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安心忍耐。乃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即心能安住不动,堪忍身心内外之荣辱恼害,以成就道业。[摩诃止观卷七之四、大明三藏法数卷三十七](参阅“十波罗蜜”449、“忍”2889 )
(术语)安心忍耐也。止观七之四曰:“安忍者,能忍成道事。”三藏法数三十七曰:“安即不动,忍即忍耐。”
安心忍耐。 - 陈义孝编
又作安忍成就、安忍强软贼、安忍强软两贼。为天台宗所立十乘观法之一。谓能安忍,不为逆顺之缘所动而成就道事。行人若已识知次位分齐,为内外之缘所动,多损内德,则必修此法以防障缘。然而非但逆缘是障碍,顺缘亦是行人之大妨碍。行人若依修观之功初入外凡,转障开慧,传诵渐广,则易外遭名利,内动宿障,遂至破败自行,今修此安忍不动法,得以进入内凡似位。[法华玄义卷八、天台四教仪](参阅“十乘观法”463)
(术语)十乘观之一。
(六百卷 有唐太宗三藏圣教序唐高宗三藏圣教记 沙门玄则大般若经初会序 十六分各有一序)
唐玉华寺沙门释玄奘译
第十三安忍波罗密多分。佛在给孤独园,与千二百五十苾刍众俱,命满慈子宣说忍度。舍利子问:「菩萨忍、声闻忍、有何差别?」满慈子答:「声闻唯为舍弃自身烦恼,名为少分安忍。菩萨欲度无量有情,名为具分安忍。于檀涂火烧,起平等心,俱欲毕竟利乐。又声闻唯观蕴等无我有情之所引发,菩萨亦观蕴等无性无生之所引发,菩萨欲证菩提,应修其心,令与地水火风空等,宁受无边大苦,而不爱着二乘自利众善。又若住二乘地,起二乘作意,乃至乐观蕴等常无常等,是为行他行处,若修六度一切智智相应作意,是为行自行处,一切恶魔,不能得便。」
(一卷)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