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8本字典中找到 153 條與「往生」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126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往生 二往生 往生傳 往生集 往生講 往生論 往生門 帶業往生 兜率往生 法爾往生 即得往生 戒門往生 九品往生 狂亂往生 難思往生 念佛往生 女人往生 叁種往生 十方往生 十念往生 順次往生 四種往生 宿善往生 他力往生 往生禮式 往生禮贊 往生論偈 往生論注 往生拾因 往生要集 往生一定 未來往生 無記往生 五逆往生 正念往生 諸行往生 不體失往生 淨土往生傳 淨土往生論 九品往生經 九品往生社 決定往生集 難思議往生 念佛往生願 女人往生願 拾遺往生傳 隨願往生經 往生禮贊偈 已今當往生 發願便得往生 後拾遺往生傳 七有天人往生 十四佛國往生 雙樹林下往生 本朝新修往生傳 淨土往生論注解 密咒圓因往生集 日本往生極樂記 往生淨土忏願儀 新修淨土往生傳 九品往生阿彌陀經 往生淨土是密意說 十往生阿彌陀佛國經 昙泓《淨土往生傳》 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 新編古今往生淨土寶珠集 略諸經論念佛法門往生淨土集 辯才(唐朔方)《淨土往生傳》 大行(唐兖州)《淨土往生傳》 道昂(唐相州)《淨土往生傳》 道綽(唐並州)《淨土往生傳》 法持(唐金陵)《淨土往生傳》 法祥(唐同州)《淨土往生傳》 法照(唐五臺)《淨土往生傳》 法智(隋天臺)《淨土往生傳》 功迥(唐陳留)《淨土往生傳》 灌頂(唐天臺)《淨土往生傳》 懷玉(唐臺州)《淨土往生傳》 慧日(唐洛陽)《淨土往生傳》 慧思(陳南嶽)《淨土往生傳》 明贍(唐終南)《淨土往生傳》 齊翰(唐吳郡)《淨土往生傳》 僧藏(唐汾州)《淨土往生傳》 僧衒(唐並州)《淨土往生傳》 善導(唐京師)《淨土往生傳》 善胄(唐京師)《淨土往生傳》 少康(唐睦州)《淨土往生傳》 神皓(唐吳郡)《淨土往生傳》 神素(唐蒲州)《淨土往生傳》 聖位經欲界生必不往生色無色界 惟岸(唐並州)《淨土往生傳》 惟恭(唐荊州)《淨土往生傳》 雄俊(唐成都)《淨土往生傳》 真慧(隋蒲州)《淨土往生傳》 知玄(唐彭州)《淨土往生傳》 智舜(隋趙郡)《淨土往生傳》 智通(隋河東)《淨土往生傳》 智琰(唐武丘)《淨土往生傳》 智顗(隋天臺)《淨土往生傳》 自覺(唐鎮州)《淨土往生傳》 道瑗(劉宋丹陽)《淨土往生傳》 道珍(蕭梁廬山)《淨土往生傳》 法琳(北齊靈建)《淨土往生傳》 法盛(劉宋金陵)《淨土往生傳》 鴻莒(後唐溫州)《淨土往生傳》 慧恭(東晉廬山)《淨土往生傳》 慧光(北齊邺下)《淨土往生傳》 慧進(南齊楊都)《淨土往生傳》 慧命(後周河陽)《淨土往生傳》 慧虔(東晉山陰)《淨土往生傳》 慧永(東晉廬山)《淨土往生傳》 慧遠(東晉廬山)《淨土往生傳》 九品往生阿彌陀叁摩地集陀羅尼經 僧濟(東晉廬山)《淨土往生傳》 僧柔(北齊靈鹫)《淨土往生傳》 僧睿(姚秦東安)《淨土往生傳》 僧顯(西晉江東)《淨土往生傳》 紹岩(大宋錢塘)《淨土往生傳》 守真(大宋東京)《淨土往生傳》 昙鑒(劉宋江陵)《淨土往生傳》 昙鸾(後魏壁谷)《淨土往生傳》 晤恩(大宋余杭)《淨土往生傳》 志通(石晉鳳翔)《淨土往生傳》 劉程之(東晉廬山)《淨土往生傳》 密咒圓因往生集(一卷 有賀宗壽序) 拔濟苦難陀羅尼經(一名勝福往生淨土經) ▲ 收起
當前顯示「慧遠(東晉廬山)《淨土往生傳》」的詞條結果 顯示所有
曆代名僧辭典 【1】慧遠(東晉廬山)《淨土往生傳》

釋慧遠。俗姓賈雁門婁煩人也。少依舅氏遊學于許洛。博總經史。尤通莊老。年二十一。欲度江東。定契于範宣子。南路阻塞。志不獲從。時道安于太行。弘贊像法。聲甚著聞。遠往歸之。一面盡敬。後聽安講般若經。豁然開悟。乃曰九流異議皆糠秕。爾與母弟慧持。投簪事之。然其風韻嚴肅容止方棱。安每歎曰。使教流東土。其在遠乎。至二十四大善講貫。客有難問實相義者。往複條析。彌增疑昧。遠引莊子之文類之。客乃曉然。自後安師許遠不廢俗書僞。秦建元中襄陽寇亂。安爲朱序所拘支離。其徒各隨所之。遠與慧持數十人。同之荊州。未幾又欲南之羅浮。路出尋陽。見廬峰青峻。意頗樂之。奈其所憩去水猶遠。遠以杖扣地曰。若此可居。當使朽壤抽泉。爾言訖泉湧。其後尋陽亢旱。遠詣其水之傍。讀龍王經。俄有巨蛇。由水升空。須臾大雨。因號其處爲龍泉焉。時沙門慧永。已居西林。要遠同止。又愧所居褊狹不足以處。乃告刺史桓伊。伊然其意創東林以居之。往時陶侃出鎮廣州。有漁人。于海上得育王所造像。其像甚異。侃奉歸武昌寒溪寺。寺嘗遭火像獨存焉。後侃移鎮他郡。以像繼有靈異。遣使迎之。竟不能舉。及遠寺成願心祈請。飄然自至。繇是知遠修證。動有祥感。殷仲堪之荊州。道經廬山。與之論易。移晷不倦。堪曰。識智深明固難與敵。司徒王谧護軍王默。鹹欽風德遙致師敬。谧有書曰。年未四十衰同耳順。豈不自悲頹落哉。遠曰。古人不貴尺璧。而重寸陰。顧其所存。不在長年。爾宋武追討盧循。設帳桑尾。左右曰。遠公素王廬山與循交厚。宋武曰。遠公世表人也。讵有彼此。因遣使赍書。遺以錢米。秦主姚興嘉遠才思疊形信饷。新出大智論。興以論本寄遠。仍示書曰。此論龍樹所作。又是方等指歸。不有大士。孰能序引。桓玄伐罪仲堪。徑至山足。邀遠以出虎溪。遠辭焉。玄自入山。左右曰。仲堪罪人。力推敬遠。惟公無敬之。玄曰仲堪生死人。爾吾誰類之。既而相見。不覺展敬。故雖內懷疑難。不敢複發。乃問以征討之計。遠不答诘其故。對曰軍旅之事未之學也。玄曰何以見願。遠曰願檀越安隱。彼亦無他。玄出山。謂左右曰。此人實乃生所未見。吾何怠之。後玄以震主之威曲相延致。又製沙門致敬王者。尚書令何充仆射褚翌諸葛恢等。皆有奏議門下承旨。又爲駁難同異紛纭。理莫能定。遠著沙門不敬王者論五篇上玄。玄辄止焉。殆玄西奔。安帝由江陵。旋于京師輔國。何無忌勸遠迎駕。遠托以疾。帝遣書勞問禮越常等。遠表謝曰。釋慧遠頓首。陽月和暖禦膳順宜。貧道身嬰故疾。年衰益甚。猥蒙慈诏。載垂光慰。感懼之深。實百于懷。帝覽表。複以優诏答之。陳留謝靈運。負才傲物。少所推許。一與遠接。肅然心服。矧遠內通佛教。外善儒書。自居廬山叁十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彭城劉遺民。豫章雷次宗。雁門周續之。新蔡畢穎之。南陽宗炳。清河張野。並棄世遺榮。依遠遊止。遠與遺民而下僧俗一百二十叁人。結爲淨社。于彌陀像前。建誠立誓。期升安養。仍令遺民撰文以刻之。當時或稱蓮社。蓋指群心誓生之所。爾遠之廣善援能務在弘法。每聞僧徒至自西域。必皆委曲咨訪理味。罽賓沙門僧伽難提。太元中至尋陽。遠請重譯阿毗昙心及叁法度論。晚聞羅什入關。焚香遐想。以致書問。什亦久藉其名。複書通好。而又以偈五首。大稱賞之。自是南北千裏書問不絕。義熙十二年八月一日動散。至于六日。[窪-圭+帚]加困笃。大德耆年皆相稽颡。請飲豉酒。遠曰。以酒療病律無通文。請飲米飲。又曰。日過中矣。已而請飲蜜漿。乃命律師。披律尋文。文未之半。遠已亡焉。春秋八十叁。道俗雲委車軌爲之結道。尋陽太守阮保。與弟子法淨等。于其山西。鑿圹以葬。而靈運宗炳一時名賢。追悼遺德。疊爲銘志。梁僧慧皎。去遠余百載。得其事實。亦爲作傳雲。按遠別傳。遠于淨土之修。克勤于念。初憩廬山十一年。澄心系想。叁睹勝相。而遠沈厚。終亦不言。後十九年七月晦夕。遠于般若臺之東龛。方由定起。見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又見觀音勢至侍立左右。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一一支水流注上下。自能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佛告遠曰。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又見佛陀耶舍與慧持昙順在佛之側。前揖遠曰法師之志在吾之先。何來之遲也。遠既目擊分明。又審精爽不亂。乃與其徒法淨慧寶等。具言所見。因告淨曰。始吾居此十一年。幸于淨土叁睹勝相。今而複見之。吾生淨土決矣。次日寢疾。又謂淨曰。七日之期。斯其漸也。汝徒自勉。無以世間情累拘也。至期果卒。 - 顧偉康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