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用語。又作法差別相違因(梵dharma -vis/es!a-viruddha-hetu )。爲因明叁十叁過中,因(理由)十四過之四相違之第二。法,指宗(命題)之後陳(賓詞);差別,指宗之賓詞,系相對于宗之前陳(主詞)“自性”,而特稱後陳爲“差別”,于因明中,其意義屬于“意許”(意中所許)而非“言陳”(透過語言表白出來)。 此過系立者(立論者)使用暧昧之言語欲欺敵者(問難者),而導致自己所犯之過誤。蓋暧昧之言語含有二重以上之意,而終究不能判知其真意所在,故所提出之論式表面上雖能假爲正當,似是而非,然其內裏卻失去自相之差別。立者采用暧昧之言詞,或寓含真意于其中,或爲立者所欲否定者,此二種意許上之差別,稱爲“二等意許差別”。此時,論式上雖似無缺乏因之叁相,然若由于意許上之暧昧不明,導致不能證成立者自己所樂爲之宗,反而成立其所欲反對之看法,此即稱法差別相違過。
如數論師對佛弟子提出“眼等必爲他用(宗),積聚性故(因),如臥具等(喻)”之論式;蓋數論學派之宗義爲“二十五谛”之說,即概分宇宙間一切諸法爲二十五類谛理,其第一類爲“自性谛”,最後一類爲“神我谛”,中間之二十叁谛皆由自性谛所發展出者,皆屬積聚性之“假我”,而第二十五谛“神我”則爲該派所認可之最高主宰,爲一切之精神主體,認爲吾人一切感官經驗,乃至諸根之存在皆由于神我之存在才有意義,此種“神我說”乃佛教所反對者。于上記之論式,數論師實欲論證神我之實存性,然卻不明言陳述,而以“眼等必爲他用”之“他”閃爍其詞,既不指明“他”究竟爲提出論點之當事人的“我”,或是其余何義(神我或假我),故意設此暧昧之詞而欲充當符合完整之“因叁相”,實則由于宗之賓詞語意暧昧而致不符合因後二相之條件(同品定有性、異品遍無性),此稱法差別相違過。[因明入正理論、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下、因明入正理論義斷、因明論疏瑞源記卷六、因明入正理論悟他門淺釋(陳大齊)](參閱“四相違”1734、“因明”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