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施與法施。(一)以衣服、飲食、田宅、珍寶等施與他人,稱爲財施。(二)說法使人聞受,則稱法施。財施有盡,法施無窮。前者但得世間之果,終將還失;後者則得涅槃,必不退轉。[大般若經卷五六九、金光明最勝王經卷叁、大智度論卷叁十叁、法界次第卷下]
(二)淨施與不淨施。(一)淨施,即謂不求世間之名聞利養等報,但爲資助出世之善根及涅槃之因,以清淨心而行之布施。(二)不淨施,爲以妄心求福報而行之布施。[大智度論卷叁十叁]
(名數)一財施,舍財濟貧也。二法施,說法度他也。見智度論叁十叁。[囗@又]一淨施,謂布施時不求世間之名譽福利等報,但爲資助出世之善根及涅槃之因,以清淨心而布施也。二不淨施,謂以妄心求福報而行布施也。見智度論叁十叁。
[出大智度論] 一淨施謂布施時。不求世間名譽福利等報。但爲出世善根及資助涅槃之因。以清淨心而行布施。故名淨施。(梵語涅槃。華言滅度。)二不淨施謂以妄心求于福報而行布施。如般若經雲。或畏失財故施與。或恐诃罵故施與。或爲求勢故施與。如是種種因緣。與淨相違。是名不淨施。 - 明·一如等 撰
1.財施和法施。財施是以財物作布施;法施是說法度他。2.淨施和不淨施。淨施是以清淨心作布施,如施恩不望報是;不淨施是以妄心作布施,如求名譽福報是。 - 陳義孝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