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相之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識百法之一。異,衰變之義。即令一切有爲諸法變易衰敗之法。此法非色非心,爲不相應行蘊所攝。然俱舍論謂其爲實法,唯識論等則以之爲分位假立之法。(參閱“四相”1732)
(二)爲“一相”之對稱。一切法其自性差別,非唯一元之義。一切法異爲外道毗世師論師之說。中論“八不”中之“非異”,即破斥此說。[外道小乘四宗論](參閱“一相”57、“八不中道”275)
(叁)六相之一。爲“同相”之對稱。異,差別、差異之義。指一切諸法各各相異之狀態。如瓦、石、柱、椽、梁等形狀各異,爲異相;又瓦、石、柱、椽、梁等和合成屋舍,乃合力而不相背,故稱同相。(參閱“六相圓融”1280)
(術語)四相之一。見有爲條。
四相之一。見四相條。 - 陳義孝編
大毗婆沙論叁十九卷八頁雲:問:言異相者,爲滅壞故、名爲異相?爲轉變故、名異相耶?設爾;何失。若滅壞故名異相者;應有爲相、但有叁種。異卽滅故。若轉變故名異相者:應同轉變外道所宗?答:應作是說:非滅壞故、及轉變故、名爲異相。然令諸行、作用損敗,作用朽故,作用羸弱,作用衰瘁,作用慢緩,故名異相。有作是說:令轉變故名爲異相。問:若爾;應同轉變外道所立宗義?答:彼執諸行相續轉時,前位不滅,轉變爲後;如薪成灰、乳爲酪等。今說諸行相續轉時,前滅後生,而有轉變。謂有爲法、生時勢盛,滅時勢衰。生時力強,滅時力劣。生時名新。滅時名故。生時滋茂,滅時枯瘁。生時和合,滅時離散。生時興舉,滅時墮落。生時猛利,滅時遲鈍。生時得作用,滅時失作用。生時得增上,滅時失增上。生時得功能,滅時失功能。生時熾盛,滅時萎歇。生時增進,滅時退減。生時得士用,滅時失士用。生時未熟,滅時已熟。故名轉變、非同外道。
二解 入阿毗達磨論下十一頁雲:老、謂衰損。引果功能、令其不能重引別果。謂有爲法、若無異相衰損功能;何緣不能引別果已,更不重引。引而複引,應成無窮。若爾;又應非剎那性。由此故知別有異相。 - 朱芾煌
集論四卷叁頁雲:何等變異相?謂諸行異異生,由不相似相續轉故。 - 朱芾煌
隨相之一。相對于生、住、異、滅等四相之“異相”。法之一種,乃能令異相起變異作用之法。生、住、異、滅等四相,乃一切有爲法所具有之四相。然因此四相之自體亦爲有爲法,故須另有令其生、住、異、滅之法,此即生生、住住、異異、滅滅等四者,又稱爲隨相、小相;與之相對者,生、住、異、滅等四相則稱爲本相、大相。(參閱“四相”1732)
凡五十卷。寶唱撰。梁天監十五年(516)成書。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叁冊。本書系將散見于經、律中之希有異相集錄而成,屬于百科全書之一種。梁武帝初命僧旻抄錄異相,後命寶唱主其事,複以僧豪、法生等輔翼之,增補完成。書中將內容分爲天、地、佛、菩薩、聲聞、國王、王夫人、太子、王女、長者、優婆塞、優婆夷、外道仙人、梵志、婆羅門、賈客、居士、庶人、鬼神、雜獸畜生、地獄等二十一部門,摘選菁萃,集錄而成,爲一部以類相從,便于索覽之佛教故事集成。以下簡述書中各部內容:(一)天部,敘述日、月、星、雨等叁界諸天。(二)地部,敘述山、樹、河、海等自然現象。(叁)佛部,計有佛陀出家、成道、涅槃及舍利塔等。(四)菩薩部,又分爲自行、外化、隨機現身、出家諸菩薩。(五)聲聞部,敘述聲聞無學僧、聲聞不測淺深僧、聲聞學人僧、聲聞現行惡行僧、沙彌僧、尼僧等分類。(六)國王部,收錄修持轉輪聖王、菩薩道、聲聞道之國王與王後。(七)太子部,其分類與國王部相同。(八)長者部,分爲得道、雜行等兩部。(九)優婆塞、優婆夷部。(十)外道仙人部,分爲外道仙人、梵志、婆羅門。(十一)居士、庶人等部,分爲居士、賈客、男、女等。(十二)鬼神部,分爲阿修羅、緊那羅等。(十叁)畜生部,分爲獸、蟲、禽等叁部分,其後並列舉二十九種動物名稱。(十四)地獄部,論述八大地獄與十八地獄之情形。[曆代叁寶紀卷十一、大唐內典錄卷四、開元釋教錄卷六]
(術語)五十卷,梁僧旻寶唱等集。就經律二藏中拔粹類聚者。法苑珠林之類。
Jingluyixiang
佛教類書。50卷,另有目錄5卷。南朝梁僧人寶唱等集。《開元釋教錄》題作寶唱撰。但該書序言中則有“新安寺僧豪、興皇寺釋法生等相助檢讀”等語,可見並非一人之作。成書于梁天監十五年(516)。
佛教傳入中國後,佛經譯本和中國佛教著作積累漸多,爲了便于檢索閱讀,類鈔纂集之作應時而起。先見于晉末,至梁而益盛。《經律異相》正是這種情況下的産物。該書按照出世間的叁乘聖者(佛、菩薩、聲聞緣覺)和在世間的五趣衆生(天、人、鬼、畜生、地獄)的劃分,撮鈔經律故實,以類相屬,分天、地、佛、諸釋、菩薩、僧、諸國王、居士、賈客、庶人、鬼神、畜生、地獄等22部。旨在于顯示佛教境界的廣大、行果的殊妙,以引起人們對佛教的敬信。
該書基本上是直接鈔錄經律原文類編而成。引用的經律典籍相當廣泛。據統計,屬于已佚失而賴以傳存的經籍約有140余種,如《叁乘名教經》、《天帝釋受戒經》、《悉鞞梨天子諸佛說偈經》、《過去彈琴人經》、《折服羅漢經》等。其體例和內容爲此後佛教類書之先河。唐道世的《法苑珠林》和《諸經要集》即以此爲基礎而進行編纂的。(賈題韬)
佛地經論五卷九頁雲:色等諸法變壞等相、不相似故;名爲異相。遠離如是各別異相,卽是共相。如是共相、以何爲相?非相爲相。如契經言:一切法性、唯有一相。所謂非相。 - 朱芾煌
成唯識論八卷二十二頁雲:異相無我者:與妄所執我相異故。 - 朱芾煌
(術語)見五邪命條。
六種巧方便之一。菩薩爲廣度衆生,現乖異嗔恚之相,使不順其教者畏懼,令其舍惡從善。(參閱“六種巧方便”1301)
瑜伽五十四卷四頁雲:雲何異相差別?謂有貪心、離貪心、有瞋心、離瞋心等。如經廣說。乃至不解脫心,極解脫心。是名一門異相差別。複有約界異相差別。謂欲界有四心。善心、不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色界有叁心。除不善。無色界有叁心。亦除不善。無漏有二心。有學,及無學。又欲界善心有二種。謂加行、及生得。無覆無記心有四種。異熟生心,威儀路心,工巧處心,及變化心。此唯是生得。謂天龍藥叉等。然無修果心。于色界中,無工巧處心。無色界、亦爾。當知善心、如下,上亦爾。一切處有。又有約種異相差別。謂欲界有五心。一、見苦所斷心,二、見集所斷心,叁、見滅所斷心,四、見道所斷心,五、修道所斷心。如欲界有五心。如是色無色界,各有五心。幷無漏心,總爲十六。初異相心差別義,我當分別。一切有情,略有叁品。一、未發趣定品;二、雖已發趣,未得定品;叁、已得定品。此複二種。一、不清淨,二、極清淨。于初品中,或時起染汙心。由貪等纏,繞彼心故。或時起善無記心。由貪等纏,暫遠離故。第二品中,或時令心,于內靜息。或時失念,于五妙欲,其心馳散。或時極靜息故;便爲惛沈睡眠、纏覆其心。或時爲斷彼故,于淨妙境,安處其心。或時于彼不正安處,心便掉舉。若正安處,便不掉舉。由沈掉蓋,未斷滅故;于彼二品,俱不寂靜。由斷滅故,心得寂靜。若由如理作意,已得根本靜慮;名定心若未得者,名不定心。道究竟故,名善修心。斷究竟故,名極解脫心。與此相違,名不善修心、及不解脫心。從定心已來,當知是第叁品。是名識蘊異相差別。 - 朱芾煌
因明用語。古因明之祖足目所立因明“似能破”十四過類之第四。于因明對論中,敵者(問難者)對立者(立論者)所立之正確論式強加非難,謂對方所提出的宗(命題)之主詞與同喻二項概念皆相同無異,並據以推演出“一切法法皆相同無異”之謬論,試圖難破對方。例如佛弟子立“聲是無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之論式。外教徒欲破之,遂謂:“聲是無常,與瓶無異,聲與瓶同爲所作性故;聲亦可燒、可見,而非所聞性,于瓶無異。又聲是可燒、可見,非所聞性、所作性故,猶如瓶等。若聲和瓶相同,可燒、可見而非所聞,瓶亦同于聲不可燒、不可見,而如所聞性,則聲、瓶一切法同爲一性所成,瓶、聲二物不異。”蓋聲之所聞性系由現量所得,外教徒以瓶爲比量,雖遮遣聲之所聞,而比量之力比現量爲弱,故無法遮遣聲之所聞的現量之境,此乃外教徒所據以破斥佛弟子之方式實乃違于現量,而造成似是而非之駁斥作法。又此過相當于世親如實論道理難品所說之“無異難”。[因明正理門論、因明大疏瑞源記卷八](參閱“十四過類”415、“因明”2276)
(術語)十四過之一。立論者論法所用之同品,敵者無理分別,攻擊爲非同品是異品之過誤也。
梁沙門僧旻寶唱等撰
天部上下(一二卷)。地部(叁)。應始終佛部第一(四)。應身益物佛部第二(五)。現涅盤後事佛部第叁。造佛舍利塔第一、造佛形像第二、法滅盡第叁(六) 。外緣佛部第四(七)。自行菩薩部第一(八)。外化菩薩部第二(九)。隨機現身上菩薩部第叁(十)。隨機現身下菩薩部第四(十一)。出家菩薩僧部第一(十二)。聲聞無學第一僧部第二(十叁)。聲聞無學第二僧部第叁(十四)。聲聞無學第叁僧部第四(十五)。聲聞無學第四僧部第五(十六)。聲聞無學第五僧部第六(十七)。聲聞無學第六僧部第七(十八)。聲聞不測淺深僧部第八(十九)。聲聞學人僧部第九(二十)。聲聞行惡行僧部第十(二十一)。聲聞無學沙彌僧部第十一(二十二)。聲聞無學尼僧部第十二(二十叁)。轉輪聖王諸國王部第一(二十四)。行菩薩道上諸國王部第二(二十五)。行菩薩道下諸國王部第叁(二十六)。行聲聞道上諸國王部第四(二十七)。行聲聞道中諸國王部第五(二十八)。行聲聞道下諸國王部第六(二十九)。諸國王夫人部(叁十)。行菩薩道諸國王子部上(叁十一)。行菩薩道下諸國太子部中(叁十二)。學聲聞道諸國太子部下(叁十叁)。諸國王女部(叁十四)。得道長者部上(叁十五)。雜行長者部下(叁十六)。優婆塞部(叁十七)。優婆夷部(叁十八)。外道仙人部(叁十九)。梵志部(四十)。婆羅門部(四一)。居士部(四十二)。估客部(四十叁)。男庶人部上(四十四)。女庶人部下(四十五)。鬼神部(四十六)。雜獸畜生部上(四十七)。禽畜生部中、蟲畜生部下(四十八)。地獄部上(四十九)。地獄部下(五十。並引大小諸經中事相,以示勸誡。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