偕弟子一行往華嚴寺,揀出無行遊學天竺那爛陀寺搜集的龍猛所傳略本,于開元十二年在洛陽奉(福)先寺譯出此經前6卷,由沙門寶月譯語,一行筆受,兼綴辭理。翌年,又譯出善無畏自己帶來的梵本(一說爲善無畏自撰),是爲第7卷,前後合爲一經,共叁十六品,以前6卷叁十一品爲正經。約在漢譯本問世30年後,又有印度戒王菩提論師和西藏的翻譯官德積的藏譯本出現。藏譯分爲內外兩編,其中內編和漢譯的前6卷相當,內容亦大同小異,但品目的廢立和次第互不相同(僅二十九品),文字方面亦略有出入。外編在世出世護摩法品之後,有寂靜護摩儀軌等七品,全經亦爲叁十六品。但藏譯外編,漢譯全無;而漢譯第7卷,藏譯也付阙如。
該經第1卷主要講述密教的基本教義,第2卷至第6卷爲密教的各種儀軌、行法等;第7卷主要爲供養念誦叁昧耶法門(供養方式、方法)。全經于所說諸曼荼羅(壇場)中,特以大悲胎藏生曼荼羅爲正式灌頂曼荼羅,所傳密教胎藏部大法即從此出。它開示一切衆生本有的淨菩提心所持無盡莊嚴藏的本有本覺的曼荼羅,並宣稱能悟入這本有淨菩提心的身、語、心叁密方便。此經所說不出叁句法門,更以菩提即是如實知自心,衆生自心即一切智,須要如實觀察、了了證知。從因到果,皆以無所住而住其心。闡揚了說理平等法門。經內所有密咒,全都寫出梵字,並逐字用漢音對譯。
漢文注疏有一行的《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疏》20卷,藏文大藏經丹珠爾中收有佛密《毗盧遮那現等覺大怛荼羅注釋》一書。一行和佛密都是注疏此經的前6卷。第7卷有新羅不可思議的《大毗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疏》2卷。日本重要注疏有空海的《大日經開題》1卷,圓仁的《大毗盧遮那成道經心目》1卷。此外,觀賢、信正、實範、高辨、圓爾等,也有注疏之作。(蘇淵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