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菩萨行者,善能修习禅定,则万缘俱息,定性现前,能获以下十种利益:(一)安住仪式,菩萨习诸禅定必须整肃威仪,一遵法式而行,既久,则诸根寂静,正定现前,自然安住而无所勉强。(二)行慈境界,菩萨习诸禅定,常存慈爱之心,无伤杀之念,于诸众生悉使安稳。(三)无烦恼,菩萨习诸禅定,诸根寂静,则贪嗔痴等一切烦恼,自然不生。(四)守护诸根,菩萨习诸禅定,常当守护眼等诸根,不为色等诸尘所动。(五)无食喜乐,菩萨习诸禅定,既得禅悦之味以资道体,故虽无饮食之奉,亦自然欣悦。(六)远离爱欲,菩萨修习禅定,寂默一心,不使散乱,则一切爱欲之境悉无染着。(七)修禅不空,菩萨习诸禅定,虽获诸禅之功德,证真空之理,然不堕于断灭之空。(八)解脱魔罥,菩萨习诸禅定,则能远离生死,一切魔网悉皆不能缠缚。(九)安住佛境,菩萨习诸禅定,开发无量之智慧,通达甚深之法义,于佛知见自然明了,故心寂灭,住持不动。(十)解脱成熟,菩萨习诸禅定,一切惑业皆不能迷乱,行之既久,则无碍解脱,自然圆熟。[月灯三昧经卷六]
(名数)修菩萨之行者,善能修习禅定,则万缘俱息,定性现前,故获此十种之利益:一,安住仪式。菩萨习诸禅定必须整肃威仪。一遵法式而行之,即久,则诸根寂静,正定现前,自然安住而无所勉强,是为安住仪式。二,行慈境界。菩萨习诸禅定,常存慈爱之心,无伤杀之念,于诸众生,悉使安稳,是为行慈境界。三,无烦恼。菩萨习诸禅定,诸根寂静,则贪嗔凝等一切烦恼,自然不生,是为无烦恼。四,守护诸根。菩萨习诸禅定,定常当防卫眼等诸根,不为色等诸尘所动,是为守护诸根。五,无食喜乐。菩萨习诸禅定,既得禅悦之味,以资道体,虽无饮食之奉,亦自然欣豫。是为无食喜乐,六,远离爱欲。菩萨修习禅定。寂默一心,不使散乱。则一切爱欲之境,悉无染着,是为远离爱欲。七,修禅不空。菩萨习诸禅定,虽获诸禅之功德,证真空之理,然不堕于断灭之空,是为修禅不空。八,解脱魔罥。菩萨习诸禅定,则能远离生死一切之魔网,悉皆不能缠缚,是为解脱魔罥。九,安住佛境。菩萨习诸禅定,开发无量之智慧,通达甚深之法义,于佛知见。自然明了,故心心寂灭,住持不动,是为安住佛境。十,解脱成熟。菩萨习诸禅定,一切惑业,不能挠乱,行之既久,则无碍解脱,自然圆熟,是为解脱成熟。见月灯三昧经七。
[出月灯三昧经] 谓修菩萨行疸。善能修习禅定。则万缘俱息。定性现前。故获此十种利益也。一安住仪式谓菩萨习诸禅定。必须整肃威仪。一遵法式。行之既久。则诸根寂静。正定现前。自然安住。无所勉强。是为安住仪式。二行慈境界谓菩萨习诸禅定。常存慈爱之心。而无伤杀之念。于诸众生悉令安隐。是为行慈境界。三无烦恼谓菩萨习诸禅定。诸根寂静。则贪嗔痴等一切烦恼。自然不生。是为无烦恼。四守护诸根谓菩萨习诸禅定。常当防卫眼等诸根。不为色等诸尘所动。是为守护诸根。五无 - 明·一如等 撰
禅定十种利益:谓修菩萨行者,善能修习禅定,则万缘俱息,定性现前,故获此十种利益也。
一、安住仪式 谓菩萨习诸禅定,必须整肃威仪,一遵法式,行之既久,则诸根寂静,正定现前,自然安住,无所勉强,是为安住仪式。
二、行慈境界 谓菩萨习诸禅定,常存慈爱之心,而无伤杀之念,于诸众生,悉全安稳,是为行慈境界。
三、无烦恼 谓菩萨习诸禅定,诸根寂静,则贪嗔痴等,一切烦恼,自然不生,是为无烦恼。
四、守护诸根 谓菩萨习诸禅定,常当防卫眼等诸根,不为色等诸尘所动,是为守护诸根。
五、无食喜乐 谓菩萨习诸禅定,既得禅悦之味,以资道体,虽无饭食之奉,而自然欣豫,是为无食喜乐。
六、远离爱欲 谓菩萨修习禅定,寂默一心,不令散乱,则一切爱欲之境,悉无染着,是为远离爱欲。
七、修禅不空 谓菩萨习诸禅定,而获诸禅功德,虽证真空之理,而不随于断灭之空,是为修禅不空。
八、解脱魔罥 谓菩萨习诸禅定,则能远离生死一切魔网,悉皆不能缠缚,是为解脱魔罥。
九、安住佛境 谓菩萨习诸禅定,开发无量智慧,通达甚深法义,于佛知见,自然明了,心心寂灭,住持不动,是为安住佛境。
十、解脱成熟 谓菩萨习诸禅定,一切业惑,不能挠乱,行之既久,则无碍解脱,自然圆就,是为解脱成熟。 - 明·杨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