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6本字典中找到 993 条与“”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707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安定 八定 必定 壁定 不定 差定 禅定 超定 彻定 痴定 出定 大定 得定 定宾 定琛 定答 定法 定妃 定根 定弓 定光 定慧 定戒 定聚 定空 定窟 定力 定潋 定侣 定论 定满 定门 定名 定命 定判 定散 定善 定身 定寿 定水 定西 定相 定香 定心 定性 定学 定业 定异 定意 定印 定蕴 定障 定者 定智 定钟 法定 风定 观定 光定 广定 赫定 慧定 火定 寂定 见定 戒定 净定 具定 决定 开定 楷定 空定 口定 枯定 灭定 念定 起定 人定 如定 入定 三定 善定 十定 水定 四定 味定 邪定 心定 修定 意定 印定 正定 住定 边际定 不定地 不定观 不定教 不定聚 不定名 不定心 不定性 不定业 不定因 不动定 不决定 不系定 禅定藏 禅定境 禅定窟 禅定门 禅定寺 出定相 初禅定 从定寤 大悲定 大寂定 调直定 定别因 定额寺 定共戒 定光佛 定国寺 定果色 定慧寺 定静虑 定觉分 定觉支 定量论 定林寺 定盘星 定善义 定上座 定胜行 定受业 定无表 定无色 定心所 定异因 定资粮 法光定 法界定 非定法 缚定印 根本定 共不定 光明定 海印定 恒沙定 火光定 健行定 戒定慧 金刚定 近分定 九次定 决定地 决定思 决定心 决定信 决定性 决定业 决定智 决定住 楷定记 楷定疏 刊定记 空处定 六决定 马定波 灭尽定 明得定 明增定 那伽定 女人定 七定具 如不定 入定佛 入定瑞 入定相 入定印 三定聚 三种定 刹那定 深禅定 生不定 生得定 识处定 世间定 水火定 四不定 四禅定 四定记 四净定 四空定 四修定 四种定 托定寺 威德定 未到定 未至定 我慢定 无碍定 无间定 无漏定 无想定 无心定 无诤定 贤守定 邪定聚 邪性定 性决定 修禅定 一向定 印顺定 有动定 有漏定 有喜定 欲界定 正定聚 正定业 中间定 住定相 住定异 拙火定 八定根本 悲无量定 必定菩萨 不定地法 不定法聚 不定受业 不定心等 不定心所 不定性聚 不定有六 不定止观 不定种性 不定主义 不共不定 禅定法界 禅定坚固 常盘大定 出定善巧 出世间定 慈无量定 大定智悲 大印身定 道定二戒 谛顺忍定 定别能作 定不定业 定不四业 定道品法 定等觉支 定共俱定 定光佛手 定光如来 定慧等持 定慧二乘 定聚所摄 定趣正觉 定散二善 定散二心 定散自力 定散自心 定生喜乐 定所行色 定所引色 定为上首 定心念佛 定心三昧 定性二乘 定性菩萨 定性声闻 定性缘觉 定学有四 定障麤重 多闻决定 多诸定乐 堕决定记 二决定义 二无心定 法法自定 法界定印 分位决定 佛部定印 父母不定 共不定过 共乐生定 共舍生定 共喜生定 会者定离 集福王定 迦叶入定 金刚灭定 金刚喩定 金刚喻定 净定四种 境本定身 九次第定 决定藏论 决定而得 决定发心 决定三业 决定声闻 决定胜满 决定受业 决定行地 决定修作 决定义经 决定于齐 堪任决定 苦乐不定 老少不定 乐共俱定 乐受定有 领受定异 六不定过 六种决定 弥陀定印 灭受想定 念为定依 女子出定 七种定名 入定次第 入定善巧 入定作论 三决定业 舍共俱定 舍无量定 摄止正定 身定喜忘 深禅定乐 生处不定 生死定量 十遍处定 十种决定 首楞严定 寿量不定 寿量决定 受身不定 顺不定业 顺定受业 顺胜分定 顺退分定 顺住分定 四禅八定 四根本定 四空处定 四无色定 四种定学 随类不定 退定多种 外缚定印 往生一定 唯识心定 闻声起定 问事不定 无不定心 无色界定 无上想定 无想心定 无学定蕴 无学正定 喜共俱定 喜无量定 贤善定相 相违决定 想知灭定 邪性定聚 形量定异 修定三障 修定寺塔 修治定道 虚空处定 学定坚固 有待不定 有顶定想 有法之定 有上想定 遇声出定 再三审定 正定法迹 正定为八 正性定聚 住定菩萨 尊亲不定 佐伯定胤 作业决定 不共不定过 不决定发心 不虚行决定 禅定波罗蜜 处无心定证 大乘光明定 定慧相资歌 定慧云禅师 定门十六尊 定散自利心 定无所从来 定性喜乐地 定业不定业 定业亦能转 定有法三种 堕决定加行 二定有别证 发心堕决定 古今楷定释 广显定意经 护养定资粮 即时入必定 见天定趣生 决定安住心 决定成佛集 决定往生集 决定以遮遮 决定总持经 空无边处定 莲华部定印 灭尽定无为 入定意三昧 入决定方便 入如其像定 入正定聚益 入正性决定 三种定业轮 色无边处定 沙门今定非 识无边处定 受异熟决定 顺不定受业 顺决择分定 四报定不定 四种检行定 太子习定处 同品定有性 闻名得定愿 无觉少观定 无觉无观定 无所有处定 无相界定想 系念定生愿 现生正定聚 邪性定法聚 一切法定异 一切如来定 有觉有观定 正性定法聚 种姓堕决定 住定供佛愿 住定见佛愿 住正定聚愿 自性戒定慧 作重业决定 不定不制不息 不定心及定心 禅定十种利益 初静虑定建立 定分相续转变 定慧超信禅师 定慧法本禅师 定林惠琛禅师 定山神英禅师 定山惟素山主 定心别时念佛 定心与不定心 定中独头意识 定州善崔禅师 定自在所生色 洞溪戒定禅师 二无心定同异 二缘入无相定 佛说决定义经 虎跑定慧寺志 华严经刊定记 决定成就真言 乐因非不决定 流转还灭定异 妙观察智定印 轻安唯在定有 清净静虑等定 入定不定印经 三种堕决定位 三种堕于决定 善制善定善息 十二种不定地 十二种非定地 四种心定心住 未堕决定菩萨 无漏静虑等定 五处定所应作 五处决定应作 五种定相违法 五种任持定法 西川定慧禅师 襄州定慧禅师 修定为得智见 修定为尽诸漏 业有五种决定 已堕决定菩萨 诸行空性决定 诸行苦性决定 诸行无常决定 诸行无我决定 不定性聚有二种 禅定力不可思议 成具光明定意经 第二静虑定建立 第三静虑定建立 第四静虑定建立 定异差别有多种 繁兴永处那伽定 非定受现法果业 非想非非想处定 非有想非无想定 佛说决定总持经 极微细定所生色 戒定慧解脱知见 金刚喩定解脱道 俱品一分转不定 决定正向三菩提 六门教授习定论 六现观依定分别 妙法决定业障经 灭尽定独名解脱 普贤菩萨定意经 七种行令心得定 入金刚问定意经 三种住定不定因 识无边处定建立 释金刚经刊定记 四不定假实分别 四不定三断分别 四不定三界分别 四不定三性分别 四不定三学分别 四不定受俱分别 四不定下上相起 四不定下上相缘 同分异全不定过 文定胡安国居士 无色界决定无色 无所有处定建立 相违决定不定过 邪性定聚有二种 一切如来必定印 在心在缘在决定 正念正定为定蕴 正性定聚有二种 重定授菩萨戒法 诸教决定名义论 阿赖耶识定有八证 爱味相应静虑等定 安住种姓堕于决定 八识自性非定一异 不必定入定入印经 不虚修行堕于决定 常定一境修习不净 出灭定时触三种触 初禅天定五支功德 丛林校定清规总要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 定受业与不定受业 定中取声有二种取 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二无心定无想异熟 二无心定由三缘生 发菩提心堕于决定 金刚喩定说有多种 俱品一分转不定过 决定藏论(三卷) 灭尽定中识不离身 菩萨不能入灭尽定 入灭定时灭三种行 入灭尽定出灭尽定 入灭尽定识不离身 三禅天定五支功德 上界心所几定俱生 十千日光三昧定经 四不定相应不相应 四种入定退定差别 退定入定四种差别 为性不能决定任持 无相心定出离舍根 无想天没定生欲界 心心所法于三事定 心与心所必定俱生 修定能证胜分别慧 修定能证殊胜智见 修定能证现法乐住 修定能证诸漏永尽 修定为得现法乐住 虚空无边处定建立 一切法界决定智印 一切如来必定法印 异生不能入灭尽定 因依诸定蠲除四轭 永断一法定得不还 于诸行中有四决定 欲界心所几定俱生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超定加行与超定成满 定差别建立补特伽罗 法性法住法定法如性 非想非非想处定建立 憍梵波提入水定涅槃 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静虑定与无色定差别 灭尽定中识不离身证 三昧弘道广显定意经 三学(戒、定、慧) 四不定识俱不俱分别 四不定与五别境容俱 无想定与灭尽定差别 无想定与无想事差别 习定苾刍自害证果处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依他起自性非定有无 欲定其心不求教授戒 地等定与地等遍处差别 二种决定转诸佛无自在 光明定定难差别十一种 静虑能入现观非无色定 决定受业能障阿罗汉果 三位定异熟业极作障碍 三缘能进引生色无色定 施从灭定起者必得现果 四法于所得定为增上缘 五种厚重过失能为定障 意不与四不定心所相应 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 中有色生因缘及定有理 诸行非定苦染非定乐净 住定极久不能过七昼夜 成具光明定意经(一卷) 定 (samadhi) 佛说决定毗尼经(一卷) 回向菩提声闻是不定种姓 六门教授习定论(一卷) 灭尽定与地想定四义不同 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 释金刚经刊定记(七卷) 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不定 八随烦恼定与诸染污心相应 不必定入定入印经(一卷) 佛转法轮有四处定二处不定 静虑中间及未至定可依尽漏 三业能引增上生决定胜分别 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不定过 外道论中决定无有众苦边际 无余涅盘定不定姓所证有别 住慈定者刀毒水火皆不能害 入灭尽定时有二种法多有所作 四智心品见分等定有相分不定 决定,决意,受持,依处,摄持 能于五明处及三聚中决定善巧慧 入出息念能治缘三世境障定寻伺 佛说法乘义决定经(上中下合卷) 流转苦中有六种轮转生死不定生苦 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 阎王判你三更到,定不容人到四更 武周刊定众经目录(十五卷 有序) 诸业时分定不定与异熟定不定四句分别 法通(梁上定林寺)[《高僧传》卷八] 僧镜(宋下定林寺)[《高僧传》卷七] 僧柔(齐上定林寺)[《高僧传》卷八] 僧远(齐上定林寺)[《高僧传》卷八] 超辩(齐上定林寺)[《高僧传》卷十二] 道嵩(齐上定林寺)[《高僧传》卷十二] 法献(齐上定林寺)[《高僧传》卷十三] 佛说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 慧弥(梁上定林寺)[《高僧传》卷十二] 道慎(齐邺下定国寺)[《续高僧传》卷八] 普化(唐真定府)[《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僧副(梁钟定林寺)[《续高僧传》卷十六] 昙摩密多(宋上定林寺)[《高僧传》卷三] 德富(保定兴圣寺)[《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法称(隋京师定水寺)[《续高僧传》卷三十] 法令(梁钟山上定林寺)[《续高僧传》卷五] 明浚(京师定水寺)[《续高僧传》卷三十五] 入定不定印经(一卷 有武周新翻三藏圣教序) 僧凤(唐京师定水寺)[《续高僧传》卷十三] 僧朗(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智凯(唐京师定水寺)[《续高僧传》卷三十] 智凝(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慧瓒(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靖玄(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灵璨(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僧定(唐京师大庄严寺)[《续高僧传》卷十九] 昙迁(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贞辩(后唐定州开元寺)[《宋高僧传》卷第七] 智梵(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一] 定光(唐成都福感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怀空(唐安陆定安山)[《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慧欢(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慧悟(唐京兆禅定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静端(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灵干(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明准(唐长安禅定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三昧弘道广显定意经(四卷)(一名入金刚问定意) 童真(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义玄(唐真定府临济院)[《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祖儞(苏州嘉定净信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三] 定兰(唐成都府福感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觉朗(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二十一] 石藏(唐定州大像山定真院)[《宋高僧传》卷第十] 惟忠(唐成都郫县法定寺)[《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贤劫经(十卷 亦名绠陀劫三昧经。晋曰贤劫定意。) ▲ 收起
佛学大词典 【1】

令心专注于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精神作用,或即指其凝然寂静之状态。反之,心散乱不止之状态,则称为散,二者合称定散。定原为梵语sama^dhi(三摩地、三昧)之意译,俱舍宗及唯识宗以之为心所之一;俱舍宗以之为十大地法之一,唯识宗则以之为五别境之一。

  令心不散乱之修行,及由此而有之特殊精神状态,通称为定,其进境有层次等差。又因止、观,均行、不均行,有心、无心等之不同,而生四禅、四无色、二无心定等之差别,或为禅定之总称,或以心一境性之义而称三摩地,或称三昧。定与戒、慧同为三学之一,乃佛教实践方法之大纲。又八圣道中之正定,为五根、五力之一,故亦称定根、定力;六波罗蜜(六度)之一,即禅定(梵dhya^na  ,禅那、静虑)。

  定之17意义有种种异说。据大智度论卷二十八载,禅定、四禅二者皆称定、三昧。据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一载,禅指四禅,定指四无色定、四无量心等。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五本列举定之异名,共有七种:(一)三摩呬多,梵语sama^hita,译为等引。等,即远离心之浮(掉举)、沈(惛沈)而保持平衡,乃身心俱安之状态;引,乃由自力引起(发生功德)之意,能修此定,则离诸烦恼,而引发胜妙功德。等引通于有心、无心二定,但不通于散位。(二)三摩地、三昧,梵语sama^dhi,译为等持,又作正心行处。能修此定,心则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动,即心平等摄持之意。通于定、散,但仅限于有心位,而不通于无心,为定之本体。(三)三摩钵底,梵语sama^patti,译为等至。谓能修此定,正受现前,大发光明,庆快殊胜,处染不染,无有退转,即已至身心平等之意。仅通于有心、无心二定,不通于散位,为定之自相。(四)驮那演那,梵语dhya^na,译为静虑,或以音略译作禅。谓澄神审虑,专思寂想,即镇静念虑(分别)之意,通于有心、无心、有漏、无漏,但限于色界之定,不通于无色定。(五)质多翳迦阿羯罗多,梵语cittaika^grata^,译为心一境性。谓摄心一境,策励正勤而修习,即将心集中于一对象之意,为定之自性。(六)奢摩他,梵语s/amatha,译为止、正受。谓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灭一切散乱烦恼,即离邪乱之想念,止心寂静之意,仅限于有心之净定。(七)现法乐住,梵语dr!s!t!a-dharma-sukha-viha^ra。谓修习禅定,离一切妄想,身心寂灭,现受法喜之乐而安住不动,即于现在世经由净定、无漏定等享受定之法乐,限于色界之四根本定。

  定有生得定、修得定二种:(一)生得定,谓生于色界、无色界(俱为定地),为依前世善业之力,自然所得之定地。(二)修得定,谓生于欲界(散地),以后天努力修行所获得者。上记二定,于色界定中,即称为生静虑、定静虑;于无色定中,则称为生无色、定无色。

  依定之内容及其修行之阶段,可将定分为多种。俱舍宗将其大别为有心定与无心定等二定。有心定包括四静虑(四禅、四色界定)与四无色定,合为八定(八等至)。四静虑,即:(一)初静虑,(二)第二静虑,(三)第三静虑,(四)第四静虑。于初静虑得灭除语言,第二静虑  以  上  灭除寻、伺,而四静虑顺次灭除忧、苦、喜、乐等诸受。又初静虑无鼻、舌二识,第二静虑以上五识皆无。四无色定,即:(一)空无边处定,得灭除与眼识和合之可见有对之色想、与耳鼻舌身四识和合之不可见有对之色想、与意识和合之不可见无对(无表色)之色想,而入无边之虚空想。(二)识无边处定,舍外空缘,唯缘内心识,入于无边之识行。(三)无所有处定,厌离识处广缘之苦,灭除识想,作无所有之行相。(四)非想非非想处定,又称非有想非无想处定,舍离无所有之行相,知见一向非想(无粗想),进而舍非想之行相,达于非非想(有微细想)。

  八定有已入定之阶段,及近定之准备阶段;前者称为根本定,或根本等至,后者称为近分定,然初静虑之前阶段非称近分定,而称未至定,故仅有七近分定。又初静虑与第二静虑之近分定中间之阶段,称中间定,或中间静虑,如修习此定,即可生于大梵天。第四静虑中,自下下品至上上品,计有九品,上上品乃色界定中最高之定,称为边际定。

  上记之未至、中间、七近分、八根本等诸定,视“寻”、“伺”等之有无,再分为三种三摩地。寻,指寻求推度,为粗杂之精神作用;伺,指伺察思惟,为深细之精神作用。三种三摩地为:(一)未至定与初静虑之有寻有伺三摩地,即有觉有观定。(二)中间定之无寻唯伺三摩地,即无觉有观定。(三)第二静虑近分以上之无寻无伺三摩地,即无觉无观定。此称三定,或称三三摩地、三三昧。

  定之性质,分为味定、净定、无漏定等三定,又称三等至。(一)味定,又称味等至。与贪爱相应而起,乃爱乐味着于前念(前刹那)净定之定,位于八根本定与中间定。(二)净定,又称净等至。相应于有漏善心所起之定。又分为:(1)顺退分定,谓顺自地之烦恼而生起味定。(2)顺住分定,谓顺自地之净定。(3)顺胜进分定,谓顺上地之净定。(4)顺决择分定,谓顺无漏智而起无漏定。于未至定、中间定、七近分定、八根本定中俱生。(三)无漏定,又称无漏等至。为圣者所依,乃得无漏智之定,系于未至定、中间定、四根本定(静虑)、下三无色定(不包括有顶)所俱有,其断除烦恼之作用甚强。

  一般以有心定分为止与观等二品,而有均与不均之分。未至定与中间定,观之作用较为殊胜,即观品增,止品减;四无色定,止之作用较为殊胜,即观品减,止品增;唯有色界之四根本定,止与观均等,和合俱转,故称静虑;其余四无色定等,止、观不均行,故总称为唯定。据瑜伽师地论卷三十载,以奢摩他品为止,意为摄心凝住一处;以毗钵舍那品为观,意为以“慧”思择观察种种诸境,系依奢摩他品所起者。

  奢摩他品分九种心住:(一)内住,又称令住、最初住。谓摄外攀缘,远离内散乱,而令心坚执于境。(二)等住,又称正念住。谓摄心之粗动而令心遍住微细。(三)安住,又称覆审住。远离散乱及失念,将心安置于内境。(四)近住,又称后别住。谓亲近念住而数数作意。(五)调顺,又称调柔住。谓将心调伏不使流散。(六)寂静,又称寂静住。谓能深见恶寻思及随烦恼之过患,乃将心摄伏。(七)最极寂静,又称降伏住。谓制伏由失念而现起之恶寻思及随烦恼。(八)专注一趣,又称功用住。谓由功力而定力得以相续。(九)等持,又称平等摄持、任运住。谓自数数修习之因缘,令定心之无功用相续转。

  毗钵舍那品分四种慧行:(一)正思择,又称简择诸法。谓以思择分别净行所缘之不净、慈悲、缘起、界、持息念等五种境,善巧所缘之蕴、界、处、缘起、处非处等五种境,净惑所缘之世道、出世道等之差别诸法。(二)最极思择,谓于差别诸法中思择平等之实性。(三)周遍寻思,又称普遍寻思。谓依分别作意以取诸法之相,而遍寻思。(四)周遍伺察,又称周审观察。谓详尽推求所缘之境。

  无心定分为无想定与灭尽定,均为灭除心、心所之定;无想定系凡夫及外道误认无想状态为真涅槃而修习之定,灭尽定则是圣者将定之境地作为无余涅槃界之静,而修习之定。又除无想定外,四禅、四无色、灭尽等九定,不得间杂异念,而系顺次修行所得者,故又称九次第定、无间禅。然于定得自在力之不时解脱之阿罗汉,依修行四禅、四无色等八定,能超越一地,修得高一层之定,称为超定,或超等至、超越三昧。据俱舍论卷二十八载,八定之修相分为有漏、无漏二类。

  据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一载,入定之加行有九种:(一)相应加行,谓贪行者勤修不净观,嗔行者勤修慈悲观,痴行者勤修缘起观,憍慢行者勤修界差别观,寻思行者勤修“持息念”。(二)串习加行,谓数习止、观。(三)不缓加行,谓常乐远离,修习“勤行”,而未敢缓慢。(四)无倒加行,谓依法与义而不执着自己之见取。(五)应时加行,谓了知止、观、举、舍等之相及修时。(六)解了加行,谓于了知止观举舍之相后,证得定之入、住、舍等自在。(七)无厌足加行,谓于小定不退屈,更进求上胜之法。(八)不舍轭加行,谓不令心驰流于外境,而极力调柔之。(九)正加行,谓于所缘之境数数发起胜解。

  由修习九种加行,能令心速疾得定;若次第修习了相作意、胜解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等七种作意,得证入初静虑地。又修定者应远离四种障:(一)怯弱障,谓不希望出离。(二)盖覆障,谓欲贪、嗔恚、惛眠、掉悔、疑等五盖。(三)寻思障,谓寻思“欲”等之染污。(四)自举障,谓高举下劣之智见。此外,说一切有部之正义,以欲界为散地,而非修地、离欲地;定地唯于色界、无色界中。异师及大众部则以欲界中亦有定。

  大乘中,对于定之种类,更有多种说法。唯识宗及密宗之瑜伽观行,天台宗之四种三昧,及禅宗之坐禅等,均是为使自己臻至佛果之实践方法,此即修定。传说佛陀说法之前,即曾入定,此为导他而入之定。又唯识宗于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位等四善根位中之每一善根位,观主观与客观之假有实无,而入于四定,即:明得定、明增定、印顺定、无间定。

  大乘义章卷十一载有诸家对四善根所依之界地的异说,如尊者达摩多罗以为,欲界一向不定,故四善根唯色界所摄。尊者瞿沙以为,欲界有六禅定,故依六禅定修起四善根。摩诃僧只部亦主张欲界有禅定,故四善根摄于欲界。

  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一载,小乘清净道论立有六十七种定,大乘立有五百定,而以大乘光定、集福德定、贤护定、首楞伽定等四定总摄之,以此四定为诸定之通业,依此修习十波罗蜜,能令众生成熟、佛土清净。

  另据观无量寿经载,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之行,有定、散二善。唐代净土宗善导以为,定善乃是于定心所行之善,亦即平息杂念;散善乃散心所作之善,亦即弃恶修善,二者合称定散二善。而修此法门之修行者,各分为定机与散机。

  此外,大品般若经卷三相行品、卷五问乘品、卷二十七常啼品、旧华严经卷二十五、卷二十七、卷三十四、卷三十八、卷四十五、卷四十九、卷五十、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卷上、大方等无想经卷二等,皆列有多种三昧定之名。[杂阿含经卷二十八、中阿含卷五十八法乐比丘尼经、六门教授习定论、大智度论卷十七、成唯识论卷五、俱舍论卷五、摩诃止观卷九、解脱道论卷四、显扬圣教论卷二、顺正理论卷二十七、翻译名义集卷四]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

  (术语)定止心于一境,不使散动,曰定。心性之作用也。有二类:一生得之散定,二修得之禅定。生得之散定者,欲界之有情亦生之,与心相应而起,专注于所对之境之作用也。俱舍论称为三摩地,以之为大地法之一,唯识论译为定,以之为五别境之一。修得之禅定者,为色界无色界心地之作用,必勤行修习而得之者也。如三学中之定学,六度中之禅定波罗蜜,即指修得之禅定。梵名三摩地Sam&amacron;dhi,译言定,或等。等持者,平等保持心性之义也。是为散定唯有心也。又有等至等引之二。

佛学常见辞汇 【3】

  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 - 陈义孝编

法相辞典 【4】

  成唯识论五卷十九页云:云何为定?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谓观德失俱非境中,由定令心专注不散;依斯便有决择智生。心专注言,显所欲住,卽便能住。非唯一境。不尔;见道历观诸谛,前后境别,应无等持。若不系心专注境位;便无定起。故非遍行。有说:尔时亦有定起。但相微隐。应说诚言。若定能令心等和合,同趣一境,故是遍行;理亦不然。是触用故。若谓此定,令剎那顷心不易缘;故遍行摄。亦不应理。一剎那心,自于所缘,无易义故。若言由定,心取所缘,故遍行摄;彼亦非理。作意令心取所缘故。有说:此定体卽是心。经说为心学,心一境性故。彼非诚证。依定摄心,令心一境,说彼言故。根力觉支道支等摄,如念慧等,非卽心故。
  二解  品类足论一卷三页云:定云何?谓心一境性。
  三解  品类足论二卷十六页云:定云何?谓令心住、等住、安住、近住、坚住、不乱不散、摄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为定。
  四解  入阿毗达磨论上六页云:定,谓令心专注一境;卽是制如猿猴心,惟于一境而转义。 - 朱芾煌

佛学次第统编 【5】

  七种定名  略。
  小乘二种禅  共(世间禅)、不共。
  世间禅  十二门禅。
  十二门禅  四根本、四无量、四无色。
  四根本禅  初、二、三、四。
  四无量心  慈、悲、喜、舍。
  四无色  空、识、无所、非想。
  六行观  厌苦、乃至忻出。
  小乘不共禅  亦世间亦出世间、出世间。
  亦世间亦出世间禅  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观。
  出世间禅  观、炼、薰、修。
  观禅二种  坏法、不坏法。
  坏法禅  九想、八念、十想。
  不坏法禅  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
  六妙门  数、随、止、观、还、净。
  十六特胜  知息入、乃至观弃舍。
  通明观  观息、色、心、三事俱无。
  九想  胖胀、乃至烧。
  八念  念佛、乃至念死。
  十想  无常、乃至尽。
  八背舍  内有色相外观色、乃至无所有处。
  八胜处  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乃至白胜处。
  十一切处  青、乃至识。
  九次第定  初禅、乃至灭受想。
  师子奋迅三昧  略。
  超越三昧  略。
  大乘共不共禅  略。
  九种大禅  自性禅、乃至清净净禅。
  自性禅  略。
  一切禅  善法乐住等三。
  难禅  第一二三。
  一切门禅  有觉有观等四。
  善人禅  不味着等五。
  一切行禅  善禅、乃至现法乐住第一义禅十三。
  除恼禅  咒术所依、乃至等作等八。
  此世他世乐禅  神足变现调伏众生、乃至暂息恶报放光明九。
  清净净禅  世间清净、乃至烦恼智障断清净十。
  一行三昧  略。
  三三昧  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
  四种三昧  坐、行、半、非。
  五种三昧  地、水、风、金沙、金刚轮。
  十喻三昧  幻、乃至化。
  十种三昧  普光明、乃至无碍轮等十。
  百八三昧  首楞严、乃至离着虚空不染。
  阿字月轮观  略。
  月轮观之五种三昧  刹那心、流注心、甜美心、摧散心、明镜心。
  五相成身观  通达菩提心、乃至佛身圆满。
  五字严身观  略。
  坐禅  略。
  结跏  全、半。
  全结跏  吉祥、降魔。 - 明·杨卓

阿含辞典 【6】

注意力的集中,音译为「三昧、三摩地、三摩提」,另译义为「等持」,即「平等持心,不惛沉,不掉举,心保持平衡、宁静、专注于一境」。初禅(色界)以上者称为「根本定」,欲界定称为「未到地定」。 - 庄春江居士编

佛识慧集 【7】

心住一境而不散乱。

- 梵心居士编

佛学大词典 【8】

  已脱离欲界定,初现色界定之寻、伺、喜、乐等禅支,心呈安止之境界,,称为安定。相当于有部之根本定。解脱道论卷二(大三二·四○七中):“复次,定有二种:外定、安定。彼彼定初分,此谓外定;性除无间,此谓安定。”(参阅“根本定”4134)

佛学大词典 【9】

  定,收摄散乱之心而归于凝然不动之状态。色界、无色界各有四定,故称为八定。即:(一)初禅天定,谓人于欲界中修习禅定之时,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如云如影。又觉遍身毛孔,气息悉皆出入,入无积聚,出无分散,称为初禅天定。(二)二禅天定,谓既得初禅天定已,心厌初禅,觉观动散,因摄心在定,澹然澄静,觉观即灭。乃发胜定之喜,如人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朗然洞彻,称为二禅天定。(三)三禅天定,谓既得二禅天定已,而又厌二禅。喜心涌动,定不坚固,因摄心谛观,喜心即谢,于是泯然入定,绵绵之乐从内心发。乐法增长,遍满身中,于世间乐最为第一,称为三禅天定。(四)四禅天定,谓既得三禅天定已,又觉三禅乐法扰心,令心不清净,遂生厌离,加功不止。即得安隐,出入息断,空明寂静,如明镜离垢,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象皆现,绝诸妄想,正念坚固,称为四禅天定。(五)空处天定,空,即虚空。既得四禅天定已,犹厌身心系缚,不得自在,乃转加功力,观察己身犹如罗縠,内外通彻,一心念空,唯见虚空,无诸色相,其心明净,无碍自在,如飞鸟出笼,自由自在,称为空处天定。(六)识处天定,识,即心之意。谓既得空处天定已,即以识心遍缘虚空;而虚空无边,以无边故,定心复散,于是即舍虚空,转心缘识,与识相应,心定不动,现在过去未来之识悉现定中,与定相应,心不分散。此定安隐,清净寂静,称为识处天定。(七)无所有处天定,谓离上空处识处,故称无所有处。得识处天定已,以心缘现在过去未来三世之识,无量无边,能坏于定,惟有无心识处,心无依倚,乃为安隐。于是即舍识处,专系心于无所有处,精勤不懈,一心内净,怡然寂静,诸想不起,称为无所有处天定。(八)非想非非想处天定,谓前识处为有想,无所有处为无想。至此,则舍前有想,名非想;舍前无想,名非非想。盖此天既得无所有处天定已,又知此处如痴如醉,如眠如暗,以无明覆蔽,无所觉了,无可爱乐,于是一心专精,即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则无所有处定,便自谢灭,加功不已,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三界定相,无有过者,称为非想非非想处天定。[俱舍论卷二十八、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七]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0】

  (术语)色界之四禅定与无色界之四空定也。四禅定者,第一初禅定(新译云初静虑次下同),得生于初禅天之禅定也,此定具寻与伺之二心所,喜与乐之二受。第二第二禅定,得第二禅天生果之禅定也,此定无寻伺,但有喜乐之二受。第三第三禅定,得第三禅天生果之禅定也,此定但有乐受。第四第四禅定,得第四禅天生果之禅定也。此定离寻伺喜乐,最为寂静。四空定者,第一空无边处定,可生无色界空无边处之禅定也。此乃作空为无边解,破一切色相之禅定,故名无边。第二识无边处定,可生无色界识无边处之禅定也。此乃作识为无边解,破第一空无边能观心相之禅定,故名识无边。第三无所有处定,可生无色界无所有处之禅定也。此乃作所观能观皆为无所有解之禅定,故名无所有。第四非想非非想处定,可生无色界有顶天即非想非非想处之禅定也,此禅定极为寂静,心想虽有如无,故名非想非非想。见俱舍论二十八。

三藏法数 【11】

  [出禅波罗蜜]  定即摄散归静之义。色界无色界。各有四定。故云八定也。一初禅天定谓人于欲界中。修习禅定之时。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如云如影。又觉遍身毛孔。气息悉皆出入。入无积洁聚。出无分散。是名初禅天定。二二禅天定谓既得初禅天定已。心厌初禅。觉观动散。因摄心在定。澹然澄静。觉观即灭。乃发胜定之喜。如人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朗然洞彻。是名二禅天定。(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三三禅天定谓既得二禅天定已。而又厌二禅。喜心涌动。定不 - 明·一如等 撰

佛学常见辞汇 【12】

  指色界的四禅定与无色界的四空定。四禅定是初禅定、二禅定、三禅定、四禅定;四空定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 陈义孝编

佛学次第统编 【13】

  禅波罗密云八定:定即摄散归静之义,色界无色界各有四定,故云八定也。
  一、初禅天定  谓人欲界中修习禅定之时,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如云如影。又觉遍身毛孔气息,悉皆出入,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是名初禅天定。
  二、二禅天定  谓既得初禅天定已,心厌初禅,觉观动散。因摄心在定,澹然澄静,觉观即灭,乃发胜定之喜,如人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朗然洞彻,是名二禅天定。(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
  三、三禅天定  谓既得二禅天定已,而又厌二禅喜心涌动,定不坚固。因摄心谛观,喜心即谢,于是泥然入定,绵绵之乐,从内心发,乐法增长,遍满身中,于世间乐,最为第一,是名三禅天定。
  四、四禅天定  谓既得三禅天定已,又觉三禅乐法扰心,令不清净,一心厌离,加功不止。即得安隐,出入息断,空明寂静,如明镜离垢,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象皆现,绝诸妄想,正念坚固,是名四禅天定。
  五、空处天定  空即虚空也。谓既得四禅天定已,犹厌身色系缚,不得自在。乃转加功力,观察己身,犹如罗谷,内外通彻,一心念空,惟见虚空,无诸色相,其心明净,无碍自在,如鸟出笼,飞腾自若,是名空处天定。
  六、识处天定  识即心也,谓既得空处天定已,即以识心,遍缘虚空,而虚空无边,以无边故,定心复散。于是即舍虚空,转心缘识,与识相应,心定不动,现在过去未来之识,悉现定中,与定相应,心不分散,此定安隐,清净寂静,是名识处天定。
  七、无所有处天定  谓离上空处识处,故名无所有处,得识处天定已,以心缘现在过去未来之识,无量无边,能坏于定。惟有无心识处,心无依倚,乃为安隐。于是即舍识处,专系心于无所有处,精勤不懈,一心内净,怡然寂静,诸想不起,是名无所有处天定。
  八、非想非非想处天定  谓前识处是有想,无所有处是无想,至此则舍前有想名非想,舍前无想名非非想。盖此天既得无所有处天定已,又知此处如痴如醉,如眠如暗,以无明覆蔽,无所觉了,无可爱乐。于是一心专精,即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则无所有处定,便自谢灭。加功不已,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三界定相,无有过者,是名非想非非想处天定。 - 明·杨卓

佛识慧集 【14】

色界的四禅定与无色界的四空是,合称为八定。

  四禅定是初定、二禅定、三禅定、四禅定;

  四空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过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 梵心居士编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5】

  (术语)梵语阿鞞跋致Avaivartik&amacron;,译言不退转,又翻必定。不退转大道,必定入于涅槃之位也。大智度论九十三曰:“阿鞞跋致即是必定。”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曰:“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

佛学大词典 【16】

  比喻定如墙壁,故称壁定。定如壁,恶觉如风,壁定坚固,则恶觉之风(指衰、利、毁、誉、称、讥、苦、乐八风)不能侵入。摩诃止观卷五上(大四六·五八上):“止是壁定,八风恶觉所不能入。”[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五]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7】

  (譬喻)恶觉譬如风,定譬如壁,壁定坚固,则觉风不能入也。止观五曰:“止是壁定,八风恶觉,所不能入。”同辅行曰:“壁定者室有四壁,则八风不入。”

佛学大词典 【18】

  (一)梵语aniyata。又作不定法、二不定(梵dva^v  -aniyatau  )。为比丘受持具足戒之部分。不定,谓实犯与否及所犯何戒犹未审明之义。有屏处不定戒、露处不定戒二种。(一)屏处不定戒,比丘于屏处(不能见闻之处)、覆处、障处等可作淫事之处,与女子独处共坐,或说非法语。(二)露处不定戒,比丘与女子于露现处共坐,说淫欲粗恶等语。此二不定戒在五篇及六聚中,与百众学、七灭诤等共摄于突吉罗。[四分律含注戒本卷上、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卷三上、行事钞资持记(会本)卷十九]

  (二)不定地法之略称。不定地法乃俱舍宗所立心所六类之一。即指寻、伺、睡眠、恶作、贪、嗔、慢、疑等八心所。(参阅“不定地法”973)

  (三)因明用语。指因明似因十四过中之六不定过。即共不定、不共不定、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不定、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不定、俱品一分转不定、相违决定不定等诸过。(参阅“六不定过”1253)

第2页第3页第4页第5页第6页第7页第8页第9页第10页第11页第12页第13页第14页第15页第16页第17页第18页第19页第20页第21页第22页第23页第24页第25页第26页第27页第28页第29页第30页第31页第32页第33页第34页第35页第36页第37页第38页第39页第40页第41页第42页第43页第44页第45页第46页第47页第48页第49页第50页第51页第52页第53页第54页第55页第56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