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語na^yaka,巴利語同。又作導首。即教化引導衆生入于佛道之聖者。特指釋尊,或爲佛、菩薩之通稱。釋氏要覽卷上引十住斷結經謂,令衆生類示其正道,故稱導師;又引華首經謂,能爲人說無生死之道,故稱導師。法華經卷五從地踴出品舉出菩薩衆中有上行、無邊行、淨行、安立行等四導師,謂此四菩薩爲衆中最上首唱導之師。上記皆以諸佛、大菩薩等名爲導師。後世對于在法會中,敘述願文、表白,而引導一座之大衆者,亦稱導師,爲法會儀式之中心人物。大宋僧史略卷中之注文(大五四·二四四下):“導師之名而含二義,若法華經中商人白導師言,此即引路指迷也;若唱導之師,此即表白也。”[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二、中阿含卷叁十五算數目揵連經、法華經卷一方便品、卷叁化城喻品、首楞嚴叁昧經卷上、維摩經卷上佛國品、大智度論卷七、卷十、維摩經文疏卷四、法華經文句卷五上](參閱“唱導”4418)
(二)梵名Sarvamitra ,巴利名Sab=bamitta 。音譯作薩裏縛蜜怛啰、薩波蜜。又作善友、一切友。爲過去七佛中第六佛迦葉如來之侍者。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五“不善品”(大二·七九一上):“迦葉如來侍者,名曰導師。我今侍者,名曰阿難。”[長阿含卷一大本經、七佛經、七佛父母姓字經]
(叁)又名難勝、墮夷陀先那。爲過去七佛中第五佛拘那含佛之子。長阿含卷一大本經(大一·叁上):“拘那含佛有子,名曰導師。(中略)今我有子,名曰羅侯羅。”[七佛父母姓字經、佛名經卷八]
(術語)導人入佛道者。佛菩薩之通稱。釋氏要覽上曰:“十住斷結經雲:號導師者,令衆生類示其正道故。華首經雲:能爲人說無生死道,故名導師。佛報恩經雲:大導師者,以正路示涅槃經,使得無爲常樂故。”法華經序品曰:“文殊師利!導師何故眉間白毫大光普照?”法華經湧出品曰:“是四菩薩于其衆中最爲上首唱導之師。”[囗@又]法會之式,表白者謂之導師。觀音忏法式,有導師,香華,自歸之叁職。僧史略曰:“導師之名而含二義:若法華經中商人白導師言,此即引路指迷也。若唱導之師,此即表白也。”
引導大衆進入佛道的人,是佛菩薩的通稱。 - 陳義孝編
最早見于佛經,其本義是引路的人。如《百喻經·殺商主祀天喻》:“入大海之法,要須導師,然後可去。”佛爲讓衆生迷途知歸,指示通向“彼岸”的正道 ,故稱“大導師”。正如《佛報恩經·對治品》所說:“夫大導師者,導以正路,示涅槃經,使得無中,常得安樂。”菩薩亦可稱“大導師”。如《華嚴經》謂:“一切菩薩爲大導師,引諸衆生,入佛法門。”今通常指在學校中負責指導學生學習和教育的老師。如周尊攘《桂林尋夢》:“我的班導師就是從桂林來的。”也指思想、學術等方面的指導者。如瞿秋白《魯迅雜感選集》序言:“大家都不免要想做青年的新的導師,而誠實的願意做一個“革命軍導師”的,卻是魯迅。”(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衆生之煩惱猶如病縛,若由凡夫俗子化導之,則不僅未能使病得愈,反增病情;故稱凡師之化導爲病導師。[摩诃止觀卷五上]
(術語)凡師之化導,反增衆生之病,謂之病導師。止觀五曰:“身子聖德,亦複差機。凡夫具縛,稱病導師。”
(一)法會之首座,唱頌經文時,擔任指導衆僧之職務。又稱導師。(參閱“導師”6219)
(二)日本之唱說佛法,以指導人心者,稱爲唱導師。又作唱道師。後更運用技巧說教,附加高低曲調,甚或以淚誘人感悟,而終至變質。(參閱“唱導”4418)
(一)巴利語maha^na^yaka。音譯爲摩诃那耶迦。佛菩薩之德號。以其能引導衆生超越生死之險難,故稱大導師。[無量義經、維摩經佛國品]
(二)禅林中,能引導人天而創立宗派者,亦稱大導師。又對脅導師而言,本導師亦稱大導師,例如叁佛事中,對奠茶、奠湯師而言,秉炬師(秉拂師)即大導師。
(叁)錫蘭等國各派佛教僧侶領袖之稱謂,管理本教派之全國僧務。
(術語)佛菩薩之德號。以其能導衆生使超生死之險難也。無量義經曰:“處處爲衆作大導師,能爲生盲而作眼目。”維摩經佛國品曰:“稽首一切大導師。”
(職位)慶贊法會之導師。
指法華經踴出品所載,由地踴出之諸大菩薩中之上行、無邊行、淨行、安立行等四菩薩。以此四菩薩爲衆中之上首,乃菩薩衆之導師,故稱四導師。(參閱“本化四菩薩”1949)
(名數)法華經湧出品所說由地湧出之諸大菩薩中四上首也。經曰:“是菩薩中有四導師: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叁名淨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薩,于其衆中最爲上首唱導之師。”
指法會儀式時,立于行列之首,領導大衆行事者。又立于法會儀式導師之前,做接待招呼工作之僧,亦稱先導師。
指彌勒菩薩。謂彌勒菩薩將于未來繼釋尊之後,在娑婆世界成佛,爲衆生導師。
(術語)謂彌勒菩薩。以其自今經五十六億七千萬歲于此界出世成道而化導衆生故也。
指彌勒菩薩。 - 陳義孝編
指彌勒尊佛。
- 梵心居士編
據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十二載,大海浩翰無邊,須靠海導師之導引,方能順流濟世;以之比喻菩薩于生死大海中做大導師,令衆生皆得遠離險難惡趣,證入真空涅槃。其十種善法爲:
(一)菩薩了悟一切善法而精進勤修,爲諸佛、緣覺、聲聞及諸弟子之信順許可;譬如海導師得國王、宰輔及一切人民之信許。(二)菩薩以道行具足,而得一切聲聞、緣覺及諸天、人、龍、鬼、夜叉、乾闼婆等恭敬供養;譬如海導師得國王、宰輔及一切人民之恭敬供養。(叁)菩薩能于生死險難中,爲衆生方便指示引導,令其出一切煩惱惡道而得安穩;譬如海導師能于險難中,爲人做指引,令其安穩。(四)菩薩善巧方便,爲天、人、諸外道之依止處,令其得出生死大海、險難惡道;譬如海導師爲諸孤露困苦者之依止處。(五)菩薩能爲耽著生死之衆生施設方便,令其發菩提心以延續慧命;譬如海導師能供給有所須求之衆生,以濟其命。(六)菩薩善備福智之資糧,以攝受衆生發心行善,離生死而至智城;譬如海導師善備資糧,令商衆得以出險而安穩至其他城邑。(七)菩薩廣集諸佛無上最勝法寶之行,令衆生之善願皆獲得圓滿;譬如海導師于隨所止處,廣集財寶、資生等器物,以周濟匮乏之人。(八)菩薩于聖法之財,廣能積集,希求進取之心無有厭足;譬如海導師于一切濟生之善財,常生希取心而不自滿。(九)菩薩善自增益一切功德之法,能以慈愛之語導引衆生,令其出苦海而至涅槃岸;譬如海導師谙通水陸之路,能以慈愛之語攝受商衆而爲先導,令其獲利。(十)菩薩了知一切法而至一切智城,以智能破惑顯理,城能防惡禦敵,故此殊勝能力,可引導衆生至一切智城;譬如海導師具足大能力,故能引導衆生至彼城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