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相之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异,衰变之义。即令一切有为诸法变易衰败之法。此法非色非心,为不相应行蕴所摄。然俱舍论谓其为实法,唯识论等则以之为分位假立之法。(参阅“四相”1732)
(二)为“一相”之对称。一切法其自性差别,非唯一元之义。一切法异为外道毗世师论师之说。中论“八不”中之“非异”,即破斥此说。[外道小乘四宗论](参阅“一相”57、“八不中道”275)
(三)六相之一。为“同相”之对称。异,差别、差异之义。指一切诸法各各相异之状态。如瓦、石、柱、椽、梁等形状各异,为异相;又瓦、石、柱、椽、梁等和合成屋舍,乃合力而不相背,故称同相。(参阅“六相圆融”1280)
(术语)四相之一。见有为条。
四相之一。见四相条。 - 陈义孝编
大毗婆沙论三十九卷八页云:问:言异相者,为灭坏故、名为异相?为转变故、名异相耶?设尔;何失。若灭坏故名异相者;应有为相、但有三种。异卽灭故。若转变故名异相者:应同转变外道所宗?答:应作是说:非灭坏故、及转变故、名为异相。然令诸行、作用损败,作用朽故,作用羸弱,作用衰瘁,作用慢缓,故名异相。有作是说:令转变故名为异相。问:若尔;应同转变外道所立宗义?答:彼执诸行相续转时,前位不灭,转变为后;如薪成灰、乳为酪等。今说诸行相续转时,前灭后生,而有转变。谓有为法、生时势盛,灭时势衰。生时力强,灭时力劣。生时名新。灭时名故。生时滋茂,灭时枯瘁。生时和合,灭时离散。生时兴举,灭时堕落。生时猛利,灭时迟钝。生时得作用,灭时失作用。生时得增上,灭时失增上。生时得功能,灭时失功能。生时炽盛,灭时萎歇。生时增进,灭时退减。生时得士用,灭时失士用。生时未熟,灭时已熟。故名转变、非同外道。
二解 入阿毗达磨论下十一页云:老、谓衰损。引果功能、令其不能重引别果。谓有为法、若无异相衰损功能;何缘不能引别果已,更不重引。引而复引,应成无穷。若尔;又应非剎那性。由此故知别有异相。 - 朱芾煌
集论四卷三页云:何等变异相?谓诸行异异生,由不相似相续转故。 - 朱芾煌
随相之一。相对于生、住、异、灭等四相之“异相”。法之一种,乃能令异相起变异作用之法。生、住、异、灭等四相,乃一切有为法所具有之四相。然因此四相之自体亦为有为法,故须另有令其生、住、异、灭之法,此即生生、住住、异异、灭灭等四者,又称为随相、小相;与之相对者,生、住、异、灭等四相则称为本相、大相。(参阅“四相”1732)
凡五十卷。宝唱撰。梁天监十五年(516)成书。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三册。本书系将散见于经、律中之希有异相集录而成,属于百科全书之一种。梁武帝初命僧旻抄录异相,后命宝唱主其事,复以僧豪、法生等辅翼之,增补完成。书中将内容分为天、地、佛、菩萨、声闻、国王、王夫人、太子、王女、长者、优婆塞、优婆夷、外道仙人、梵志、婆罗门、贾客、居士、庶人、鬼神、杂兽畜生、地狱等二十一部门,摘选菁萃,集录而成,为一部以类相从,便于索览之佛教故事集成。以下简述书中各部内容:(一)天部,叙述日、月、星、雨等三界诸天。(二)地部,叙述山、树、河、海等自然现象。(三)佛部,计有佛陀出家、成道、涅槃及舍利塔等。(四)菩萨部,又分为自行、外化、随机现身、出家诸菩萨。(五)声闻部,叙述声闻无学僧、声闻不测浅深僧、声闻学人僧、声闻现行恶行僧、沙弥僧、尼僧等分类。(六)国王部,收录修持转轮圣王、菩萨道、声闻道之国王与王后。(七)太子部,其分类与国王部相同。(八)长者部,分为得道、杂行等两部。(九)优婆塞、优婆夷部。(十)外道仙人部,分为外道仙人、梵志、婆罗门。(十一)居士、庶人等部,分为居士、贾客、男、女等。(十二)鬼神部,分为阿修罗、紧那罗等。(十三)畜生部,分为兽、虫、禽等三部分,其后并列举二十九种动物名称。(十四)地狱部,论述八大地狱与十八地狱之情形。[历代三宝纪卷十一、大唐内典录卷四、开元释教录卷六]
(术语)五十卷,梁僧旻宝唱等集。就经律二藏中拔粹类聚者。法苑珠林之类。
Jingluyixiang
佛教类书。50卷,另有目录5卷。南朝梁僧人宝唱等集。《开元释教录》题作宝唱撰。但该书序言中则有“新安寺僧豪、兴皇寺释法生等相助检读”等语,可见并非一人之作。成书于梁天监十五年(516)。
佛教传入中国后,佛经译本和中国佛教著作积累渐多,为了便于检索阅读,类钞纂集之作应时而起。先见于晋末,至梁而益盛。《经律异相》正是这种情况下的产物。该书按照出世间的三乘圣者(佛、菩萨、声闻缘觉)和在世间的五趣众生(天、人、鬼、畜生、地狱)的划分,撮钞经律故实,以类相属,分天、地、佛、诸释、菩萨、僧、诸国王、居士、贾客、庶人、鬼神、畜生、地狱等22部。旨在于显示佛教境界的广大、行果的殊妙,以引起人们对佛教的敬信。
该书基本上是直接钞录经律原文类编而成。引用的经律典籍相当广泛。据统计,属于已佚失而赖以传存的经籍约有140余种,如《三乘名教经》、《天帝释受戒经》、《悉鞞梨天子诸佛说偈经》、《过去弹琴人经》、《折服罗汉经》等。其体例和内容为此后佛教类书之先河。唐道世的《法苑珠林》和《诸经要集》即以此为基础而进行编纂的。(贾题韬)
佛地经论五卷九页云:色等诸法变坏等相、不相似故;名为异相。远离如是各别异相,卽是共相。如是共相、以何为相?非相为相。如契经言:一切法性、唯有一相。所谓非相。 - 朱芾煌
成唯识论八卷二十二页云:异相无我者:与妄所执我相异故。 - 朱芾煌
(术语)见五邪命条。
六种巧方便之一。菩萨为广度众生,现乖异嗔恚之相,使不顺其教者畏惧,令其舍恶从善。(参阅“六种巧方便”1301)
瑜伽五十四卷四页云:云何异相差别?谓有贪心、离贪心、有瞋心、离瞋心等。如经广说。乃至不解脱心,极解脱心。是名一门异相差别。复有约界异相差别。谓欲界有四心。善心、不善心,有覆无记心,无覆无记心。色界有三心。除不善。无色界有三心。亦除不善。无漏有二心。有学,及无学。又欲界善心有二种。谓加行、及生得。无覆无记心有四种。异熟生心,威仪路心,工巧处心,及变化心。此唯是生得。谓天龙药叉等。然无修果心。于色界中,无工巧处心。无色界、亦尔。当知善心、如下,上亦尔。一切处有。又有约种异相差别。谓欲界有五心。一、见苦所断心,二、见集所断心,三、见灭所断心,四、见道所断心,五、修道所断心。如欲界有五心。如是色无色界,各有五心。幷无漏心,总为十六。初异相心差别义,我当分别。一切有情,略有三品。一、未发趣定品;二、虽已发趣,未得定品;三、已得定品。此复二种。一、不清净,二、极清净。于初品中,或时起染污心。由贪等缠,绕彼心故。或时起善无记心。由贪等缠,暂远离故。第二品中,或时令心,于内静息。或时失念,于五妙欲,其心驰散。或时极静息故;便为惛沉睡眠、缠覆其心。或时为断彼故,于净妙境,安处其心。或时于彼不正安处,心便掉举。若正安处,便不掉举。由沉掉盖,未断灭故;于彼二品,俱不寂静。由断灭故,心得寂静。若由如理作意,已得根本静虑;名定心若未得者,名不定心。道究竟故,名善修心。断究竟故,名极解脱心。与此相违,名不善修心、及不解脱心。从定心已来,当知是第三品。是名识蕴异相差别。 - 朱芾煌
因明用语。古因明之祖足目所立因明“似能破”十四过类之第四。于因明对论中,敌者(问难者)对立者(立论者)所立之正确论式强加非难,谓对方所提出的宗(命题)之主词与同喻二项概念皆相同无异,并据以推演出“一切法法皆相同无异”之谬论,试图难破对方。例如佛弟子立“声是无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之论式。外教徒欲破之,遂谓:“声是无常,与瓶无异,声与瓶同为所作性故;声亦可烧、可见,而非所闻性,于瓶无异。又声是可烧、可见,非所闻性、所作性故,犹如瓶等。若声和瓶相同,可烧、可见而非所闻,瓶亦同于声不可烧、不可见,而如所闻性,则声、瓶一切法同为一性所成,瓶、声二物不异。”盖声之所闻性系由现量所得,外教徒以瓶为比量,虽遮遣声之所闻,而比量之力比现量为弱,故无法遮遣声之所闻的现量之境,此乃外教徒所据以破斥佛弟子之方式实乃违于现量,而造成似是而非之驳斥作法。又此过相当于世亲如实论道理难品所说之“无异难”。[因明正理门论、因明大疏瑞源记卷八](参阅“十四过类”415、“因明”2276)
(术语)十四过之一。立论者论法所用之同品,敌者无理分别,攻击为非同品是异品之过误也。
梁沙门僧旻宝唱等撰
天部上下(一二卷)。地部(三)。应始终佛部第一(四)。应身益物佛部第二(五)。现涅盘后事佛部第三。造佛舍利塔第一、造佛形像第二、法灭尽第三(六) 。外缘佛部第四(七)。自行菩萨部第一(八)。外化菩萨部第二(九)。随机现身上菩萨部第三(十)。随机现身下菩萨部第四(十一)。出家菩萨僧部第一(十二)。声闻无学第一僧部第二(十三)。声闻无学第二僧部第三(十四)。声闻无学第三僧部第四(十五)。声闻无学第四僧部第五(十六)。声闻无学第五僧部第六(十七)。声闻无学第六僧部第七(十八)。声闻不测浅深僧部第八(十九)。声闻学人僧部第九(二十)。声闻行恶行僧部第十(二十一)。声闻无学沙弥僧部第十一(二十二)。声闻无学尼僧部第十二(二十三)。转轮圣王诸国王部第一(二十四)。行菩萨道上诸国王部第二(二十五)。行菩萨道下诸国王部第三(二十六)。行声闻道上诸国王部第四(二十七)。行声闻道中诸国王部第五(二十八)。行声闻道下诸国王部第六(二十九)。诸国王夫人部(三十)。行菩萨道诸国王子部上(三十一)。行菩萨道下诸国太子部中(三十二)。学声闻道诸国太子部下(三十三)。诸国王女部(三十四)。得道长者部上(三十五)。杂行长者部下(三十六)。优婆塞部(三十七)。优婆夷部(三十八)。外道仙人部(三十九)。梵志部(四十)。婆罗门部(四一)。居士部(四十二)。估客部(四十三)。男庶人部上(四十四)。女庶人部下(四十五)。鬼神部(四十六)。杂兽畜生部上(四十七)。禽畜生部中、虫畜生部下(四十八)。地狱部上(四十九)。地狱部下(五十。并引大小诸经中事相,以示劝诫。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