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8本字典中找到 153 條與「往生」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126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往生 二往生 往生傳 往生集 往生講 往生論 往生門 帶業往生 兜率往生 法爾往生 即得往生 戒門往生 九品往生 狂亂往生 難思往生 念佛往生 女人往生 叁種往生 十方往生 十念往生 順次往生 四種往生 宿善往生 他力往生 往生禮式 往生禮贊 往生論偈 往生論注 往生拾因 往生要集 往生一定 未來往生 無記往生 五逆往生 正念往生 諸行往生 不體失往生 淨土往生傳 淨土往生論 九品往生經 九品往生社 決定往生集 難思議往生 念佛往生願 女人往生願 拾遺往生傳 隨願往生經 往生禮贊偈 已今當往生 發願便得往生 後拾遺往生傳 七有天人往生 十四佛國往生 雙樹林下往生 本朝新修往生傳 淨土往生論注解 密咒圓因往生集 日本往生極樂記 往生淨土忏願儀 新修淨土往生傳 九品往生阿彌陀經 往生淨土是密意說 十往生阿彌陀佛國經 昙泓《淨土往生傳》 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 新編古今往生淨土寶珠集 略諸經論念佛法門往生淨土集 辯才(唐朔方)《淨土往生傳》 大行(唐兖州)《淨土往生傳》 道昂(唐相州)《淨土往生傳》 道綽(唐並州)《淨土往生傳》 法持(唐金陵)《淨土往生傳》 法祥(唐同州)《淨土往生傳》 法照(唐五臺)《淨土往生傳》 法智(隋天臺)《淨土往生傳》 功迥(唐陳留)《淨土往生傳》 灌頂(唐天臺)《淨土往生傳》 懷玉(唐臺州)《淨土往生傳》 慧日(唐洛陽)《淨土往生傳》 慧思(陳南嶽)《淨土往生傳》 明贍(唐終南)《淨土往生傳》 齊翰(唐吳郡)《淨土往生傳》 僧藏(唐汾州)《淨土往生傳》 僧衒(唐並州)《淨土往生傳》 善導(唐京師)《淨土往生傳》 善胄(唐京師)《淨土往生傳》 少康(唐睦州)《淨土往生傳》 神皓(唐吳郡)《淨土往生傳》 神素(唐蒲州)《淨土往生傳》 聖位經欲界生必不往生色無色界 惟岸(唐並州)《淨土往生傳》 惟恭(唐荊州)《淨土往生傳》 雄俊(唐成都)《淨土往生傳》 真慧(隋蒲州)《淨土往生傳》 知玄(唐彭州)《淨土往生傳》 智舜(隋趙郡)《淨土往生傳》 智通(隋河東)《淨土往生傳》 智琰(唐武丘)《淨土往生傳》 智顗(隋天臺)《淨土往生傳》 自覺(唐鎮州)《淨土往生傳》 道瑗(劉宋丹陽)《淨土往生傳》 道珍(蕭梁廬山)《淨土往生傳》 法琳(北齊靈建)《淨土往生傳》 法盛(劉宋金陵)《淨土往生傳》 鴻莒(後唐溫州)《淨土往生傳》 慧恭(東晉廬山)《淨土往生傳》 慧光(北齊邺下)《淨土往生傳》 慧進(南齊楊都)《淨土往生傳》 慧命(後周河陽)《淨土往生傳》 慧虔(東晉山陰)《淨土往生傳》 慧永(東晉廬山)《淨土往生傳》 慧遠(東晉廬山)《淨土往生傳》 九品往生阿彌陀叁摩地集陀羅尼經 僧濟(東晉廬山)《淨土往生傳》 僧柔(北齊靈鹫)《淨土往生傳》 僧睿(姚秦東安)《淨土往生傳》 僧顯(西晉江東)《淨土往生傳》 紹岩(大宋錢塘)《淨土往生傳》 守真(大宋東京)《淨土往生傳》 昙鑒(劉宋江陵)《淨土往生傳》 昙鸾(後魏壁谷)《淨土往生傳》 晤恩(大宋余杭)《淨土往生傳》 志通(石晉鳳翔)《淨土往生傳》 劉程之(東晉廬山)《淨土往生傳》 密咒圓因往生集(一卷 有賀宗壽序) 拔濟苦難陀羅尼經(一名勝福往生淨土經) ▲ 收起
當前顯示「法照(唐五臺)《淨土往生傳》」的詞條結果 顯示所有
曆代名僧辭典 【1】法照(唐五臺)《淨土往生傳》

釋法照。不知何許人。唐大曆二年。棲于衡州雲峰寺。慈忍戒定爲時所歸。一旦于僧堂食。缽中睹五色雲。雲中有寺。寺之東北有大山。山有澗。澗北有石門。門去可五裏。複有一寺。金榜題曰。大聖竹林寺照。雖目睹。而其心也尚懷隕獲。他日食時。複于缽中見五色雲。雲現數寺。無有山林穢惡。鈍金色界。池臺樓觀。衆寶間錯。萬菩薩衆。而處其中。中有諸佛嚴淨國土種種勝相。照欣所見。因訪問之。有嘉延昙晖二僧曰。聖神變化。不可以凡情測。若論山川面勢。乃五臺爾。四年夏。照于衡州湖東寺。啓五會念佛道場。其年六月二日。五色祥雲彌覆其寺。雲中亦有樓閣。閣上有數梵僧。身可丈余。執錫行道。又見阿彌陀佛與二菩薩。其身高大等虛空界。日既暮矣。照于道場之外。遇老人曰。汝先發願。于金色界禮觐大聖。今何辄止。照曰。時難路艱。不止如何。老人曰。但能亟去。則去之何其艱也。照未暇對老人失焉。照以所見勝異。重發願曰。願以此身奉觐大聖。雖複火聚冰河。終無退惰。其年八月十叁日。與同志數人。由南嶽前去。果無艱險。五年四月五日。至五臺縣遙見寺。南有數道光。六日達佛光寺。一如缽中所見。略無差脫。是夜四更。複有異光。北來射照。照不知所裁。乃問曰。此何祥也。吉凶焉。在僧雲。此大聖不思議光。攝汝身心。何乃問也。照聞之即具威儀。前詣一寺。寺之東北可五裏。果有山。山有澗。澗北有石門。門傍有二青衣。纔八九歲。顔貌端正。一稱善財。一稱難陀。引照入門。北行幾五裏。見一金門。門上有樓。其樓之側複有一寺。寺門有大金榜。題曰大聖竹林寺。寺之方圓可二十裏。一百余院。院院皆有寶塔。黃金爲地。華臺玉樹充滿其中。照入寺之講堂。見文殊在西普賢在東。皆據師子高座。說法之音。曆曆在耳。文殊左右菩薩萬數。普賢亦諸菩薩。以相圍繞。照于二菩薩前。作禮問曰。末代凡夫。智識淺劣。佛性心地。無由顯現。未審修行于何法門。最爲其要。惟願大聖。斷我疑網。文殊曰。汝所請問。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如念佛。我于過去劫中。因念佛故得于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禅定。乃至諸佛正遍知海。皆從念佛而生。照曰。當雲何念。文殊曰。此世界西有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之後決定往生。說是語時。二大菩薩。舒金色臂。以摩照頂與授記曰。汝以念佛不思議故。畢竟證無上覺。若善男女。願疾出離。應當念佛。時二菩薩。互說伽陀。照得聞已益加踴躍。文殊又曰。汝可往詣諸菩薩院。巡禮以承教授。照如其言。曆請教授。次至七寶華園。從其園出于大聖前。作禮辭退。且見向者。善財難陀二青衣。送至門外。照複作禮舉頭俱失。至十叁日。照與五十余僧。往金剛窟。無著見大聖處。忽見其地。廣博嚴淨。琉璃衆寶。以成宮殿。文殊普賢可萬菩薩。佛陀波利亦在其中。照得見已。隨衆歸寺。其夜叁更。于華嚴院之西樓又見寺。東岩壑之半有五枝燈。大方尺余。照曰。願分百燈。以歸一面。燈分如願。重願分爲千炬。炬亦如之。行行相當。光光相涉。光中殊異。遍于山野。照又前詣金剛窟。願見大聖。殆其叁更。見一梵僧。自稱佛陀波利。引之入寺。至十二月朔日。于華嚴院。入念佛道場。于道場中。載念文殊普賢二菩薩。謂我畢竟證無上覺。又複記我念彌陀佛決定往生。于是一心念佛。正念佛時。倏見前來梵僧。入道場雲。汝之淨土華臺生矣。後叁年華開。汝其至矣。然汝所見竹林諸寺。何爲不使群生共知。照聞之憶念昔者所見。因得命匠刻石。兼于所見竹林寺處。特建一寺。號竹林焉。寺之雲畢。照曰。吾事已矣。吾豈久滯于此哉。不累日而卒焉。逆而推之。向聞梵僧之說果叁年。 - 顧偉康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