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语na^yaka,巴利语同。又作导首。即教化引导众生入于佛道之圣者。特指释尊,或为佛、菩萨之通称。释氏要览卷上引十住断结经谓,令众生类示其正道,故称导师;又引华首经谓,能为人说无生死之道,故称导师。法华经卷五从地踊出品举出菩萨众中有上行、无边行、净行、安立行等四导师,谓此四菩萨为众中最上首唱导之师。上记皆以诸佛、大菩萨等名为导师。后世对于在法会中,叙述愿文、表白,而引导一座之大众者,亦称导师,为法会仪式之中心人物。大宋僧史略卷中之注文(大五四·二四四下):“导师之名而含二义,若法华经中商人白导师言,此即引路指迷也;若唱导之师,此即表白也。”[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二、中阿含卷三十五算数目揵连经、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卷三化城喻品、首楞严三昧经卷上、维摩经卷上佛国品、大智度论卷七、卷十、维摩经文疏卷四、法华经文句卷五上](参阅“唱导”4418)
(二)梵名Sarvamitra ,巴利名Sab=bamitta 。音译作萨里缚蜜怛啰、萨波蜜。又作善友、一切友。为过去七佛中第六佛迦叶如来之侍者。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不善品”(大二·七九一上):“迦叶如来侍者,名曰导师。我今侍者,名曰阿难。”[长阿含卷一大本经、七佛经、七佛父母姓字经]
(三)又名难胜、堕夷陀先那。为过去七佛中第五佛拘那含佛之子。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大一·三上):“拘那含佛有子,名曰导师。(中略)今我有子,名曰罗侯罗。”[七佛父母姓字经、佛名经卷八]
(术语)导人入佛道者。佛菩萨之通称。释氏要览上曰:“十住断结经云:号导师者,令众生类示其正道故。华首经云:能为人说无生死道,故名导师。佛报恩经云:大导师者,以正路示涅槃经,使得无为常乐故。”法华经序品曰:“文殊师利!导师何故眉间白毫大光普照?”法华经涌出品曰:“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囗@又]法会之式,表白者谓之导师。观音忏法式,有导师,香华,自归之三职。僧史略曰:“导师之名而含二义:若法华经中商人白导师言,此即引路指迷也。若唱导之师,此即表白也。”
引导大众进入佛道的人,是佛菩萨的通称。 - 陈义孝编
最早见于佛经,其本义是引路的人。如《百喻经·杀商主祀天喻》:“入大海之法,要须导师,然后可去。”佛为让众生迷途知归,指示通向“彼岸”的正道 ,故称“大导师”。正如《佛报恩经·对治品》所说:“夫大导师者,导以正路,示涅槃经,使得无中,常得安乐。”菩萨亦可称“大导师”。如《华严经》谓:“一切菩萨为大导师,引诸众生,入佛法门。”今通常指在学校中负责指导学生学习和教育的老师。如周尊攘《桂林寻梦》:“我的班导师就是从桂林来的。”也指思想、学术等方面的指导者。如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大家都不免要想做青年的新的导师,而诚实的愿意做一个“革命军导师”的,却是鲁迅。”(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众生之烦恼犹如病缚,若由凡夫俗子化导之,则不仅未能使病得愈,反增病情;故称凡师之化导为病导师。[摩诃止观卷五上]
(术语)凡师之化导,反增众生之病,谓之病导师。止观五曰:“身子圣德,亦复差机。凡夫具缚,称病导师。”
(一)法会之首座,唱颂经文时,担任指导众僧之职务。又称导师。(参阅“导师”6219)
(二)日本之唱说佛法,以指导人心者,称为唱导师。又作唱道师。后更运用技巧说教,附加高低曲调,甚或以泪诱人感悟,而终至变质。(参阅“唱导”4418)
(一)巴利语maha^na^yaka。音译为摩诃那耶迦。佛菩萨之德号。以其能引导众生超越生死之险难,故称大导师。[无量义经、维摩经佛国品]
(二)禅林中,能引导人天而创立宗派者,亦称大导师。又对胁导师而言,本导师亦称大导师,例如三佛事中,对奠茶、奠汤师而言,秉炬师(秉拂师)即大导师。
(三)锡兰等国各派佛教僧侣领袖之称谓,管理本教派之全国僧务。
(术语)佛菩萨之德号。以其能导众生使超生死之险难也。无量义经曰:“处处为众作大导师,能为生盲而作眼目。”维摩经佛国品曰:“稽首一切大导师。”
(职位)庆赞法会之导师。
指法华经踊出品所载,由地踊出之诸大菩萨中之上行、无边行、净行、安立行等四菩萨。以此四菩萨为众中之上首,乃菩萨众之导师,故称四导师。(参阅“本化四菩萨”1949)
(名数)法华经涌出品所说由地涌出之诸大菩萨中四上首也。经曰:“是菩萨中有四导师:一名上行,二名无边行,三名净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
指法会仪式时,立于行列之首,领导大众行事者。又立于法会仪式导师之前,做接待招呼工作之僧,亦称先导师。
指弥勒菩萨。谓弥勒菩萨将于未来继释尊之后,在娑婆世界成佛,为众生导师。
(术语)谓弥勒菩萨。以其自今经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于此界出世成道而化导众生故也。
指弥勒菩萨。 - 陈义孝编
指弥勒尊佛。
- 梵心居士编
据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十二载,大海浩翰无边,须靠海导师之导引,方能顺流济世;以之比喻菩萨于生死大海中做大导师,令众生皆得远离险难恶趣,证入真空涅槃。其十种善法为:
(一)菩萨了悟一切善法而精进勤修,为诸佛、缘觉、声闻及诸弟子之信顺许可;譬如海导师得国王、宰辅及一切人民之信许。(二)菩萨以道行具足,而得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天、人、龙、鬼、夜叉、乾闼婆等恭敬供养;譬如海导师得国王、宰辅及一切人民之恭敬供养。(三)菩萨能于生死险难中,为众生方便指示引导,令其出一切烦恼恶道而得安稳;譬如海导师能于险难中,为人做指引,令其安稳。(四)菩萨善巧方便,为天、人、诸外道之依止处,令其得出生死大海、险难恶道;譬如海导师为诸孤露困苦者之依止处。(五)菩萨能为耽着生死之众生施设方便,令其发菩提心以延续慧命;譬如海导师能供给有所须求之众生,以济其命。(六)菩萨善备福智之资粮,以摄受众生发心行善,离生死而至智城;譬如海导师善备资粮,令商众得以出险而安稳至其他城邑。(七)菩萨广集诸佛无上最胜法宝之行,令众生之善愿皆获得圆满;譬如海导师于随所止处,广集财宝、资生等器物,以周济匮乏之人。(八)菩萨于圣法之财,广能积集,希求进取之心无有厌足;譬如海导师于一切济生之善财,常生希取心而不自满。(九)菩萨善自增益一切功德之法,能以慈爱之语导引众生,令其出苦海而至涅槃岸;譬如海导师谙通水陆之路,能以慈爱之语摄受商众而为先导,令其获利。(十)菩萨了知一切法而至一切智城,以智能破惑显理,城能防恶御敌,故此殊胜能力,可引导众生至一切智城;譬如海导师具足大能力,故能引导众生至彼城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