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4本字典中找到 14 条与“宝林”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查询结果:
佛学大词典 【1】宝林

  指西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之七宝树林,略称宝林。亦即观无量寿经中所说之宝树。大宝积经卷十八(大一一·九七中):“其风吹动七宝树林,华飘成聚,高七人量,种种色光照曜佛土。”[无量寿经卷上]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宝林

  (植物)极乐净土七宝之树林也。无量寿经上曰:“七宝诸树周满世界。”又观经宝树观所说是也。[囗@又](寺名)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所住之寺也。在广东韶州曲江县南六十里南华山,即曹溪南华寺也。法海坛经序曰:“先是西国智药三藏,自南海经曹溪口,掬水而饮,香美,异之。谓其徒曰:此水与西天之水无别。溪源上必有胜地,堪为兰若。随流至源步顾。山水回环,峰峦奇秀。叹曰:宛如西天宝林山也。乃谓曹侯村居民曰:可于此山建一梵刹。一百七十年后,当有无上法宝,于此演化。得道者如林,宜号宝林。时韶州牧侯敬中以其言具表闻奏,上可其请,赐宝林为额。遂成梵宫,盖始于梁天监三年也。”又云:“师(六祖大师)至宝林,观堂宇湫隘,不足容众。欲广之,遂竭里人陈亚仙曰:老僧欲就檀趣求坐具地,得不?仙曰和尚坐具几许阔,祖出具示之。亚仙唯然。祖以坐具一展,尽罩曹溪四境。四天王现身,坐镇四方。今寺境有天王岭,因玆而名。仙曰:知和尚法力广大。但吾高祖填墓,并坐此地。他日造塔,幸望存留。余愿尽舍,永为宝坊。然此地乃生龙白象来脉(此地指南华山而言,在曲江县南六十里。生龙指回龙山而言,在曲江南四十五里。白象指象岭而言,在南华山之上方。见清一统志三百四十一),只可平天,不可平地。寺后营建,一依其言。”传灯录五曰:“中宗神龙元年十二月十九日,敕改古宝林为中兴寺。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又敕为法泉寺。”宋高僧传八曰:“太平兴国三年,敕建塔,改为南华寺,又改曰华果寺。”

历代名僧辞典 【3】宝林

参见(梁_慧晈)《高僧传·竺道生传》。 - 顾伟康编

佛学大词典 【4】宝林

  凡十卷。现存七卷,缺七、九、十等三卷。又称大唐韶州双峰山曹溪宝林传、曹溪宝林传、双峰山曹侯溪宝林传。唐代朱陵沙门智炬(或作慧炬)撰于贞元十七年(801  )。收于宋藏遗珍第二册(台湾新文丰出版社影印刊行)。韶州曹溪宝林寺为禅宗六祖慧能宣扬禅法之道场,故以为书名,以阐明六祖慧能之法统。内容集录有关禅宗史,如六祖坛经、五明集、续法传、光璨录、历代法宝记等书之大成,而主张二十八祖之传承。其后遂有祖堂集、景德传灯录、广灯录、续灯录等,下至明教大师契嵩着传法正宗记、定祖图等,确定今日所传二十八祖之说。撰者作此书最大之用意,即在于彰明师子尊者与菩提达磨间之关系,故本书一出,曾遭后世诸方著述非难。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5】宝林

  (书名)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建康沙门慧炬与天竺三藏胜持编禅宗诸祖传法之谶记及宗师之机缘,名为宝林传(稽古略三),如七佛之说偈,世尊之拈华,皆宝林之捏造也。而传灯广灯等诸录皆因袭之以为口实。释门正统四曰:“德宗之末,乃有金陵沙六慧炬,撰宝林传,夸大其宗。至与僧传所记,如皂白冰炭之不相入。(中略)铠庵论之曰:宝林说诡,非特达磨慧可事迹与僧传不同,其最虚诞无稽而流俗至今犹以为然者,七佛说偈世尊拈华是也。”

佛学大词典 【6】宝林

  (一)位于广东曲江县南三十五公里曹溪山。今称南华寺、南华古寺、南华禅寺。梁天监元年(502),天竺僧智药所建。唐仪凤年间(676~678),禅宗六祖大鉴慧能开法扩建,学徒云集,法道大振,南狱怀让、青原行思等皆嗣其法。神龙元年(705)改称中兴寺。景龙二年(708)重建,改名法泉寺。五代间复称宝林寺。宋开宝年中(968~975),遭兵火烧毁灵照塔,寻即营修庙塔,改称南华寺。明时,憨山德清应请入山,

大举兴复。今存有六祖肉身像、饭钵、响鞋等遗物,及唐代之卓锡泉、宋代之灵照塔等古迹。[六祖坛经、六祖大师缘记外记、宋高僧传卷八、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五十至卷五十五]

  (二)位于韩国全罗南道长兴郡。号迦智山。由僧体澄草创。宪康王九年(

883)赐寺号宝林。寺中之大雄殿系朝鲜初期之建筑,颇为壮观;石灯用微妙纤细之雕法,为新罗时代之遗品,极为珍贵;灵妙塔为庄严之舍利塔,亦系杰作。[朝鲜佛教通史、朝鲜金石总览上]

  (三)位于湖北应山县北十二公里。前临大河。存有宋元时代之碑碣。相传明太祖幼年时牧牛于此。洪武年间(1368~1398)赐名正觉寺。

佛学大词典 【7】宝林

  凡四卷。后梁维劲编。唐昭宗光化年中(898~900),维劲集宝林传以后宗师之机缘而成,然佚而不传。[释氏稽古略卷三]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8】宝林

  (书名)五代梁朝南岳维劲,唐昭宗光化年中集宝林传以后宗师之机缘,作续宝林传四卷。见稽古略三。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9】宝林

  (书名)见宝林传条附录。

佛学大词典 【10】曹溪宝林

  凡十卷(七、九、十卷欠缺)。唐代智炬撰(或谓本书为惠炬、胜持共同编纂)。全称大唐韶州双峰山曹溪宝林传。撰述年代为八○一年顷。收录禅宗诸祖之传说与付法因缘,主张禅宗二十八祖说。由收录于宋藏遗珍中之内容观之,卷一欠缺最初三纸,其他收录度众生付法章涅槃品、第一祖大迦叶章结集品、婆耆德政章征述品等三品。卷二收录第二祖阿难章中流寂灭品、第三祖商那和修章降火龙品、第四祖优婆鞠多章化三尸品、第五祖提多迦章仙受化品、第六祖弥遮章除触器品、第七祖婆须密章梵王问品、第八祖佛陀难提章白光通贯品等。卷三收录第九祖伏驮密多品、第十祖胁尊者章预感金地品、第十一祖富那夜奢章察马鸣品、第十二祖马鸣菩萨章现日轮品、第十三祖毗罗尊者章他心知疑品、第十四祖龙树菩萨章辩天战品等九品,记述祖师之传记。卷四收录从第十八祖伽耶舍多传至第二十二祖摩拏罗章等五品。卷五收录师子弟子等八品。卷六收录三藏辨宗章示化异香品、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章焚衣感应品、婆舍斯多济储见乳章弁瑞日月品、第二十六祖不如密多章辨毒龙地品等四品。卷八收录达摩行教游汉土章布六叶品、第二十九祖可大师章断臂求法品、第三十祖僧璨大师章却归化示化品,记述从达摩至三祖僧璨之传记。本书在付法藏因缘传之二十三祖外另加婆须密,成为二十四祖,最后在师子比丘之后又加上婆舍斯多、不如密多、般若多罗、菩提达摩等四祖,共二十八祖,为禅宗史传现存最古之文献。

五灯会元 【11】宝林果昌禅师

  婺州宝林果昌宝觉禅师,安州时氏子。师与提刑杨次公入山同游山次,杨拈起大士饭石,问:「既是饭石,为甚么咬不破?」师曰:「只为太硬。」杨曰:「犹涉繁词。」师曰:「未审提刑作么生?」杨曰:「硬。」师曰:「也是第二月。」杨为写七佛殿额,乃问:「七佛重出世时如何?」师曰:「一回相见一回新。」上堂:「一即一,二即二,嗅著直是无香气。」蓦拈柱杖卓一下,曰:「识得山僧榔栗条,莫向南山寻鳖鼻。」 - 宋·普济

五灯会元 【12】宝林怀吉禅师

  婺州宝林怀吉真觉禅师,上堂:「善慧遗风五百年,云黄山色只依然。而今祖令重行也,一句流通遍大千。大众且道,是甚么句?莫是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底么?吽!有甚交涉。自从有佛祖已来,未曾动著,今日不可漏泄真机去也。」顾视大众曰:「若到诸方,不得错举。」 - 宋·普济

历代名僧辞典 【13】大同(绍兴宝林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三]

释大同字一云。别峰其别号也。越之上虞王氏子。父友樵母陈氏。妊师十月父昼坐堂上。忽见庞眉异僧振锡而入。父起揖曰。和尚何来。曰昆仑山。竟排闼趋内急追。闻房中儿啼声。父笑曰。吾儿得非再来者乎。师幼俊爽读书辄会玄奥。初习辞章翩翩大有可观。于是父以缵承家学属之。母独叹曰。是子般若种也。讵俾缠溺尘劳乎。遂命入会稽崇胜寺剃发。闻春谷法师讲清凉宗旨郡之景德。往依之尽得其传。又谒古怀肇公精四法界观。因春谷移主宝林。乃谓师曰。子之学精且博矣。恐滞心于粗执。但益多闻缚于知见。诚非见性之本。宜潜修而涤之。庶为吾宗之幸。于是命出钱塘见晦机熙禅师。见其挥麈之间师之夙习见闻一时荡绝。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是者阅六寒暑。晦机深嘉其志。又闻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参。便有终焉之意。中峰一日召而勉曰。贤首一宗日远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张之。毋久滞此。特书偈赞清凉像付以遣之。师大喜曰。吾今始知万法本乎一心。不识孰为禅又孰为教也。还宝林复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谷随命分座讲杂华经。时宋故官徐天佑王易简相与崇奖声光焕着。郡守范公某怜春谷腊高。欲风之让席。乃设伊蒲亲与师言。师毅然动容曰。其所贵乎道者在师弟之分耳。分明可以垂训后学。苟乘其耄而攘其位。岂人之所为哉。明公固爱我。使我陷于名义。实伤之也。范不觉避席谢曰。吾师诚非常人。岂吾所能知也。元延佑初出主萧山净土寺。次迁景德。至元被命住嘉禾之东塔。随改宝林。然宝林本清凉国师肄业之地。人咸荣师。师亦高卧不赴。于是郡邑交疏延请再至。始投袂而起。乃仿终南草堂故事。辟幽舍招徕俊又。故天下学者莫不担簦蹑[尸@憍]集其轮下。至正初赐佛心慈济妙辩之号并金襕僧伽衣。元臣忠介泰不华守越苦旱。力请师祷。师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元季天下大乱寺灾。师奋然谋复新之。至我太祖高皇帝御极设无遮大会于钟山。召师入见武楼。师时年八十免拜跪。次日赐宴禁中。事竣赐内库白金数镒并珍物荣其归。师生神宇超迈伏犀贯顶。身修伟玉立而美谈吐。如坐王公贵人有排难教门者。则法轮滚滚。理或不直。虽斧锧在前亦不少挫其气。有以危法加之弗少顾。惟诵华严经为常课。而已不移日其人自毙。师每扶植他宗毫无猜忌。如断江恩少林之学者乃荐之主天衣。天岸济台教之徒也。挽之住圆通。师游闽。时古林茂主福建之保宁。而驭下过严。楚僧无赖者将訴之于公府。师偶遇旅邸。乃设丰食从容饷之谓曰。吾固不识古林。闻其为禅林名德。若辈将不利之。君子以若辈为何如人。不若且止。否则恐自罹大咎。事遂寝。师性至孝恨蚤丧父。每至忌日必流涕不已。养母纯至。非惟顺色凉温而已。必使心餐道味。及亡蒸尝无阙。且求名儒撰行实树石于墓侧。师持律甚严一钵外无长物。惟有书史五千余卷。洪武二年十二月内示微疾。次年季春十日登座说法。辞众归方丈端坐而化。世寿八十二。僧腊六十有五。阇维征异甚多。建塔于竹山。所着有天柱稿宝林类编各若干卷。嗣法弟子妙心之大衍皋亭之善现高丽之若兰景德之仁静姜山之明善延寿之师顗南塔之国琛福城之大慧景福之性澄妙相之道儞法云之道悦净土之梵翱宝林之日益等。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14】了宣(明州宝林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释了宣四明人。肄业于宝林。因慕南湖之盛投之。精究三观十乘之旨。阅大藏教无不知其大义。修法华忏法二十七年。与释善荣为同志相善。凡所修进必偕荣尝金书法华楞严净名圆觉等经。宣亦为助。或遇西资会则施人手画水墨观音像。二人结誓往生。每说法则谆谆劝人皆求生安养。从之念佛者众。一日宣诣荣之室默坐。荣故问之。对曰。我西归有期矣难忘若道义。与若净土重会也。荣曰。正所幸愿。宣即集众告别。命诵经念佛号。端坐书偈曰。性相忘情。一三无寄。息风不行。摩诃室利。合掌而逝时正炎暑。停龛七日。颜色红润口角有微涎。观者以帕裛之则异香喷人。倾城士庶来裛香涎愈滋。阇维舍利无算。宣入寂三年。荣忽取经像分施亲故。讽普贤行法经小弥陀经。令众同助念佛。跏趺乃曰。我为赴宣公之约。言毕蜕然而化。 - 顾伟康编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