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8本字典中找到 153 条与“往生”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126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往生 二往生 往生传 往生集 往生讲 往生论 往生门 带业往生 兜率往生 法尔往生 即得往生 戒门往生 九品往生 狂乱往生 难思往生 念佛往生 女人往生 三种往生 十方往生 十念往生 顺次往生 四种往生 宿善往生 他力往生 往生礼式 往生礼赞 往生论偈 往生论注 往生拾因 往生要集 往生一定 未来往生 无记往生 五逆往生 正念往生 诸行往生 不体失往生 净土往生传 净土往生论 九品往生经 九品往生社 决定往生集 难思议往生 念佛往生愿 女人往生愿 拾遗往生传 随愿往生经 往生礼赞偈 已今当往生 发愿便得往生 后拾遗往生传 七有天人往生 十四佛国往生 双树林下往生 本朝新修往生传 净土往生论注解 密咒圆因往生集 日本往生极乐记 往生净土忏愿仪 新修净土往生传 九品往生阿弥陀经 往生净土是密意说 十往生阿弥陀佛国经 昙泓《净土往生传》 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 新编古今往生净土宝珠集 略诸经论念佛法门往生净土集 辩才(唐朔方)《净土往生传》 大行(唐兖州)《净土往生传》 道昂(唐相州)《净土往生传》 道绰(唐并州)《净土往生传》 法持(唐金陵)《净土往生传》 法祥(唐同州)《净土往生传》 法照(唐五台)《净土往生传》 法智(隋天台)《净土往生传》 功迥(唐陈留)《净土往生传》 灌顶(唐天台)《净土往生传》 怀玉(唐台州)《净土往生传》 慧日(唐洛阳)《净土往生传》 慧思(陈南岳)《净土往生传》 明赡(唐终南)《净土往生传》 齐翰(唐吴郡)《净土往生传》 僧藏(唐汾州)《净土往生传》 僧衒(唐并州)《净土往生传》 善导(唐京师)《净土往生传》 善胄(唐京师)《净土往生传》 少康(唐睦州)《净土往生传》 神皓(唐吴郡)《净土往生传》 神素(唐蒲州)《净土往生传》 圣位经欲界生必不往生色无色界 惟岸(唐并州)《净土往生传》 惟恭(唐荆州)《净土往生传》 雄俊(唐成都)《净土往生传》 真慧(隋蒲州)《净土往生传》 知玄(唐彭州)《净土往生传》 智舜(隋赵郡)《净土往生传》 智通(隋河东)《净土往生传》 智琰(唐武丘)《净土往生传》 智顗(隋天台)《净土往生传》 自觉(唐镇州)《净土往生传》 道瑗(刘宋丹阳)《净土往生传》 道珍(萧梁庐山)《净土往生传》 法琳(北齐灵建)《净土往生传》 法盛(刘宋金陵)《净土往生传》 鸿莒(后唐温州)《净土往生传》 慧恭(东晋庐山)《净土往生传》 慧光(北齐邺下)《净土往生传》 慧进(南齐杨都)《净土往生传》 慧命(后周河阳)《净土往生传》 慧虔(东晋山阴)《净土往生传》 慧永(东晋庐山)《净土往生传》 慧远(东晋庐山)《净土往生传》 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 僧济(东晋庐山)《净土往生传》 僧柔(北齐灵鹫)《净土往生传》 僧睿(姚秦东安)《净土往生传》 僧显(西晋江东)《净土往生传》 绍岩(大宋钱塘)《净土往生传》 守真(大宋东京)《净土往生传》 昙鉴(刘宋江陵)《净土往生传》 昙鸾(后魏壁谷)《净土往生传》 晤恩(大宋余杭)《净土往生传》 志通(石晋凤翔)《净土往生传》 刘程之(东晋庐山)《净土往生传》 密咒圆因往生集(一卷 有贺宗寿序) 拔济苦难陀罗尼经(一名胜福往生净土经) ▲ 收起
佛学大词典 【1】往生

谓命终时生于他方世界。通常又以“往生”为“死”之代用词。往生一词,就广义而言,通指受生三界六道及诸佛净土,然至弥陀净土之说盛行后,主要指受生极乐世界。一般分为极乐往生、十方往生、兜率天往生等;而愿意往生,即称愿生。

  (一)极乐往生,乃基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之说。谓离开娑婆世界,往西方阿弥陀佛之极乐净土,化生于彼土莲花中。净土宗之目的在往生极乐净土,净土,即指离开迷界后,所往生无生灭变化之世界。据往生论注卷下载,受生极乐与受生三界之“相”不同,故谓往生即无生之生。又往生之法有多种,如;(1)念佛往生,以念佛名号而往生。(2)诸行往生,又称万行往生。修习念佛以外之诸善行而得往生。(3)助念往生,以念佛及修诸善行而得往生。(4)闻名往生,闻佛名号而生信,得以往生。唐代善导之净土法门即以念佛往生为主,且以“指方立相”为旨,谓命终后确实往生西方净土又善导之弟子怀感,于所著之释净土群疑论卷二谓,依第一义谛言,往生系无生之意;依世谛言,即舍此往彼之意。惟天台宗、禅宗等,以唯心弥陀、己心净土之说,批驳舍此往彼说。

  (二)十方往生,系根据十方随愿往生经之说法。谓往生于阿弥陀佛净土以外之其他净土。

  (三)兜率天往生,又作兜率往生,系基于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之说法。谓弥勒菩萨现居于兜率内院,至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将降生于娑婆世界,救度众生。修此法门者往生兜率天,将来与弥勒菩萨同来娑婆世界。法相宗之行者多修此法门。

  (四)其他之往生信仰,如:信奉药师如来者,得往生净琉璃世界;信奉观音菩萨者,得生补陀落迦;信奉释迦牟尼佛者,得生灵鹫山、无胜庄严国;信奉华严经者,往生华藏界等。然此类信仰极少见,故未形成思潮。

  上记之极乐往生、兜率往生等二种思想,为印度、中国、日本等地往生思想之两大主流。极乐往生之思想,于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为自力成道之方法。于净土宗,则依教主弥陀之救度为成佛之道,而称他力信仰。兜率往生之思想为法相宗所喜好,视之为修道之方便法门。十方往生之思想,见于唐代道绰之安乐集、智顗之净土十疑论等书,惟愿生之事迹甚少。此外,善导之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卷上,有:难思议往生乐、双林树下往生乐、难思往生乐等说。[法华经卷六药草喻品]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往生

  (术语)去娑婆世界往弥陀如来之极乐净土,谓之往,化生于彼土莲华中,谓之生。往生之言虽通于诸受生,而诸教所劝之行,偏在极乐,故常以为对于极乐之别名,是净土门之至要骨目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曰:“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无量寿经下曰:“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观无量寿经曰:“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佛学常见辞汇 【3】往生

  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 陈义孝编

佛学大词典 【4】往生

  净土宗自往生弥陀净土之行体相状,二分为如下四种:(一)念佛往生与诸行往生。(1)念佛往生者,谓由弥陀大悲愿力之回向,信心发得,入于念佛三昧,而往生极乐净土。或一心称念弥陀名号,或以定善、散善之回向而往生,而皆以念佛为本。(2)诸行往生者,谓修诸善万行,如孝养父母、敬事师长、布施、忍辱等而回向往生者。

  (二)即便往生与当得往生。(1)即便往生者,平生发得三心时,在秽身此土密得速证无生身之益,同时已列净土圣众庄严之数。(2)当得往生者,临终受华台来迎,往生报佛弥陀之净土。  

  (三)即往生与便往生。(1)以第十八愿之机,往生弥陀之真报土,为即往生。(2)以第十九、二十愿之机,往生弥陀报中之化土。

(四)体失往生与不体失往生。(1)体失往生,谓秽体亡,方能往生。(2)不体失往生者,谓秽体不亡,平生闻信时,直接即得业事成办,获往生之益。[观无量寿经、选择本愿念佛集卷上、教行信证化土卷之本]

佛学大词典 【5】往生

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加以集录而成之传记。亦有杂载于高僧传、灵异记、佛教故事集者。此外尚有往生者之专集。唐即迦才之净土论卷下即载有僧俗男女二十余人之往生传。日本平安中期源信著有往生要集;稍前,有庆滋保胤之日本往生极乐记,此书被认为是日本最早之往生传,其后各种往生传之著作纷纷问世。一般高僧传大都以僧人为中心;而往生传则针对高僧传,备载僧俗男女之往生记录。兹将现存之往生传,列表如下。(参阅“净土往生传”4688)

佛学大词典 【6】往生

凡三卷。明代袾宏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本书集录我国与印度往生西方者,计分九类:(一)沙门往生类,东晋慧远至明代宝珠,凡九十八人。(二)王臣往生类,乌苌国王至张无尽丞相,凡三十二人。(三)处士往生类,周续之至华居士,凡二十八人。(四)尼僧往生类,尼大明至尼法藏,凡五人。(五)妇女往生类,隋皇后至许氏妇,凡三十二人。(六)恶人往生类,张善和至金奭,凡八人。(七)畜生往生类。(八)诸圣同归类。(九)生存感应类。另有续录附于畜生往生类之后,举出僧明本至吴居士,凡二十人。其中,诸圣同归类举出观无量寿经之择生极乐、无量寿经之往生无数等;生存感应类则举出鬼不敢啖、夫妇见佛、却鬼不现、荐拔亡灵、睡寝得安、病目重明等现世利益。并于附录普劝必修净土,最后举出念佛十种功德。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7】往生

  (书名)三卷,明云栖袾宏辑。分九类。集录往生人之事迹者。

佛学大词典 【8】往生

于日本,为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而举行之讲习会。据私聚百因缘集卷八所述,此会为日人永观于十一世纪晚期所创设。历经数百年,日人信仰者甚多。男女老少贵贱皆契机,月月结会,时时勤修。集会时,或奏伎乐,或唱伽陀(梵ga^tha^  ,偈),并设供具、备香花等。信众临终颇有显瑞相者。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9】往生

  (行事)念阿弥陀佛而愿往生极乐之人之佛事也。

佛学大词典 【10】往生

(一)全一卷。梵名Sukha^vati^  -vyu^hopades/a  。世亲(梵Vasubandhu  )造,北魏菩提流支译。全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又称净土论、往生净土论、无量寿经论、无量寿优波提舍经论、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本论依无量寿经作愿生偈,赞叹极乐净土之庄严,阐说修习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等五念门,劝往生西方。谓修习五念门可得种种成就,并次第得近门、大会众门、宅门、屋门、园林游戏地门等五种功德;前四种功德为入功德,能入于莲华藏世界,自受法乐;园林游戏地门则为出功德,即回入生死烦恼,游戏神通至教化地,如是自利利他,速成就菩提。本论为唯一印度撰述之净土论部,净土宗特重之,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三部经合称三

经一论,为正所依之经论。其论述颇为深妙,大旨与摄大乘论(无著造)十八圆净之说一致。北魏昙鸾著有往生论注二卷。又日本正仓院圣护藏中藏有本论之古写本,与现行本略有出入。[历代三宝纪卷九、大唐内典录卷四、开元释教录卷六]

  (二)凡三卷。唐代迦才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内容评定极乐净土之报化与往生之机品,举理证及实例论述凡夫往生之可能。共分九章,即:定土体性、定往生人、定往生因、出道理、引圣教为证、引现得往生人相貌、将西方兜率相对校量优劣、明教兴时节、教人欣厌劝进其心等。迦才博采诸经、论、释等之文句,阐明他力易行之法门。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1】往生

  (书名)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之异名。又名净土论。

佛学大词典 【12】往生

为“正觉门”之对称。正觉门,指弥陀之正觉;往生门,则指众生往生之因果。阿弥陀佛于过去世未成佛时,曾立誓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故众生皆往生,彼始成正觉。众生之往生乃依阿弥陀佛之正觉所成,故弥陀之正觉与众生之  往生?乃  一  体之两面  ,关系密切,不能截然区分。

佛学大词典 【13】带业往生

  谓命终之后,带着宿业,往生他道。业,即吾人之身、语、意等一切之身心活动,具有力量可影响未来。往生,即死此生彼之意。就广义可言,通指受生三界六道及诸佛净土,然主要指受生极乐。吾人漂流于六道轮回中,一生所造之善恶业为数甚多,有生天业、做人业,或堕三恶道业。然命终后仅能受一种果报;依佛法揭示,凡所作业都可能感果,但非一定感果,须视时节因缘而定。若一生中造三种业,却不能同时生三道;若生一道,其他二道之业即为其所带,然因缘条件不足,故无润生之可能。此种往生即称带业往生。

  修念佛法门者,若因缘条件具足,于命终时,得往生净土,其宿昔所造之恶业、不净业,无法现行,此即所谓带业往生。一般凡夫,由于真智慧未现前,即使得以往生,亦仅能带业往生,而带去之业力亦因“缘”不具足而无感果之可能,此即属于“非择灭”。反之,若为大智慧之圣者,因已断离烦恼系缚,证得真谛,永不再受轮回,故其感生死苦果之业力亦已消灭,此即属于“择灭”,系圣道所得。

佛学大词典 【14】兜率往生

  往生弥勒菩萨之净土兜率天。又作兜率上生。兜率天有内、外两院,弥勒菩萨常在内院说法,外院为天众欲乐处,不易闻法。在印度古代,兜率往生之信仰颇为盛行,故高僧大德发愿往生弥勒净土,并蒙弥勒菩萨化度之记载极多。据巴利文大史(Maha^vam!sa,  xxxii)所载,西元前二世纪顷统治锡兰之木杈伽摩尼王(  Dut!t!haga^mani^),于临命终时,自某长老闻说弥勒菩萨及其居处之事,未久,王即蒙弥勒自兜率天乘车来迎,生彼天中。另据出三藏记集卷十记载,婆须蜜、弥妒路刀利、僧伽罗刹皆升于兜率天,其中婆须蜜继弥勒之后作佛,号师子如来,弥妒路刀利号光炎如来,僧伽罗刹号柔仁佛。又据婆薮槃豆法师传、大唐西域记卷五等所载,无著、世亲、师子觉等亦获往生或发愿往生兜率净土,其中无着且于彼天中,向弥勒咨禀大乘经之要义。此外,其他类似之记载不胜枚举。

  于我国,自东晋以来即盛行兜率往生之信仰。据梁高僧传卷五、名僧传抄道安传、僧辅传、昙戒传、道汪传、僧印传、法盛传等所载,道安及其弟子法遇等八人于生前立誓往生兜率,后果感得异僧与兜率天之伎乐现身来迎。其后,僧辅、昙戒、道汪、僧印、法盛等诸师,亦皆效法道安往生兜率之事,先后发愿往生彼天。另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法苑珠林卷十六赞叹部,及宋高僧传卷四窥基传、卷十四道宣传等载,玄奘及弟子窥基、四分律宗之祖道宣等高僧,皆以往生兜率为临终大愿,玄奘且作“赞弥勒四礼文”,窥基撰弥勒上生经疏等,以倡导兜率往生之信仰。此外,续高僧传卷八、卷十二、法苑珠林卷十六等亦皆详举有关僧俗发愿往生兜率之记载。于近代,如太虚大师、虚云和尚、慈航菩萨等一代高僧,皆发愿往生弥勒净土之内院。日本方面,最早有关弥勒信仰之记载为钦明天皇十三年(551),自百济请得一尊弥勒石像,并营建佛殿以供奉礼拜,其后兜率信仰渐盛,发愿往生者极多,如高僧空海(  774~835)即其中著名之例。

  于法相瑜伽派中,弥勒被敬奉为开祖,故法相诸师愿求兜率往生者甚多,且自无著于所著“摄大乘论”中判示凡夫之往生极乐是为“别时意”以来,此一信仰尤为炽盛。所谓别时意,即重新阐释观无量寿经有关“念诵佛名能即时往生西方”之说,而谓念诵佛名仅为往生西方之远因,实系为使众生舍离怠惰之方便说法而已。此项说法影响印度与我国之弥陀信仰,一时往生西方之信仰渐呈现衰废。因而吉藏、道绰、迦才等,遂比较兜率、极乐之优劣及往生难易,其中吉藏之观无量寿经义疏立四义比较观经、弥勒经之异同。道绰之安乐集卷上更以四义比较兜率、西方二处之优劣,谓:(一)  弥勒为众生转不退法轮,闻法深信者虽可获益,然耽着享乐而不信者亦甚多。又虽往生兜率,然此界属三界之内,故仍有退转之虞;反之,往生西方者,不仅不退转,以其无漏、出离三界,故亦不退失。(二)往生兜率者之寿命仅有四千岁,命终不免退堕;而往生西方者,其寿命与弥陀相等齐,非算数所能量知。(三)兜率之水鸟树林仅系诸天之乐所生的缘;西方之水鸟树林则能演说妙法,令往生者得证无生之境。B!就音乐而言,弥陀净土之音乐胜于世间帝王及六天万亿倍,可知此非兜率所及。另外,怀感之释净土群疑论卷四、智俨之华严经孔目章卷四、迦才之净土论卷下等,皆举多义以详论弥陀、弥勒两净土之优劣难易。

  至于往生兜率天之因行阶位,据弥勒上生经与窥基所撰之经疏记载,往生内院之行因有上、中、下三品,细分之,每品又各有上、中、下三品,共计九品。上品往生之修因有勤修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香花供养、三昧正受、读诵经典等六事,上品上生者修五事或六事之法,中生者修三事或四事之法,下生者修一事或二事之法;中品往生有欢喜心、恭敬语、礼拜身等三种行业,中品上生者具足三种行,中生者修二种行,下生者修一种行;下品往生有忏悔、闻名称、造形像、香供、花供、衣服供、缯盖供、幢供、幡供、身恒礼拜、心口系念等十一种修因,忏悔为下品三生所共行,上生者悉行其余十行,中生者行造像、供养、礼拜,下生者行造像、供养。又往生兜率外院之因行有五戒、八戒、具足戒、精进、十善法等五种。[弥勒下生经、心地观经卷三、游心安乐道、净土十疑论、阿弥陀经疏钞卷四、往生要集卷上末](参阅“兜率天”4385、“弥勒菩萨”6424)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5】法尔往生

  (术语)谓以弥陀之愿力自然往生于报土也。法尔为自然及他力之义。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6】即得往生

  (术语)圣道门说即心成佛与即身成佛,净土门说即得往生。言以信佛之因缘定直往生极乐也。而净土门中亦有二解。净土宗以为异时之即,真宗以为同时之即。异时者,来世往生极乐,于彼土住于不退转之位也。同时者,信之一念时,现生住于正定聚不退转之位也。无量寿经下曰:“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阿弥陀经曰:“是人终时,心不转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佛学大词典 【17】戒门往生

  谓以持戒之功德,往生极乐净土。观无量寿经举出欲生极乐国土者,当修三福,其中第二福为(大一二·三四一下):“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即解释戒福之意。据日僧源空之观无量寿经释(黑谷上人语灯录卷二所收)载,所谓受持三皈,即皈依佛、法、僧,有翻邪三皈、五戒三皈、八戒三皈、菩萨三皈等,皆为入道之初门。以此法回向,以为往生之业。又具足众戒者,有五戒、八戒、沙弥戒、菩萨之三聚净戒及十重四十八轻戒等类。不犯威仪者,有三千威仪、八万威仪。戒为诸佛之源,行菩萨道之本。若志于往生,宜持此等诸戒,此即戒门往生。

佛学大词典 【18】九品往生

  又作三辈生想、一九之生。修习净土法门,上、中、下三根皆得往生,依此三根分为九品。即:(一)上品上生,先发三心,即“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次修三业,即“慈心不杀,具诸戒律”、“读诵大乘经典”、“修行六念”。此人精进勇猛,临命终时,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



  (二)上品中生,亦发三心,然于大乘法不能受持读诵修行,唯能解了第一义谛,深信因果。此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等无量大众,持紫金台,授手迎接。



(三)上品下生,亦发三心,然于大乘法不能受持读诵解义,唯信因果。此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及诸眷属持金莲华,化作五百化佛授手来迎。



(四)中品上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此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其人见已,心大欢喜,见己身坐莲花台。



  (五)中品中生,一日一夜持八戒斋,或一日一夜持沙弥戒,或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此人临命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



(六)中品下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义。此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及法藏比丘四十八愿,至心信乐即得往生。



  (七)下品上生,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诽谤方等经典,多造恶法,无有惭愧。此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赞大乘十二部经题,除却千劫极重恶业,复教令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除却五十亿劫生死重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来迎。



  (八)下品中生,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法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临命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为赞阿弥陀佛十力威德,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地狱猛火化为凉风,吹诸天华,华

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

  (九)下品下生,或有众生作五逆十恶,具诸不善。此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

无阿弥陀佛。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即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

  以上九品往生,净影寺慧远以之为求生净土者之九种观法,善导则以之为求生净土之实践方法,二者皆以九品为凡夫。净影以四地至六地之菩萨为上品上生,初、二、三地之菩萨为上品中生,种性以上之菩萨为上品下生,又以小乘前三果之圣者为中品上生,见道以前之内外二凡为中品中生,见道以前之凡夫为中品下生,而以始学大乘之人未辨阶位,故依过之轻重分为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天台则以习种性(十住)以上之菩萨为上品,外凡至十信为中品,凡夫为下品。有关九品往生之阶位,诸家异说颇多。

  由于往生有九种差别,故所生之净土亦有九种(九品净土),迎接往生者之莲花台亦有九种(九品莲台),来迎之阿弥陀佛有九种(九品弥陀),所结之手印亦有九种(九品印),往生者之念佛方法有九种(九品念佛)。日僧亲鸾以为九品净土系方便化土,然与阿弥陀佛之真实报土并无二致。[观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末(净影寺慧远)、观无量寿佛经疏卷四、观无量寿佛经疏(智顗)、观无量寿经义疏(吉藏)]

第2页第3页第4页第5页第6页第7页第8页第9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