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对佛塔之美称,亦指以珍宝严饰之塔。据法华经见宝塔品载,有七宝塔在佛陀之前由地下涌出,住于空中,有五千栏楯,千万龛室,饰以无数之幢幡,并悬垂璎珞、宝铃等;诸幡盖系以金、银、琉璃、车渠、码瑙、真珠、玫瑰等七宝合成,且塔之四面皆出多摩罗跋栴檀之香。[法华经序品、洛阳伽蓝记卷二胡统寺、佛祖统纪卷四十一]
(杂名)严饰珍宝之塔也。法华经宝塔品曰:“尔时多宝佛,于宝塔中分半座,与释迦牟尼佛。”佛祖统纪四十一曰:“无着禅师入五台,至金刚窟见山翁。翁说偈曰:一念净心是菩提,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
佛塔俗称“宝塔”,又称“浮屠”、“浮图”。如清·顾张思《土风录》卷四:“本是众宝装饰,故称宝塔,今则砖瓦所成动称宝塔矣。”又如陈毅《延安宝塔歌》:“延安有宝塔,巍巍高山上。”宝塔起源于古印度,本有两类:一类是窣堵波(Stupa,或称浮图Buddhastupa),“塔”是省音译,意为方坟、灵庙等,是收藏佛舍利和高僧遗骨的建筑。《说文解字》中没有“塔”字,最早见于晋·葛洪的《字苑》。一类是支提(Chaitya),不放舍利、遗骨,而放佛像、经卷等。相传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八国国王分取其舍利,造塔供奉。后阿育王立佛教为国教,据说造了“八万四千”宝塔。印度的窣堵波一般为复钵状的半圆冢,传入中国后,同中国故有的建筑形式相结合,形成习见的楼阁式、密檐式等,用木、砖、石等建造,亭亭玉立,千姿百态。宝塔的平面以八角或四方形居多。层次通常为单数,五、七、九级居多。宝塔分为塔刹、塔身和地宫三大部分。藏传佛教的塔,如北京北海的白塔,与印度窣堵波的形制比较接近。一说,宝塔为“七宝塔”的省称,指用“七宝”(众宝)装饰之塔。典出《法华经·见宝塔品》:“多宝佛于宝塔中分半座与释迦牟尼佛,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可就此座。即时释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结跏趺坐。尔时大众见二如来在七宝塔中狮子座上结跏趺坐。”佛教认为造塔功德很大,故佛教徒广建佛塔,使佛塔星罗棋布,为大好河山生色不少。在语词中,塔亦泛指高耸细长的塔形建筑物,如灯塔、钟塔等。(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名数)见八大灵塔条下。
(经名)具云见宝塔品。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十一品之名。为证明法华所说,多宝如来之宝塔,忽自地涌出。一会大众悉见之。品中叙此事。故名。
又称多宝佛塔。乃安置多宝如来之塔。此塔之建立,系根据法华经卷四见宝塔品之说而来。我国自古因法华信仰盛行,故造立多宝塔之风气亦颇兴盛,如大同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皆有多宝塔之遗迹;一般多于宝塔中安置释迦、多宝二佛并坐之相,此乃依法华经中多宝佛分半座予释迦佛之记载而来。又六朝时代之多宝塔,大多建造成三层塔之形式。此外,据佛祖统纪卷四十唐开元二十年条、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等所举,可知唐代诸多寺院,即有多宝塔之建造。
在日本,长谷寺所藏铜版千佛多宝佛塔图,其塔为古代三层宝塔式之建筑。至后世则称双层式之宝塔为多宝塔;其下层有三间,上层轴部有圆壔形,上下连接部为馒头形(龟腹),此为其特色。日本高野山之根本大塔(瑜只塔),即与此种形式相同。此外,日本多宝塔之遗迹,尚有镰仓时代之石山寺、金刚三昧院(高野山)、慈眼院(大阪)、净土寺(广岛)、长保寺(和歌山)等,皆属日本国宝。其中,以石山寺之多宝塔,为日本现存最古之遗迹。又依密教之解释,用于墓石之多宝塔或与宝塔相同,其亦有多层者。
(堂塔)见多字部多宝塔条。
(堂塔)释迦佛于灵鹫山说法华经,既终迹门三周之正宗分,至其流通分,忽然地下有安置多宝如来全身舍利(佛体之化石)之一宝塔出现于空中,塔中发声赞叹释迦,证明法华,法华经见宝塔品曰:“尔时佛前有七宝塔,高五百由旬,纵广二百五十由旬,从地涌出。(中略)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欢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法莲华经为大众说。如是如是!释迦牟尼世尊!如汝说者,皆是真实。(中略)尔时,佛告大乐说菩萨:此宝塔中有如来全身。乃往过去东方无量千万忆阿僧祇世界,国名宝净,彼中有佛号曰多宝,其佛行菩萨道时作大誓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为作证明,赞言善哉。”
又称赫宝塔、黑宝塔。位于宁夏银川市北郊,故俗称北塔。据明代万历“朔方新志”载,于五世纪初,夏国国王赫连勃勃曾重修黑宝塔。清朝康熙五十一年(1712)及干隆四十三年(1778)均因地震破坏再修。塔高五十三点九公尺,共十一层,为砖砌楼阁式建筑。塔呈方形,每边正中设有券门,并略向外凸出。塔之外形线条明朗,层次丰富,觚棱秀削,其独特之艺术风格,为我国塔中仅见。塔室为方形,门东向,内有四道拱券通向四面。空间以楼板铺隔,循木梯盘旋至第九层,极目遥望,巍巍贺兰山,绵绵黄河水,塞上江南景色尽收眼底。
亦即多宝塔。释迦佛于灵鹫山说法华时,忽于地下涌现七宝塔,高五百由旬,纵横二百五十由旬。多宝如来全身舍利,坐于其中。[法华经见宝塔品]
(杂名)即所谓多宝塔也。法华经见宝塔品曰:“尔时佛前有七宝塔,高五百由旬,纵横二百五十由旬,从地涌出,住在空中。(中略)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叹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法华经,为大众说。”
为记载唐代西京千福寺僧楚金造多宝佛塔感应缘起之碑。碑文内容谓:楚金静夜持诵法华经见宝塔品时,忽见宝塔宛在目前,乃誓以六年建塔,于唐天宝元年(742)开始营建,六年后,恭写法华经千部以镇之,至天宝十一年塔始成。此碑由岑勋撰文,徐浩篆额,颜真卿书。颜书严整圆健,字体稍小,清时馆阁书体多临摹此碑,乃取其整饬之致。据岑勋之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载:“粤若妙法莲华诸佛之秘濩也,多宝佛塔证经之踊现也。”又据清代孙星衍之寰宇访碑录:“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岑勋撰,颜真卿正书,天宝十一载四月。”
(杂名)唐西京千福寺僧楚金之舍利塔,天宝间敕建。碑文为颜真卿书,为其中年笔法之最整齐而圆健者。世称董香光书宝得力于此碑,盖颜书师褚登善,董由颜以学褚,此碑最有蹊径可窥也。清嘉道间馆阁书礼,习此者甚多,当时有处处颜多宝之谣,则但取其结构之严整而已。赏鉴家以“凿井”之“凿”字未泐损者为最初拓本。
日本佛教用语。即指刻有玄题之石塔。日本日莲宗将“南无妙法莲华经”七字之题目,称为“
玄题” 。又为令人与法华经结缘及积修功德,乃作石塔,将“南无妙法莲华经”七字刻于其上,并置于山门旁、山野之路旁,或人多聚集之处。此即所谓玄题宝塔。
杭州真身宝塔寺绍岩禅师,雍州刘氏子。吴越王命师开法,署了空大智常照禅师。上堂:「山僧素寡知见,本期闲放,念经待死,岂谓今日大王勤重,苦勉公僧,效诸方宿德,施张法筵。然大王致请,也只图诸仁者明心,此外别无道理。诸仁者还明心也未?莫不是语言谭笑时,凝然杜默时,参寻知识时,道伴商略时,观山玩水时,耳目绝对时,是汝心否?如上所解,尽为魔魅所摄,岂曰明心?更有一类人,离身中妄想外,别认遍十方世界,含日月,包太虚,谓是本来真心,斯亦外道所计,非明心也。诸仁者要会么?心无是者,亦无不是者。汝拟执认,其可得乎?」僧问:「六合澄清时如何?」师曰:「大众谁信汝。」师开宝四年七月示疾,谓门弟子曰:「诸行无常,即常住相。」言讫,跏趺而逝。 - 宋·普济
释景霄。俗姓徐氏。丹丘人也。初之听涉在表公门。后慕守言阇黎义集敷演于丹丘。执性严毅寡与人交。狷急自持。多事凌辚形器恶弱。后纳请往金华东白山奖训初学。时有江西徽猷律匠。出义记曰龟鉴录多学彭亨领徒到霄寺。正值讲次。当持犯篇再三叹赏。自此声溢价高。每晨滴茶一旦化为乳焉。着记二十卷号简正。言以思择力故。去邪说而简取正义也。武肃王钱氏。召于临安故乡宰任竹林寺。未几命赴北塔寺临坛。天成二年也。次命住南真身宝塔寺终焉。迁葬于大慈山坞。以本受师号塔曰清凉是欤。 - 顾伟康编
释绍岩。俗姓刘。雍州人也。母张氏始娠梦寤甚奇。及生也神姿瑰伟。至长也器度宏深。七岁苦求出家于高安禅师。十八进具于怀晖律师。凡百经书览同温习。自是游诸方圣迹。洎入吴会栖息天台四明山。与德韶禅师共决疑滞于临川益公。遂于钱塘湖水心寺挂锡。恒讽持法华经无昼夜。俄感陆地庭间生莲华。举城人瞻瞩。岩亟命搴而蹂之。以建隆二年辛酉。经愿云满誓同药王。焚身以供养。时汉南国王钱氏。笃重归心苦留乃止。寻潜遁投身曹娥江。用饲鱼腹。会有渔者拯之。云有神人扶足求溺弗可。衣敷水面而惊涛迅激。岩如坐宝台。然。水火二缘俱为未济。恒怏惋其怀。乃于越法华山安置。续召于杭塔寺造上方净院以居之。开宝四年七月有疾不求药石。作偈累篇示门徒曰。吾诵经二万部。决以安养为期。跏趺坐亡。享龄七十三。法腊五十五。丧事官供茶毗于龙井山。获舍利无算。遗骨若玉莹然。遂收合作石函寘于影堂。大宁军节度使赠太师孙承佑为碑纪述焉。 - 顾伟康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