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8本字典中找到 153 條與「往生」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126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往生 二往生 往生傳 往生集 往生講 往生論 往生門 帶業往生 兜率往生 法爾往生 即得往生 戒門往生 九品往生 狂亂往生 難思往生 念佛往生 女人往生 叁種往生 十方往生 十念往生 順次往生 四種往生 宿善往生 他力往生 往生禮式 往生禮贊 往生論偈 往生論注 往生拾因 往生要集 往生一定 未來往生 無記往生 五逆往生 正念往生 諸行往生 不體失往生 淨土往生傳 淨土往生論 九品往生經 九品往生社 決定往生集 難思議往生 念佛往生願 女人往生願 拾遺往生傳 隨願往生經 往生禮贊偈 已今當往生 發願便得往生 後拾遺往生傳 七有天人往生 十四佛國往生 雙樹林下往生 本朝新修往生傳 淨土往生論注解 密咒圓因往生集 日本往生極樂記 往生淨土忏願儀 新修淨土往生傳 九品往生阿彌陀經 往生淨土是密意說 十往生阿彌陀佛國經 昙泓《淨土往生傳》 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 新編古今往生淨土寶珠集 略諸經論念佛法門往生淨土集 辯才(唐朔方)《淨土往生傳》 大行(唐兖州)《淨土往生傳》 道昂(唐相州)《淨土往生傳》 道綽(唐並州)《淨土往生傳》 法持(唐金陵)《淨土往生傳》 法祥(唐同州)《淨土往生傳》 法照(唐五臺)《淨土往生傳》 法智(隋天臺)《淨土往生傳》 功迥(唐陳留)《淨土往生傳》 灌頂(唐天臺)《淨土往生傳》 懷玉(唐臺州)《淨土往生傳》 慧日(唐洛陽)《淨土往生傳》 慧思(陳南嶽)《淨土往生傳》 明贍(唐終南)《淨土往生傳》 齊翰(唐吳郡)《淨土往生傳》 僧藏(唐汾州)《淨土往生傳》 僧衒(唐並州)《淨土往生傳》 善導(唐京師)《淨土往生傳》 善胄(唐京師)《淨土往生傳》 少康(唐睦州)《淨土往生傳》 神皓(唐吳郡)《淨土往生傳》 神素(唐蒲州)《淨土往生傳》 聖位經欲界生必不往生色無色界 惟岸(唐並州)《淨土往生傳》 惟恭(唐荊州)《淨土往生傳》 雄俊(唐成都)《淨土往生傳》 真慧(隋蒲州)《淨土往生傳》 知玄(唐彭州)《淨土往生傳》 智舜(隋趙郡)《淨土往生傳》 智通(隋河東)《淨土往生傳》 智琰(唐武丘)《淨土往生傳》 智顗(隋天臺)《淨土往生傳》 自覺(唐鎮州)《淨土往生傳》 道瑗(劉宋丹陽)《淨土往生傳》 道珍(蕭梁廬山)《淨土往生傳》 法琳(北齊靈建)《淨土往生傳》 法盛(劉宋金陵)《淨土往生傳》 鴻莒(後唐溫州)《淨土往生傳》 慧恭(東晉廬山)《淨土往生傳》 慧光(北齊邺下)《淨土往生傳》 慧進(南齊楊都)《淨土往生傳》 慧命(後周河陽)《淨土往生傳》 慧虔(東晉山陰)《淨土往生傳》 慧永(東晉廬山)《淨土往生傳》 慧遠(東晉廬山)《淨土往生傳》 九品往生阿彌陀叁摩地集陀羅尼經 僧濟(東晉廬山)《淨土往生傳》 僧柔(北齊靈鹫)《淨土往生傳》 僧睿(姚秦東安)《淨土往生傳》 僧顯(西晉江東)《淨土往生傳》 紹岩(大宋錢塘)《淨土往生傳》 守真(大宋東京)《淨土往生傳》 昙鑒(劉宋江陵)《淨土往生傳》 昙鸾(後魏壁谷)《淨土往生傳》 晤恩(大宋余杭)《淨土往生傳》 志通(石晉鳳翔)《淨土往生傳》 劉程之(東晉廬山)《淨土往生傳》 密咒圓因往生集(一卷 有賀宗壽序) 拔濟苦難陀羅尼經(一名勝福往生淨土經) ▲ 收起
當前顯示「智顗(隋天臺)《淨土往生傳》」的詞條結果 顯示所有
曆代名僧辭典 【1】智顗(隋天臺)《淨土往生傳》

釋智顗。俗姓陳其先颍川人。有晉遷都。寓居于荊州之華容。母徐氏。懷顗屢感異夢。及誕室內洞明逾日。乃止襁褓之間。臥即合掌。坐即面西。殆其總角。喜往伽藍。僧有奇其志尚。口授法華普門品。纔及一過則通誦之。志學之年。北度硖州。依學于舅氏。十八遇湘州果願寺緒法師。從而落發。緒授十戒。令就慧曠律師北面橫經。續潛大賢山。誦無量義及法華普賢觀經。浃旬未再。叁部終焉。次依光州大蘇山思禅師。思見顗曰。昔在靈山同聽法華。勝緣所資。今複會此。首示普賢道場。及說四安樂行。顗止蘇山。行法華叁昧。始叁夕至藥王品是真精進句。解悟開發。且見與思共在靈山聽佛說法。翌日白思。思曰。非爾弗感。非我弗知。此乃法華叁昧前方便也。未幾又入熙州白沙山。如前入觀。于經有疑。辄見思來冥爲披釋。其後思令代講。聞者伏之。惟于叁叁昧叁觀智用以谘審。余皆炳然自曉。思于座下觀聽。謂學徒曰。此吾之義兒也。但恨定力少矣。于是道俗改觀。名聞遐迩。尋而別思。思曰。汝于陳國有緣。往必饒益。顗乃間適金陵。于瓦官寺。大弘禅法。仆射徐陵。與時貴望。鹹叩問之。然顗賦性恬怡。不樂紛擾。出處動靜。率思林澤。陳光大中。曾夢岩崖千仞。雲日半垂。滄溟萬裏。渺無堤岸。遙見一僧在其岩頂。招手伸臂。至于岐麓。挽顗而上诘。旦具言其夢。人或告曰。此必會稽之天臺爾。晉宋以來。僧光道猷法蘭昙密之徒。皆棲焉。顗欣其說。與慧辯等二十余僧。相與南征其山。先有僧定光。棲之已四十年。顗之未至前二年。光謂人曰。善知識來。爾宜辦事。以待其阙。及顗之至。歡然相接。且問之曰。善知識。憶吾早年招手伸臂以相挽不。顗乃驚悚。知昔之夢有靈矣。旋聞鍾聲遍徹山谷。顗以山谷無寺。頗怪異之。光曰。鍾是召集有緣。爾得住也。何怪焉。洎將營寺。光曰。可以隨宜安堵。至國清時。當有貴人爲立寺矣。後二年宣皇帝。聞顗道行果敕立寺。又知僧徒所在景附。特割始豐縣資賦。以充給之。顗居其寺。每膺夏製。講淨名經。一旦講次。倏見叁道寶階自天來降。又複有數梵僧。乘階而下手。擎香爐繞顗叁匝。久而乃滅。識者以爲石橋聖衆。明示印認。使固其心焉。永陽王百智。以師事顗。及其出撫吳會全家就山。以請戒法。宣帝亦嘗問曰。方今釋門誰爲名勝。近臣陳喧曰。瓦官禅師真爲名勝。往在京辇群賢所宗。今遁天臺物情失附。願陛下诏回。規訓道俗。帝乃疊降玺書诏之。顗至都下帝敕群臣。迎入太極殿之東堂。講智度論。又诏羊車童子引導于前。又宣中書舍人。翼從于後。于時天下檢括僧尼。無籍貫者。萬計朝議。以其寡經業者。盡搜簡之。顗谏曰。調達誦六萬象經。不免地獄。盤特諷一行法偈。獲登聖果。笃論道也。豈多誦哉。宣帝大悅。遂停搜簡。俄夢一人。部從嚴整。前而告曰。余冠達也。請住叁橋。顗曰。冠達梁武法名也。叁橋非光宅耶。乃移居之。其年夏四月。陳主幸寺。請講仁王經。帝于衆中。起拜殷勤。儲後嫔妃。並崇戒範。仍具文曰。惟師化導。無方隨機濟物。衛護國土。汲引天人。又曰。今欲罄其本願。請爲菩薩戒師。冀流慈忍。如朕意焉。顗升高座。帝于座下執弟子禮。及金陵敗。覆事歸楊氏。晉王時在楊州。亦欲咨受戒法。躬製文曰。弟子承基積善。生在皇家。庭訓早趨。贻教夙漸。又曰。和尚名稱遠聞。衆所知識故。茲虔仰命楫遠迎。顗屆楊州。王陳千僧法會禀受焉。受已顗告王曰。大士超度總攝爲先。诠名表實。今昔同然。王可法名總持用彰其實。王頂受之。王于衆中。亦告顗曰。禅師智德。內融慈忍外發降伏天人。製諸魔外。願號智者。下副群心。因舍異物。六十余事。顗回其物。俱赈貧乏。後還舊山。一心在定。他日由禅定起。謂弟子智越曰。吾之幻質旦夕雲滅。汝于石城。嚴持香華。俟吾以謝此報。及顗至之施床。西向念彌陀佛與二菩薩。及于淨土化佛與化菩薩。來相擁護。又囑弟子。多燃香燭。又挹叁衣缽杖。以近其身。有欲進齊食者。師曰。能無攀緣。即真齊矣。又索香湯。漱淨舌根。說十如四不生十法界叁觀四智四無量六波羅蜜等法。僧有問其所證。答曰。吾不領衆。必淨六根。爲他損己。退歸五品內位。爾又曰。人命將終。聞鍾磬聲增其正念。汝宜鳴磬以增吾念。乃自跏趺。于彌陀像前終焉。 - 顧偉康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