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1本字典中找到 589 條與「差別」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569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差別 差別事 得差別 見差別 界差別 老差別 趣差別 生差別 識差別 死差別 位差別 無差別 相差別 行差別 業差別 愛敬差別 愛名差別 愛支差別 差別分別 差別極成 差別建立 差別理趣 差別涅盤 差別散動 差別邪執 差別增益 差別真實 成熟差別 出離差別 處所差別 觸名差別 觸支差別 顛倒差別 二種差別 煩惱差別 方所差別 非得差別 分別差別 分位差別 佛無差別 根義差別 觀察差別 貫穿差別 卽此差別 見慢差別 憍慢差別 界地差別 九種差別 句诠差別 空差別相 空性差別 苦憂差別 老位差別 老相差別 樂喜差別 六處差別 名色差別 名義差別 內差別苦 品分差別 取支差別 如此差別 叁寶差別 叁藏差別 叁無差別 色名差別 善法差別 善根差別 身差別苦 生相差別 生支差別 聲名差別 勝生差別 施財差別 施田差別 施主差別 十力差別 時差別苦 時差別名 時分差別 識住差別 受生差別 受相差別 受蘊差別 受支差別 死位差別 死相差別 所緣差別 他差別苦 味名差別 無明差別 五事差別 息相差別 喜貪差別 相續差別 香名差別 想差別教 心差別生 心差別通 心差別相 心差別智 心無差別 修治差別 尋伺差別 厭怖差別 業類差別 因等差別 因緣差別 由此差別 有支差別 于此差別 緣起差別 智見差別 諸受差別 諸蘊差別 著縛差別 自性差別 作業差別 變與壞差別 遍計差別相 表無表差別 差別遍計執 差別相有性 差別尋思觀 觸差別多種 得非得差別 煩惱差別相 煩惱斷差別 慧差別多種 憍與慢差別 解了果差別 界差別所緣 句差別決擇 名句文差別 暖頂忍差別 色差別多種 舍與退差別 身受差別證 生與起差別 聲差別多種 十叁住差別 識安住差別 識所依差別 識雜染差別 受品類差別 思與慮差別 四靜慮差別 四善根差別 所成立差別 他類差別性 味差別多種 無常義差別 無顛倒差別 相差別四種 香多種差別 心意識差別 眼差別多種 業報差別經 業用差別證 業雜染差別 依根差別道 意差別多種 又複差別者 衆生無差別 自類差別性 自他差別識 愛身差別多種 八種差別增益 悲與大悲差別 彼因果修差別 不還差別多種 不善諸法差別 差別功能依處 差別假立尋思 纏及隨眠差別 出世諸法差別 得與成就差別 等持等至差別 地界與地差別 段食粗細差別 斷離伏背差別 二業四相差別 二種界差別性 二種所學差別 法差別相違過 法差別相違因 法界差別多種 法界無差別論 法無差別真如 煩惱差別五種 觀人二時差別 化身差別有八 極遠損減差別 假有實有差別 戒自性及差別 境事差別十相 空性差別二種 老差別有多種 力與無畏差別 利益安樂差別 六根取境差別 六種成熟差別 六種死差別相 名言熏習差別 命行壽行差別 難滿難養差別 忍無智見差別 任持諸法差別 薩迦耶見差別 叁慧斷惑差別 叁明六通差別 叁叁摩地差別 叁身叁土差別 叁學所有差別 叁種大罪差別 色蘊差別六種 善與無記差別 生差別有多種 生差別有五種 生出死殁差別 時差別有多種 識蘊差別五種 識蘊異相差別 世出世行差別 世間諸法差別 受蘊差別五種 死與無常差別 隨眠及纏差別 所緣諸法差別 所知諸法差別 聞等叁慧差別 我見熏習差別 無慚無愧差別 無記諸法差別 無漏諸法差別 五根五力差別 五種拔濟差別 五種識生差別 五種學生差別 相續無差別義 想蘊差別五種 信差別有叁種 行蘊差別五相 依及所依差別 義門差別五相 異類差別造色 易滿易養差別 意及意識差別 意有叁種差別 有對無對差別 有見無見差別 有漏諸法差別 有情名想差別 有染無染差別 有支熏習差別 于斷迷失差別 于心迷失差別 余果差別十種 緣起差別四種 蘊與取蘊差別 蘊種種差別性 增上戒學差別 真如差別多種 正智邪智差別 知心差別智通 諸法差別道理 諸法得舍差別 諸識俱有差別 諸識染淨差別 諸受差別十相 住差別有多種 自類差別造色 自身世間差別 彼因果修差別體 病行差別有七種 不淨觀六事差別 不律儀名之差別 差別無差別正行 出離差別有叁種 慈愍觀六事差別 次第差別有多種 道差別有十一種 第八識舍時差別 掉舉與心亂差別 定異差別有多種 二種施八相差別 法界無差別論疏 法智與類智差別 煩惱義差別五種 梵住與無量差別 方便差別有二種 和合差別有多種 嫉結與悭結差別 見智能叁門差別 教授與教誡差別 界差別有十二種 境界與所緣差別 空無相無願差別 空性差別成立義 樂斷與樂修差別 流轉差別有多種 六事差別所緣觀 命根差別有多種 內道與外道差別 內外法差別有叁 七地中相好差別 清淨品十種差別 任持差別有叁種 叁界有五種差別 少欲與喜足差別 舍與不成就差別 身受與心受差別 勢速差別有多種 四靜慮諸受差別 四念住斷惑差別 四食差別有四種 四種得自體差別 無常差別有多種 無瞋與不害差別 現觀與辦事差別 心心所名義差別 心意識叁種差別 修行差別有五種 虛空與空界差別 業差別有十叁種 意趣與秘密差別 因緣由叁義差別 有法差別相違過 有法差別相違因 有學與無學差別 圓覺經五性差別 緣起觀六事差別 蘊界處差別六種 蘊界處差別叁種 蘊界處差別四種 造作與增長差別 種種法無差別義 諸受有八種差別 阿賴耶識叁種差別 阿賴耶識四種差別 博聞誦習有差別耶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 多欲與不喜足差別 二十二根差別分別 法身與解脫身差別 煩惱差別有十五種 煩惱雜染對治差別 煩惱雜染迷斷差別 煩惱雜染染淨差別 煩惱雜染自性差別 煩惱自性差別十種 果差別有二十七種 極微差別有十五種 解脫身與法身差別 解脫勝處遍處差別 界差別觀六事差別 盡智與無生智差別 靜盧無色四相差別 輪王與佛相好差別 妙行清淨寂默差別 命終冷觸生起差別 菩薩二乘斷障差別 菩薩修行九種差別 七種作意功能差別 清淨道有四種差別 如來色身名身差別 叁不善根現起差別 叁相建立緣起差別 叁種無分別智差別 叁種諸行流轉差別 叁自性不成無差別 色蘊差別二十六種 聲聞獨覺成熟差別 聲聞菩薩五相差別 聲聞菩薩轉依差別 施食有二果無差別 施因施果差別叁種 十不善業伏斷差別 十惡業道自性差別 十六行心生起差別 十善業道界趣差別 十一種修品類差別 死想與無常想差別 四種入定退定差別 所緣差別二十九種 天眼與生得眼差別 退定入定四種差別 五相建立緣起差別 想差別施設建立相 心王心所了相差別 心與心所取相差別 修相差別有十八種 學無學位名滿差別 尋思諸界差別道理 一切生身差別緣起 依法品類句差別智 有色無色諸法差別 有诤無诤諸法差別 欲界二界分齋差別 欲界諸天化生差別 欲色二界實色差別 緣起及緣已生差別 增上慧學差別分別 增上慢與邪慢差別 增上心學差別分別 正見差別略有十一 執受及非執受差別 種姓差別五種道理 諸識所依能依差別 諸隨煩惱四相差別 諸心差別由五相轉 諸心難知差別七種 最勝長尊上妙差別 阿賴耶識與轉依差別 阿那波那念六事差別 表無表業性界地差別 定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非擇滅與無常滅差別 分別記與反诘記差別 根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見清淨及善清淨差別 見所斷與修所斷差別 靜慮定與無色定差別 菩薩諸位中所作差別 叁界有十二種相差別 沙門婆羅門勝劣差別 善心死及惡心死差別 生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聖非聖二神境通差別 十不善業道五趣差別 十煩惱俱生分別差別 士用果與增上果差別 受緣愛與愛緣取差別 四靜慮四支五支差別 四識住與七識住差別 四種因差別令果差別 隨信行與隨法行差別 王不知差別忘所作恩 王善知差別知所作恩 無間道與解脫道差別 無想定與滅盡定差別 無想定與無想事差別 五補特伽羅品類差別 相應因與俱有因差別 行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厭食想與不淨想差別 異生性與異生法差別 有非有異非異性差別 有尋有伺等叁種差別 願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障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真見道與相見道差別 智見明覺及現觀差別 衆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遍計所執自性無量差別 別解脫律儀相差別有八 不破不穿不雜不穢差別 初二靜慮諸天光明差別 道果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地等定與地等遍處差別 二種遊愛行路果相差別 法毗奈耶及大師教差別 煩惱由五種相建立差別 煩惱雜染對治差別四種 非我行相與空行相差別 光明定定難差別十一種 加行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加行根本後起建立差別 六事差別所緣毗缽舍那 內種外種熏習有無差別 能變神通智通品類差別 能化神境智通品類差別 菩薩二乘所修對治差別 入出息念修習差別二種 叁種諸受欲者圓滿差別 時解脫與不時解脫差別 所犯成下中上叁品差別 我執法執起不起位差別 無明緣行與取緣有差別 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 行迹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修得生得二種變化差別 厭與離染解脫涅盤差別 依躭嗜依出離諸法差別 依界差別觀趣入四念住 因等起與剎那等起差別 圓成實自性無品數差別 緣起法與緣已生法差別 增上心學殊勝六種差別 智者愚者前中後際差別 八聖道支與八邪道支差別 部多與求有二種有情差別 財施法施有有罪無罪差別 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 點慧第一與敏捷第一差別 佛說業報差別經(一卷) 根本智與後得智譬喩差別 化法調伏與法隨法行差別 見苦所斷等與修所斷差別 具杜多行與具淨戒行差別 六相宣說八種有情事差別 內外法師及弟子高下差別 那落迦趣有情所受苦差別 破羯磨僧與破法輪僧差別 菩薩智等與如來智等差別 如來所行與如來境界差別 少欲喜足與少病節儉差別 聲聞菩薩所學差別十叁種 十八界各有無量品類差別 識緣名色與名色緣識差別 世俗智初中後際生起差別 他心智與緣現在願智差別 退不退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無明等十二支由五相差別 無想等至與滅盡等至差別 五種佛菩薩威力品類差別 相應隨眠與所緣隨眠差別 虛妄分別差別相及異門相 眼色眼識界同系異系差別 蘊等善巧差別有二十叁種 雜修第四靜慮有五品差別 住有余依與住無余依差別 遍計所執相與依他起相差別 二十八種補特伽羅品類差別 佛爲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根本智後得智所斷隨眠差別 善不善業差別之相有九種因 聲聞等智與菩薩智五相差別 聲聞獨覺菩薩諸根差別五種 十惡業道作及增長四句差別 十善業道根本加行後起差別 十五種聖非聖財所生樂差別 無學慧蘊與解脫智見蘊差別 現不現前及俱供養獲福差別 心善巧差別及心轉善巧差別 修諸對治差別分位有十八種 緣起善巧與處非處善巧差別 擇滅非擇滅無常滅叁種差別 不淨觀與舍無量所治欲貪差別 二十一種想俱行修諸覺支差別 供養菩薩藏與聲聞藏生福差別 界差別觀初修業者應如是取相 十八種修治差別分位略有叁種 十一種差別道理建立補特伽羅 受用欲塵與受用正法五相差別 宿住隨念智與緣過去願智差別 五種雜修第四靜慮者生地差別 一剎那業有現受生受後受差別 有加行解脫與無加行解脫差別 緣起及緣生法中二分差別道理 智波羅蜜多與慧波羅蜜多差別 常見論者意知宿住事有叁種差別 入諸靜慮與入無色長益根大差別 聖法聖暖聖見聖忍聖欲聖慧差別 行緣識與名色緣識二緣生識差別 有情界無量與所調伏界無量差別 般若與波羅蜜多與智波羅蜜多差別 空無願無相有聞思修及世出世差別 利益安樂增上意樂句有十六業差別 叁摩地叁摩缽底叁摩呬多寬狹差別 聲聞現觀與菩薩現觀有十一種差別 十不善業道根本加行後起叁種差別 一心剎那緣起與多心相續緣起差別 別解脫律儀與靜慮無漏二種律儀差別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一名如來藏論) 內外六處所攝法差別分別有六百六十 聲聞入正性離生與菩薩入正性離生差別 諸根不調不守不護不防不修習諸義差別 阿羅漢有能舍壽增壽及不能舍壽增壽功能差別 ▲ 收起
佛學大詞典 【1】差別

  (一)梵語vis/es!a。別異之意。爲“平等”之對稱。指個個之性類。入楞伽經卷七法身品(大一六·五五○中):“大慧!如來法身五陰異者,則有二法,不同體相,如牛二角,相似不異,見有別體,長短似異。大慧!若如是一切諸法應無相異而有相異,如牛左角異右角,右角異左角。如是長短相待各別,如色種種彼此差別。”[大寶積經卷八十五授幻師跋陀羅記會、大智度論卷叁十五、起信論疏卷上]

  (二)梵語vis/is!t!a。殊勝、別異之意。即諸法所有之特種異點。俱舍論卷叁十(大二九·一五九上):“即此轉變于最後時,有勝功能無間生果勝余轉變,故名差別。”順正理論卷叁十五(大二九·五四一下):“何名轉變?何名差別?(中略)即此無間,能生果時功力勝前,說名差別。”[顯揚聖教論卷十一、佛地經論卷六、俱舍論光記卷四、卷叁十]

  (叁)因明用語。(一)因明中,謂宗(主張、命題)之後陳(述詞)爲差別,宗之前陳(主詞)爲自性。如立一“聲爲無常”之宗,“聲”即爲自性,“無常”即爲差別;蓋“無常”作爲述詞,系用以發揮界定主詞“聲”之特殊意義。(二)指宗之前陳所隱藏之意思(意許)。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差別

  (術語)對平等而雲。不指萬法一如之法性,而數個個之性類也。在佛教,從覺法上舍離差別之見,並全然離差別見之平等,皆爲惡平等之名所排。于菩薩修行上越自利利他之差別相,始爲達圓滿之平等者。

佛學常見辭彙 【3】差別

  同類相殊叫做差,異類相殊叫做別。 - 陳義孝編

俗語佛源 【4】差別

  事物的差異、不同,稱爲“差別”。如曹禺《日出》第四幕:“頭等貨、叁等貨,都是這麼一說,差別倒是很有限。”有時也作“區別”解釋。如清·姚鼐《讀司馬法六韬》:“余常謂周秦以降,文辭高下,差別頗易。”此詞出于佛經。《百喻經·人謂故屋中有惡鬼喻》:“然諸衆生橫計是非,強生爭訟,如彼二人等無差別。”然而,在佛學上,“差別”主要是針對“平等”而言的,指的是在現象上,一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自相”。佛教認爲,世間種種差別相都是由衆生“業力”的不同而造成的。如《俱舍論》卷十叁謂:“有情世間及器世間各多差別,如是差別由誰而生?……但是有情(衆生)業差別起。”也可以說,差別是妄念的反映。《華嚴妄盡還源觀》指出:“是心即攝世間出世間法,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唯一真如。”舍離差別之見,才能達到開悟的境界。比如說,佛菩薩渡衆生,本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對于或人或畜、或怨或親,都是一視同仁的。又如真正實行“布施”的,要做到不見己、不見人、不見能施物,也是一種平等觀。說到底,“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一切平等。當然,所謂“平等”,並不是抹煞現象上的種種差別,而是不去執著這種差別。今在一些文章中會經常用到,如消滅叁大差別(即工農差別、城鄉差別、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又如馬克思主義認爲只有消滅階級和階級差別,才能實現真正的實質上的平等。(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法相辭典 【5】差別

  如九事中說。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6】差別

俱舍論四卷十六頁雲:已辯自性;差別雲何?且應辯得。頌曰:叁世法各叁。善等唯善等。有系自界得,無系得通四。非學無學叁。非所斷二種。論曰:叁世法得、各有叁種。謂過去法、有過去得,有未來得,有現在得。如是未來及現在法、各有叁得。又善等法、得唯善等。謂善不善及無記法,如其次第,有善不善無記叁得。又有系法得唯自界。謂欲色界無色界法,如其次第,唯有欲色無色叁得。若無系法、得通四種。謂無漏法、總而言之,得有四種。卽叁界得、及無漏得。別分別者,非擇滅得、通叁界系。若擇滅得、色無色系及與無漏。道谛得、唯無漏故。無系法、得有四種。又有學法、得唯有學。若無學法、得唯無學。非學非無學、得有差別。謂此法得、總說有叁。別分別者,一切有漏、及叁無爲、皆名非學非無學法。且有漏法,唯有非學非無學得。非擇滅得、及非聖道所引擇滅得、亦如是。若有學道所引擇滅、得卽有學。若無學道所引擇滅得、卽無學。又見修所斷法,如其次第,有見修所斷得。非所斷法,得有差別。謂此法得、總說有二。別分別者,諸無漏法、名非所斷。非擇滅得、唯修所斷。若非聖道所引擇滅得亦如是。聖道所引擇滅之得及道谛得、皆非所斷。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7】差別

  如貫穿差別中說。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8】差別

  如生差別中說。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9】差別

  瑜伽十卷二頁雲:衰雲何?謂依止劣故;令彼掉動。老雲何?謂發色衰變。攝雲何?謂皮膚緩皺。熟雲何?謂火力衰減;無複勢力,受用欲塵。氣力損壞雲何?謂性多疾病故;無有勢力,能作事業。黑黡間身雲何?謂黯黑出現,損其容色。身脊伛曲喘息奔急雲何?謂行步威儀身形所顯;由此發起極重喘嗽。形貌偻前雲何?謂坐威儀位,身首低曲。憑據杖策雲何?謂住威儀位,依杖力而住。昏昧雲何?謂臥威儀位,數重睡眠。羸劣雲何?謂卽于此位,無力速覺。損減雲何?謂念慧衰退。衰退雲何?謂念慧劣故;至于善法,不能現行。諸根耄熟雲何?謂身體尫羸。功用破壞雲何?謂彼于境不複明利。諸行朽故雲何?謂彼于後將欲終時。其形腐敗雲何?謂壽量將盡,身形臨壞,于諸事業,無複功能。此老略義者,謂依止變壞,須發變壞,充悅變壞,火力變壞,無病變壞,色相變壞,威儀變壞,無色諸根變壞,有色諸根變壞,時分已過,壽量將盡,略義應知。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0】差別

瑜伽九卷十頁雲:謂于五趣四生差別。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1】差別

瑜伽九卷十頁雲:生差別者:當知複有五種。一、界差別。二、趣差別。叁、處所差別。四、勝生差別。五、自身世間差別。界差別者:謂欲界,及色無色界,生差別。趣差別者:謂于五趣四生差別。處所差別者:謂欲界中有叁十六處生差別,色界中有十八處生差別,無色界中有四處生差別。如是總有五十八生。勝生差別者:謂欲界人中有叁勝生。一、黑勝生生。謂如有一,生旃荼羅家,若蔔羯娑家,若造車家,若竹作家,若生所余下賤貧窮乏少財物飲食等家。如是名爲人中薄福德者。二、白勝生生。謂如有一,生剎帝利大富貴家,若婆羅門大富貴家,若諸長者大富貴家,若生所余豪貴大富多諸財谷庫藏等家。如是名爲人中勝福德者。叁、非黑非白勝生生。謂如有一,非前二種,生處中家者。又欲界天中亦有叁種勝生。一、非天生。二、依地分生。叁、依虛空宮殿生。又色界中有叁種勝生。一者、異生無想天生。二者、有想天生。叁者、淨居天生。又無色界中有叁勝生。一、無量想天生。二、無所有想天生。叁、非想非非想天生。自身世間差別者:謂于十方無量世界中,有無量有情無量生差別;應知。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2】差別

瑜伽九卷十九頁雲:眼識雲何?謂于當來依止眼根了別色境識、所有福非福不動行所熏發種子識,及彼種子所生果識,如眼識,如是乃至意識、應知亦爾。由所依及境界所起了別差別應知。此于欲界,具足六種;色界、唯四;無色界、唯一。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3】差別

  瑜伽十卷叁頁雲:彼彼有情雲何?謂那落迦等有情。種類雲何?謂卽彼一切。終雲何?謂諸有情、離解支節而死。盡雲何?謂諸有情、由解支節而死。壞雲何?謂識離身。沒雲何?謂諸色根滅。舍壽雲何?謂氣將盡位。舍暖雲何?謂不動位。棄舍諸蘊命根謝滅雲何?謂時死。死雲何?謂遇橫緣,非時而死。時運盡雲何?謂初死未久位。又死魔業,名時運盡。此死略義者,謂若死,若死法,若死差別,若死後位,是名略義。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4】差別

  瑜伽八十一卷十四頁雲:位差別者:當知有二十五種分位差別。謂下、中、上、叁位差別故,苦、樂、不苦不樂、叁位差別故,善、不善、無記、叁位差別故,聞、思、修、叁位差別故,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叁位差別故,內、外、二位差別故,所取、能取、二位差別故,所治、能治、二位差別故,現前、不現前、二位差別故,因、果、二位差別故,補特伽羅差別者:如前所說二十七種補特伽羅,應知差別。 - 朱芾煌

佛學大詞典 【15】差別

謂諸法本性真如,而無差別。蓋“有爲法”之外相雖有種種差別,然其本性不異,如水波之相雖異,而其水性則一,謂之無差別。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6】差別

  (術語)有爲法其外相雖有種種差別,然其內情爲一、如波之姿雖異,而其水性則一、故雲無差別。

法相辭典 【17】差別

瑜伽八十叁卷七頁雲:無差別者:師與弟子,所說文義,相滋潤故;不相違故。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8】差別

  如相差別四種中說。 - 朱芾煌

第2頁第3頁第4頁第5頁第6頁第7頁第8頁第9頁第10頁第11頁第12頁第13頁第14頁第15頁第16頁第17頁第18頁第19頁第20頁第21頁第22頁第23頁第24頁第25頁第26頁第27頁第28頁第29頁第30頁第31頁第32頁第33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