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4本字典中找到 6 条与“弹指”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查询结果:
佛学大词典 【1】弹指

  梵语acchat!a^  之意译。即拇指与食指之指头强力摩擦,弹出声音;或以拇指与中指压覆食指,复以食指向外急弹。于印度,弹指有四义:(一)表示虔敬欢喜,据法华经卷六神力品载,诸佛之謦欬声与弹指声普传至十方,大地皆起六种振动。(二)  表示警告,据新译华严经卷七十九载,善财童子至弥勒菩萨之楼阁前,弹指出声,门即开启令其入内。(三)表示许诺,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载,有二龙王请世尊准许彼等为优婆塞,世尊弹指允之。(四)时间单位,弹指所需之极短暂时间,称为一弹指或一弹指顷。关于一弹指时间之长短,诸说不一,如大智度论卷八十三谓,一弹指有六十念。俱舍论卷十二(大二九·六二上):“如壮士一疾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如是名为一刹那量。”现今一般常用语“一弹指”即源自佛教经典。[菩萨处胎经卷二、观无量寿经、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祖庭事苑卷三](参阅“一弹指”78、“刹那”3731)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弹指

  (杂语)经中有三意:一为许诺,行事钞下三之三曰:“增一云:如来许请,或默然,或俨头,或弹指。”一为欢喜,法华经神力品曰:“一时謦欬,俱共弹指。”法华文句十曰:“弹指者随喜也。”一为警告,嘉祥法华义疏十一曰:“为令觉悟,是故弹指。”[囗@又](杂语)时名。戒疏二下曰:“僧祇云:二十念为瞬,二十瞬为弹指。”

俗语佛源 【3】弹指

  原指印度的习俗。其法,弯曲食指,再用大拇指捻弹作声。印度人用弹指表示喜悦、赞叹等意思。如《法华经·如来神力品》:“释迦牟尼佛及宝树下诸佛现神力时,满百千岁,然后还摄舌相。一时声欬,俱共弹指。”智顗注:“弹指者,随喜也。”在古代,中国人已熟悉印度人的这个习俗。如《世说新语·政事》载:“公因便还到过任边,云:“君出,临海便复无人。”任大喜悦,因过胡人前弹指云:“兰阇,兰阇!””后在诗文中,多用“弹指”表示激愤。如宋·文天祥《与湖南大帅江丞相论秦寇事宜札子》:“凡怀忠愤,无不弹指!”不过,今天人们用“弹指”一词,多表示短暂易逝的时间。如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又如郭沫若《北上纪行》诗之五:“弹指人将老,回头憾苦多。”亦作“一弹指顷”。如赵朴初《满庭芳·为人民大会堂作》词:“一弹指顷恒沙涌,楼殿重重。”此比喻意亦出于佛经。《无量寿经》谓:一心念佛的人,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如弹指顷,即生彼国(西方净土)”。“一弹指顷”有多长呢?或说“心九百六十转”康僧会《大安般守意经》序),或说“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翻译名义集·时分》)等。可见,“弹指”之间虽很短暂,但已有许多念头在生生灭灭了。(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4】弹指

  (杂语)一弹指之顷。观无量寿经曰:“如弹指顷,即生彼国。”

佛学大词典 【5】弹指

  弹指,梵语acchat!a^,以拇指与中指压覆食指,复以食指向外急弹,为古代印度所盛行表示虔敬、许诺或警告之风俗。一弹指,即弹指一次所需之时间,系诸经普遍用来形容极短暂之时间。又作一弹指顷。然诸经论所举一弹指之长短各异,俱舍论卷十二谓一弹指有六十五刹那。大智度论卷八十三则谓六十念。处处经谓一弹指之间有九百六十生死。大安般守意经序谓一弹指之间心有九百六十转。戒疏卷二下谓,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摩诃僧祇律卷十七谓,四百念为一弹指,一万二千弹指即一昼夜。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二十一(大八·六五九下):“若复有人于一弹指顷,能修行是般若波罗蜜多者,其所得福,倍胜于前。”(参阅“弹指”6002)

佛学常见辞汇 【6】弹指

  (喻)极短的时间。 - 陈义孝编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